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虹
【基金项目】该研究是贵州民族大学校级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15-01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堂要求》中,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注重培养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强调的是听说能力。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基于多媒体技术,以学生的多模态感知为基础,在传统听说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以获取多种模态形式的外部符号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根据该理论,韩礼德把语言系统分为了三个纯理论功能用此来表示功能意义,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就是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利用该理论框架分析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语篇。
国内的许多学者如张德禄、朱永生、顾曰国等已经将这种理论带入到外语教学课堂,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提出建议。本文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在多媒体环境下,利用多模态进行视听说教学,以求探索出新型有效的视听说课堂教学方法。
二、多媒体、多模态与英语听力效能
(一)实验对象
本研究主要考察多媒体、多模态是否有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是贵州民族大学2011級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每班随机抽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前测,再用SPSS 19对其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其结果表明两个班学生的前测听力成绩的均值分别为3.47和3.13,两者相差并不大。标准差及均值的标准误的差距也比较小。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中P=0.473,所以P>0.05说明两个班的听力前测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即是所选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听力能力处于同一水平。在前测口语成绩中,实验班的均值为6.67,对照班的均值为6.1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得出P=0.103,因此P>0.05 说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口语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即两个班的口语水平相当。
(二)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实验班的视听说课程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多模态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而对照班则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研究多媒体与多模态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英语听说能力的影响,并利用SPSS 19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英语听说后测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为减少成绩评定标准对本研究的影响,本研究的两个班级的视听说课程由同一位教师教授,而且成绩均由该教师统一评定。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师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听力和口语后测。表5中表明了听力后测成绩中两个班的均值,通过和表1中的均值对比,实验班的听力成绩的均值从3.47提升到了7.62,对照班的均值从3.13提升到了5.60 。因此,两个班的听力成绩都有所提高。表6中P=0.001所以P<0.05,说明后测的听力成绩中,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实验班的均值是7.62明显大于对照班的均值5.60,即通过多媒体、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提高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
在表7中,实验班的口语后测成绩的均值为6.77;对照班的口语后测成绩的均值为6.67。根据表8中所示P=0.847,那么P>0.05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口语后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多媒体、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在口语能力的提高方面并没有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
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研究对比多媒体、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是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能力。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听力能力的提高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更能有效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能力,而相对于口语能力方面,多媒体和多模态教学方式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因此,视听说教学中应该更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更多的运用多模态方式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本文中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深。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Kress,G & Van Leeuwen,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
[3]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2).
[4]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5]谢竞贤,董剑桥. 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J].外语电化教学,2010 (136)
[5]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中国外语, 2010(3).
[6]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
[7]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