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丽
摘 要: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实行,经历了数学新旧教材教学的过渡和实践,更深切感到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数学学习一直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且学生对它充满了恐惧感,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本文力求通过一种以“变”为主的教法来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并结合教学与反思,谈例题变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变式;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
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仍存在这样的现状: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数学课堂教法是关键所在,而例题教学更是重中之重.笔者力求通过课堂的选例及变式上的改进和创新来改善这种状况,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反思,谈谈例题变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G·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在课堂上,我们不但要讲解例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例题,精心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而例题变式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
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掌握题目变化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因素,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就是人们常讲的“万变不离其宗”.另外,由于巧妙设计变式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课堂的丰富多彩,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一、由表及里,巧妙设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例题变式中,我们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能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只有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因素,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机动地思考问题,在比较中深化认识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如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以上变式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变式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题目要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得到答案,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举一反三,灵活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一方面,教师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题组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做过的题目自由演变、由此及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应变能力.
三、顺水行舟,启迪激励,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数学教学中,应善于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同时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分析:讨论与左支两个交点,与右支两个交点,与两支各一个交点的情况.
通过这样渐进式的变式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能让他们自觉地探索事物的本质,使他们明白复杂问题都是从简单问题转变而来的,消除了学生的定势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即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渔”.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恰当开展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它能升华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进入数学思维的佳境,实现新课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