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英,李 娜
(1.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2.江苏大学 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江苏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2011年其制造业生产总值达到20978.51亿元,占GDP的42.7%,但OEM的生产方式使本土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缺乏国际竞争力。2011年江苏省制造业R&D投入689.51亿元,占总产值的3.3%,1各项数据由2012江苏统计年鉴计算所得。相比于国际大公司平均5%的研发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1]亟需提高产业发展质量。金融危机后,已步入“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强调经济的发展应该回归制造业。显然,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另一方面,江苏是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省份,自2003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为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引进提供良好环境。2011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99.9亿美元,占服务业总体FDI的85.14%,高出全国8.71个百分点。2数据由2012江苏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精髓部分,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黏合剂”,[2]其与制造业关系最密切。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外溢效应”给制造业带来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3]因此,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并试图找出哪些行业FDI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较大,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FDI的投资方向。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最早由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1966)[4]提出,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概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的观点,指出生产性服务是“那些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做中间投入的服务”,[5]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即为提供中间投入的部门和行业。3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各国学者具有不同观点。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笔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外延分类应以2004年为分界点,2004年以前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地质勘探及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2004年以后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个行业。涉及细分行业的研究均采用2004年以后的分类标准。
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70%,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达到60-70%,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6]2011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44%(2012年上升为43.8%),服务业就业人口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分别为36%、23%,4各项数据由2012江苏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计算所得。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规模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实际FDI规模由1998年的36.06亿元增长为2011年的645.27亿元,增长了近17倍5生产性服务业FDI数额利用每年平均汇率转为人民币计价。(如图1所示,其中PSFDI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实际FDI,下文同)。1998-2001年生产性服务业FDI规模增长较缓慢,甚至在2000年有下降趋势,但我国加入WTO后,江苏省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08-2010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随后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FDI呈直线上升趋势。
图1 1998-2011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实际FDI规模
(2)行业特征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4-2011年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房地产业,平均每年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实际FDI总额的2/3以上;2004-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FDI规模处于第二位,自2007年开始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与之对应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吸引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上来看,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者的FDI总和占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实际FDI规模的80%以上,金融业等利用外资的比重不足20%,但随着江苏省不断对外开放服务行业,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实际FDI的规模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理论上,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溢出效应”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支撑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1998-2011年制造业增加值与生产性服务业FDI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制造业增加值随着生产性服务业FDI规模的增长而增长,其中MGDP代表制造业增加值。6基于研究的实际意义,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利用GDP平减指数剔除价格因素,2004、2008、2010及2011年制造业增加值采用2001-该年的第二产业平均增长率进行估算。
表1 2004-2011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实际FDI的行业总额和比重 单位:亿元或%
图2 1998-2011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总产值
(1)数据说明。本文采用江苏省制造业增加值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实际FDI为自变量,选取1998-2011年数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为使本文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制造业增加值利用GDP平减指数消除价格因素,生产性服务业FDI利用每年的平均汇率转换为人民币计价。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两个变量取对数,分别记为LNPSFDI和LNMGDP。数据来源为1999-2012江苏统计年鉴及世界银行数据库。
(2)实证检验。该部分实证检验分三步进行:第一,由于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伪回归,利用单位根检验检测LNPSFDI和LNMGDP的平稳性;第二,若平稳,运用两变量的E-G检验法判别两个时间序列是否协整;第三,如果具有协整性,则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两变量的因果关系。以上操作均借助于Eviews6.0进行。
单位根检验。两个单整变量只有同阶时才具有协整关系,对两个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LNPSFDI与LNMGDP同是一阶单整,可以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协整关系。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首先建立LNPSFDI与LNMGDP的回归模型,利用OLS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残差序列;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若平稳,则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建立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增加值的回归模型:
运用OLS对模型(Ⅰ)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中残差序列。
由计算结果可知,残差平稳,说明LNPSFDI与LNMGDP存在协整关系。为了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引进误差修正模型(ECM)建立短期动态模型。回归结果为:
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FDI每增加1%,制造业增加值就会增加0.568938%,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以0.363866的比率对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做出修正。
