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认识

2014-04-29 08:42高小欢钱同舟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

高小欢 钱同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沟通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交流,达成共识,实现双方思想的升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思想中有很多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方法和目的。古代思想家对沟通的认识是通过学思并重、自省内求、躬身践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思想体现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学思并重;内省自求;教学相长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境中,沟通主体之间以教育内容为中介,以语言、符号等为媒介,在非强迫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双向思想交流,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从而不断实现境界的升华。沟通体现了主体间的平等性、交互性、生成性、反思性。沟通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古代思想家对沟通的认识是从沟通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来思考的。

一、注重学思并重,强调受教育者思考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学与思并重,主张两者并用相互补充。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是学习,他把“笃信好学,死守善道”(《沦浯·泰伯》)作为自己的终身准则。在强调“学”的同时,儒家主张把“学”和“思”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说“心之宫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学思相结合的思想指出:“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习从知到行的过程中,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必须把学思行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王夫之在《四书训义》卷六中写到:“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他指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学思并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要进行注意和理解,从沟通的视角来看,就是教育者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以及受教育者接受信息进行思考的过程。

二、坚持自省内求,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

自省内求也就是自我内省,自我反省。孔子认为自省是完善人格、达到道德至高境界的途径。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并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修养方法(《论语-里仁》)。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对孔子自省方法进行了发展,提出“反求诸己”的方法,即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从而达到“迁善改过”的目的。朱熹认为“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沟通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不断完善发展,因此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省察克己,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

三、坚持慎言力行,躬行践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

慎言力行、躬行践履就是要少说话多做事,注重实践的意义。孔子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言辞但却遵循道德准则,注重实践的人。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孟子也曾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孟子·滕文公上》)。荀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他不仅重视学习,更重视身体力行。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诸动静。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多而厚)必困。”朱熹明确提出人们只有经过实践,才会真正认识到道德伦理的合理性。他认为知善必须体现于行;只有能力行之知,才是“至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把知和行紧密相连,更加注重行,否则就是“悬空去思索”。因此只有达到行才是做到了外化的过程,这也是沟通的目的。

四、采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方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层次性

沟通不仅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要体现层次性,因此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孔子最早提出有针对性进行德育教化,主张因材施教,对受教育者“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墨子也在《墨子.耕柱》中讲过“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然后成墙也。”董仲舒提出“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同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启发式教育的方法,孔子在《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學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开导,教师“举一”,学生应该“反三”。这说明在沟通的过程中,教育者不应该使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要打破单一,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五、注重教学相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双方的价值升华

《学记》揭示了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韩愈在《师说》中发展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木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各有长短,应该相互学习。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王阳明提倡学生“谏师”,他指出“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也就是指师生之间应该互相推进、共同提高。沟通的目的不仅在于受教育者的人格的完善,更是实现信息沟通双方互理解达成共识,共同提升。因此,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家注重教学相长体现了沟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2011.

[2]汪洪.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毕明生.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蒋海渔.中国古代个人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方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
博物巧思 教学相长——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博物馆资源的运用
论述要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