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芳 李惠贤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传统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入手,提出并實施了“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并从本次课程改革的应用价值、教学成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设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
一、高职院校英语状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生源大部分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入学的学生,他们无缘就读本科类院校,在这种心理落差之下,他们认为自身缺乏学好英语的天赋,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同时,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限制,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尤其缺乏英语语言应用技能。进入高职院校后,大多数学生仍旧继续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缺乏学习自主性。此外,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兴趣,学习外语的动力也不是很足,对英语文化知识了解较少,课堂内外都很少积极参与英语类的活动,未能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和重要性,英语学习的动机薄弱。
(二)教学状况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尤其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考虑教学实际,未能重视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大多采用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因而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
1.公共英语教学内容定位有误差,教学目标不明确。根据教育部基本要求的规定,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实用为主”。高职英语应试倾向严重,教学上仍然采用听、说、读、写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以AB级考试作为公共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上没有选择性和侧重点,不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模式单一。虽然教学方法的研讨与改革已进行了很多年,但由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考试也以笔试为主,教学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大搞应试教学,形成教师上课讲知识、讲语法多,学生课下主要背单词的局面。这就导致公共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低效”问题。
3.英语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师、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教学班容量不断扩大,多媒体、语音教室严重不足,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三尺讲台成为教师工作环境的代名词。学生不能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训练和实践,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
4.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在教师方面,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偏低、进修和提高机会少、造成教师课时负担重、队伍不稳等。而且许多英语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二、“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的整合
“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将现有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英语阅读、英语听说、英语写作三大模块。但是,这三大模块并不是始终不变的,我们应该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未来职业对英语技能的需求不同来分配三个模块的课时数。例如,旅游专业和涉外酒店专业对英语听说能力要求高,在听说模块就可以多安排课时;机械类和冶金类专业对高职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上要求比较高,那么就应在英语阅读模块适当多安排课时。这样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使高职公共英语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二)三人教学团队及双人配合授课模式
“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依据整合而成的三大教学模块,由三位教师分别授课,从而形成教学团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英语技能水平。三人教学团队可以更全方位地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整体评价。同时,这样也有效避免了以往由一位教师一教到底的模式,三位教师轮流授课,既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新鲜感,进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又给每位教师留出了充裕的备课时间,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我们还根据模块要求和专业需求,安排外教参与听说模块的教学,即采用由一名英语教师和一名外教同时授课的双人配合授课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引入外教授课的模式已经沿用多年,但是问题也逐年显现,学生上课听不懂,与外教缺乏交流等等都已成为了阻碍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痼疾。
“双人配合授课模式”突出的优势在于:
1.解决了高职学生听不懂外教的课,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的现象。在“双人配合授课模式”下,外籍教师做听说模块主讲者,考虑到高职学生听说技能薄弱的情况,遇到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或者讲授过程涉及到相对复杂的专业知识时,可以由辅助教学的这位英语教师来穿插解释说明,目的是希望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最终达到该模块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双人配合授课模式”下,英语教师有效地在学生与外教之间起了“桥梁”的作用,有效解决学生理解的难题。课堂上,外教与英语教师各有分工,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不同,继而教学任务也不尽相同,英语教师并不是单纯地做外教的“翻译”,他们还肩负着协调课堂秩序,辅助听说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职能,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外教课堂上培养了浓厚的英语兴趣,使他们在其他模块学习中再次树立了信心和动力。
