把育人的价值灵动地体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2014-04-29 13:46苗玮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宠物新课改育人

苗玮

课堂教学,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价值观的问题,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其根本是实现教学的价值。但以往的教学中,一个明显的缺失是“生命价值”的缺失,教学内容和人的生命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被长久地忽视。叶澜先生曾经说过:“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有:为学生提供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理论资源;为学生形成和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学科所独具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工具;为学生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才可能提升的独特学科美的发现。”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虽然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熟谙于心,并努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促使我们的课堂变革仍要向更深层次发展,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资源,体现更丰富、更立体化的育人价值而不仅仅是表面倡导的思想价值。

育人價值不只是一个概念的问题,更是一种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眼光和视角,教学的全部目的,就是为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而教。

认可并接受“育人价值”观点的教师,会将教学的首要任务放在“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上,然后会毫不迟疑地将这种育人价值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教材,甚至跳出教材框架之外,以结构化的意识运用教材。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总会存在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并伴随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体系。在我们抱怨课时少、内容多的同时,如果静下心来,跳出教材,从俯视的角度看待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不仅能够提高效率,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当我作为转任交流教师时,接手的是学区另一所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了解后发现,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学生四年级的基础相当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五年级上册(Word文字处理)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而如果对四年级的知识模块进行逐一梳理,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冒险进行了尝试:以“建立我的宠物档案”为单元主题任务,通过一个个任务序列完成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给我的宠物安个家”→学习文件夹的建立等相关操作;“网上搜寻宠物‘照”——学习网上搜索并保存图片到指定的位置;“宠物习性我知道”——认识Word、掌握文字的下载与保存;“建立我的宠物档案”——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文字的简单排版和编辑;“让我的宠物档案更漂亮”——掌握艺术字及其它美化文档的操作;“给我的宠物找朋友”——掌握收发电子邮件。这样将四、五年级教材要求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效率可想而知。

“建构需解构”,在建立结构化知识框架之前必须打破受教材编排体系限制的原有框架,以“整体→部分→再整体”的长程设计思路重构教学内容,而且结构化运用教材的前提是我们既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更要对我们的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包括年龄特征、认知风格、个体差异、已有的经验,等等。

重视课堂上的“育人价值”的体现,我们就要认清形式化的表面,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创设情境+小组活动+自主探究+拓展练习”的授课过程是比较普遍的,但有些课堂盲目追求形式的完整,忽视了环节之间的关联,对影响“生命成长”的因素重视程度不够。

在组织学生探究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学生需要在有原理、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例如,让学生探究用圆规画圆的操作,转动圆规画出圆形是老师希望的“正确答案”,而对于有些学生的“别出心裁”——转动本子画出圆形,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老师却予以否定。这难道不就是将“活动体验”等同于“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吗?无论是转动圆规还是转动本子,对学生而言其实都是体验实用圆规工具画圆的过程,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真正的开放式课堂。

在分组活动时,教师提供的探究内容也应避免出现“一部分学生没有经历另一部分学生的体验”的情况,不要过多地关注形式上的开放与热闹。例如,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堂课,在教学“美化文章”一课时,设置了三个任务: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自选图形。小组自由选择研究项目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虽然每个小组对自己选择的任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探究,并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在这节课上明显出现了思维不同质的现象,研究“艺术字”的小组没有“图片和自选图形”的学习过程体验,也就是说对三个探究内容而言,每个小组实际上只能体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另外两个仍然是被动学习而得。

课堂上的“育人价值”还体现在各种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把握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课堂,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的思维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动态”资源,形成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来源于教材和教案的预设和教师的机智,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践。而动态资源在于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灵感,既能加速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知识的生成,又能够丰富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的成长。

当下,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案框架和教材知识点的束缚下变得中规中矩,其实跳出这些“框框”,各种动态、生动的资源随处可见,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动态生成的资源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更可以改进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不经意间的灵感,聆听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直面问题与困惑,放飞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课堂。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我们的课堂只有尽快走出形式化、表面化的怪圈,才能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价值。新课改的课堂,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对待,充分挖掘课堂上的育人价值,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合理运用有效的策略,赋予我们的课堂灵动的生命价值。

猜你喜欢
宠物新课改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抬起脚来
养宠物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