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只能说明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不能说明两者存在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滞后期分别取 1、2、3,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见表 3。
由表3可知,滞后期为1-3时,制造业增长都不是生产性服务业FDI变化的原因;滞后期为1时,在5%水平下生产性服务业FDI是制造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表3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1)数据说明。根据要素的密集程度,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类型,研究制造业各行业时选取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行业,分别为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以交通仓储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分析对象,因为它们与制造业的关系较为密切。[7]以制造业及三个行业的增加值为因变量,记为MGDP、MGDPF、MGDPT、MGDPJ;以生产性服务业 3大行业的FDI为自变量,记为LNPSFDI1、LNPSFDI 2、LNPSFDI3。利用2004-2011年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8]为了消除异方差,所有变量均取对数,数据来源为2005-2012江苏统计年鉴及世界银行数据库。
(2)模型的建立及回归结果
其中模型(Ⅲ)为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FDI对制造业整体影响的回归模型;模型(Ⅳ)为其对制造业典型行业影响的回归模型。运用Eviews6.0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
由表中回归结果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表4 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细分行业回归结果
1)所考察的三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FDI对制造业经济增长影响力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每增加一个单位,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0.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FDI的贡献率分别为17.3%和3.5%。江苏省交通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资的投入大大提高了货运流转效率,提高制造业生产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FDI的引进为制造业提供一整套完善服务,激发制造业的创新。金融业FDI的贡献率较低,没有发挥金融业应有的作用,可能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不大有关。
2)在纺织业中,交通仓储和邮政业FDI的贡献最大,其每增加一单位,纺织业增加值增长18.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资的贡献率为7.8%,金融业外资的贡献率是5.4%,纺织业总体受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影响较小,可能与江苏省纺织业资本与技术要求低有关。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中,其每1元的增加值中,52.6%来自于交通仓储和邮政业FDI的贡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FDI的影响系数为0.21,相比其他两种类型的制造业来讲,通用设备制造业受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资的影响最大;金融业FDI的作用不显著。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制造业中,其增加值每增加一个单位,交通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FDI的贡献率分别为0.359和0.125,金融业FDI的作用依然不显著。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的影响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FDI理论认为,跨国企业中的资本、技术等企业综合要素经由外资的途径进入东道国,随着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往往会通过竞争效应、技术人员流动以及模仿—示范等渠道,产生跨国公司至本土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的扩散,即溢出效应。与本土服务业企业相比,外资服务企业具备强大的所有权优势,提供具备更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增加经由溢出效应,提高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这种效应,依赖于产业间的垂直联系。因此,如果割断二者间的垂直联系,这种效应几乎可以肯定是不存在的。
引入生产性服务业FDI直接加剧了国内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促使本土服务企业努力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现有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可以将优势资源集中于生产环节,节约成本,促使价格下降。价格下降的原因:一是外资企业的入驻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加剧竞争,原有的垄断商失去垄断地位,因而只能不断压低成本;二是服务业的自由化扩大了市场范围。
生产性服务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在示范效应作用下,引入生产性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服务提供商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方式。生产性服务业FDI提高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不能直接贸易,但作为中间投入,可以转化为本土制造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提高其出口竞争力。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FDI的规模和行业特征,发现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具有相同的增长趋势。实证检验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当滞后期为1时,生产性服务业FDI规模的变化是制造业增加值变化的原因,而制造业的经济增长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所考察的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中FDI经济作用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影响力最小。生产性服务业FDI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较显著。本文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规模的扩大具有积极显著的影响,具体的影响效应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产生外溢效应;FDI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高。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FDI对制造业的贡献较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为制造业聚集闲散资金、扩大融资规模、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作用。原因可能有:第一,金融业体系中大型银行占的比例太高,几大商业银行垄断市场,对外开放力度不大,外资金融机构在整个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2%;第二,金融业服务对象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国有改制的股份制企业,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外资。相对来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FDI的作用较大。由此可见,FDI集中于发展较成熟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兴行业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小。
为了更好地发展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进而有效推动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要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变为有针对性的“招商选资”,借鉴上海自贸区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开放创新发展模式,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相关制造业企业应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进而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1]葛如江,杨玉华.“中国制造”五大“软肋”[J].决策与信息,2010,(11):6.
[2]D.Riddle.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 [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6.
[3]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52-62.
[4]Greenfield 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77-94.
[5]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6]原毅军,李军.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基于承接高端制造业国际转移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1,(4):137-140.
[7]汪斌,金星.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J].技术经济,2007,26(1):44-47.
[8]刘艳春,陈利昌.计量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