2.提高了英语教师的英语技能和教学技能。在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备课工作量大,需要兼顾听、说、读、写、译各个授课环节。在繁重的备课任务下,有些英语教师消极授课,不能很好地担起教师的职责,而且在现实中很难发挥监督机制,采用“双人配合授课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英语教师来说,双人授课既有效地起到了督促作用,也锻炼了该英语教师的英语技能和教学技能。
(三)英语考核模式改革
很多高职院校始终将改革英语考评方法作为教改的一大重要环节,绝大多数院校都增加了听说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考核模式只是搞搞形式,主要有对话、看图说话,很难起到其真实的评价考核。就这一现象,我课题组大胆改革英语考核制度,采用“话剧表演”的形式探索口语考核模式。
1.“话剧表演”将英语表达和情景真实结合。将对话、肢体、语音语调放入到真正的情境中,让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尽情的发挥。学生也在表演环节身临其境,在表演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学以致用,受益匪浅。比如,我院酒店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考核采用实境再现的考核方式,要求每组成员将学到的各个酒店环节的场景串联起来,按照顾客入住酒店的常规步骤,用表演的方式将各个环节进行场景再现,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整个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行业知识,整合教材内容,按“顾客下车引领——前台登记——入住酒店——客房服务——饭店预订——商务中心服务——客户投诉——结账离开”的顺序,边演边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考核要求。
2.三人教学团队全部参与口语考核。教学团队的三位教师要求全部参加口语考核,并担当评委,给出更加公正公平的成绩。
(四)新的教学法下授课地点的变更
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我们将把课堂搬出教室,适时地配合使用学院的实训室、实验室等等。各专业实训室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把语言实践从枯燥的教室搬到实训室,结合专业进行语言实践,是基础课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最有效的方式,在实训室、实验室进行英语教学,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能够为学生创设仿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根据每个单元授课内容,结合实训室、实验室的场景,整个课堂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在以后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生动场面,易于学生理解和模仿以后的工作环境,从而优化了课堂学习的氛围,激励学生自信大胆地进行语言演练,同时也体现了情景化教学的教学特色。笔者将该教学法运用下的教学模式图例化,力求使其特点清晰可见。
三、“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成果评价
(一)形成了有创新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经过一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参加教改的课题组成员不断摸索比较,不断完善各个模块教学,细化工作任务,突出能力目标,将各个环节的教学与仿真实景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方式,突出体现了高职英语的实践教学特色,并逐步完善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三人教学团队及双人配合授课模式的实境教学中,学生不但学到了必要的英语技能和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语言运用、实践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将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该教学模式被应用在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创新性,得到了各高职院校同行的认可,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阅读——写作——听说”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已经被我院多个系部所采纳,通过此次教学改革的开展,学院的英语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由于模块教学更加细化了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不但大大提高了听说水平,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技能,学生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过级率逐年递增,三个试点专业班级过级率达到80%以上,其中个别班级过级率100%。此外,我院学生被选派参加省级以上英语比赛的获奖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开展教改活动以来,各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写作比赛、“世纪之星”英语演讲比赛等多项竞赛活动,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省级特等奖等多项奖项,这充分体现了我院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取得的巨大收获,也很大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1.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其课程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意识,在教授学生必备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行业背景下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
2.“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需要三人教学团队合作教学,在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方面难免会产生冲突。并且在外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普及该教学模式面临人员调用紧张的困难。因此,该教学模式不适合普及全校,应适当应用于对英语需求比较大的相关专业系部;
3.学生一周的英语课程需要三位不同的教师教授,每周三次课要不断更换教材,分别预习相关模块教学内容以及完成三位教师布置的多项作业,学生课下学习任务繁重并很容易产生模块混淆,这样我们需要从学期初就要详细清晰地向学生说明各模块课程的时间及任务安排,团队中三位教师应在课前多多沟通,为学生布置一套系统连贯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同步完成相同主题下不同的模块任务。
综上所述,本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导向,具有一定的創新意义,起到了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动口动手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推动我院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甦.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2]章彩云.英语教学模式建构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7(4).
[3]杜诗春.认知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戴卫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5]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9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自筹经费青年专项课题“‘三位一体”教学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051374
作者简介:
韩芳,1981年生,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学位,导师段晓英,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责编 金 东)
靠科学施训 凭实力争先
——指导全国中职学校动漫项目技能比赛的体会
孙 亮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 266555)
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国家职业教育方面规格最高的学生技能比赛,全面、客观地体现了参赛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水平,又将极大地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技能大赛 筛选 训练
作为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全过程组织赛生进行2013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训练。经过团结拼搏,在本次大赛中取得国家信息技术类动漫项目一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参与这项活动,对参赛的训练和组织工作有几点新体会。
一、严格标准,从优筛选参赛生
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赛生是参赛争取好成绩的重要前提条件,筛选好赛生显得尤为重要。从我校生源结构看,一部分学生经历了中考的不成功,然后步入中职学校的大门;一部分学生因家庭条件等原因放弃大学路而投向中专;一部分学生出于以后就业考虑选择了接受专业技术教育。他们当中有些综合素质本来就不错,有些具备一定的潜能,求知欲和上进心比较强,这是筛选工作的有利条件。在测试的基础上,我们注重挑选那些做事情较为专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有一定自制力的学生参加训练。
经过日常的反复训练、多次测试、认真考察、多轮筛选,确定最突出的参赛学生。在此过程中,参赛生的电脑软件熟练程度得到了检验,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同时调动了其他学生研专业、练技能、学本领的积极性,形成了技术练兵的热潮,可谓一举多得。
二、循序渐进,按实战要求训练
训练为比赛,比赛想夺奖。但光有良好的愿望、满腔的热情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组织训练、迎战赛事。在组织训练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抓好两个环节或者说是两个步骤。
1.强化基础训练。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技能大赛,与普高学生参加高考有一些类似之处,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既要看基本功,又要看临场发挥,急于求成不行,虎头蛇尾更不行,必须有一个踏踏实实的起点,走好每一步。技能比赛使用的电脑软件数量较多,每一种软件的操作都较为复杂,对其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指导教师着眼于比赛,立足于起步,耐心、专心、用心地抓好基础训练,指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和掌握软件操作,不忽视细节,不放过简单问题,做到善学善成。参赛的实践证明,只有熟练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在比赛中避免低级失误、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力拔头筹。
2.是强化临战训练。平日训练与模拟测试有很大不同,模拟测试与现场比赛又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平时训练时学生的心理较为放松,在基础知识较熟练掌握的前提下能够完成布置的任务。而在模拟测试和现场比赛中,由于心理紧张、对陌生环境不适应、对遇到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致使赛生难以正常发挥,甚至达不到平时训练水平的七成。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日常训练的重要课题来抓,营造比赛环境,贴近实赛训练,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比赛软件,查找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予以解決。在设计、组织的模拟比赛中,给学生设置意想不到的困难和一些“突发事件”,设置较多的题量。这样做,使学生经常“身临其境”,不断摔打,增强了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做到临急不乱、遇难不慌、沉着应对。
三、科学管理,树克难制胜信心
信心,说到底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这对于参赛争优至关重要。信心的树立,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也来自于科学的引导和调节。它不仅对于参赛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同样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主要抓了训练中和参赛前这两个环节。
长时间的集中训练、高强度的模拟测试,容易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身体和心理的疲惫感,就像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段会出现身体疲劳的“极点”一样。这时应积极关心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训练,科学调节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尽快度过这一“极点”。在训练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容易产生信心不足、踌躇不前、浮躁不安、小进则满的问题,对此应及时采取引导、激励、鞭策等措施有效地解决或纠正。越是临近比赛,越要注意这方面的苗头。
教师要在训练中为学生添加动力,参赛前则注重为学生释放压力、增强定力。全国性技能比赛的重要性决定了比赛的竞争非常激烈。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一百多名学生参加该项赛事。这些学生都经过先期层层选拔,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代表一个地方参加比赛,争夺全国一等奖,志在必得。而一等奖获奖人数仅占参赛人数的10%,也就是说全国仅有10多名学生有机会获得一等奖,充分体现了优胜劣汰的“残酷”。面对这种情势,不断激励赛生坚信自己的实力,增强敢赛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不畏赛、不怯场。
同时,学生从战术上高度重视比赛,周到地考虑比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把困难设想得多一些,把应对措施制定得周全一些,使赛生充分做好应对困难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准备、技术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大赛中赛出水平、赛出成果。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