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钟,王 莹,王倩倩
(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苏粤两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李晓钟,王 莹,王倩倩
(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江苏和广东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的两个省份,在发展中各具特点。本文详细分析比较了两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揭示了制约两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劣势和瓶颈,探讨了促进两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两省乃至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物联网;产业集聚;政府驱动型;商业模式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将物品的信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物品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该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正式提出则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目前,物联网产业已被公认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布局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2009年以来,美国IBM公司提出 “智慧地球”概念,并得到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作为物联网技术的主导和先行国之一,美国在物联网产业上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其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提升了美国的创新能力,物联网已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使用。日本继2009年8月 “e-Japan”、“u-Japan”之后,提出了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 “i-Japan战略2015”。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害应对等方面的应用。欧盟执委会于2009年6月18日发表了《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设想,并计划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加强研发力度,同时出资3亿欧元专门支持物联网相关公私合作短期项目建设。韩国通信委员会在2009年10月13日通过了 《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了“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于2010年陆续出台了推动RFID发展相关政策[2]。
我国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也不甘落后。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2010年物联网被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地陆续推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将物联网产业作为 “十二五”大力发展和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632.6亿元,2012年为3650亿元(增长了38.6%),物联网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各省进程并不相同,在发展中尚存在着一些瓶颈和挑战,制约了各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江苏和广东是物联网发展较快的两个省份,在发展中各具特点。2009年11月江苏无锡被列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到2012年9月,江苏已拥有18家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研发机构;广东2012年物联网产业规模约为1380亿元,占全国的37.8%[3]。本文拟以苏粤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剖析其劣势和瓶颈,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不仅可对两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而且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作用。
(一)依托政策先发优势,合理制定发展规划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中科院传感网研究中心视察时提出了 “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工信部还与江苏省政府签订《关于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应用示范等方面支持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政策的先发优势使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起点更高,发展势头更强。一是加强科学规划、指导。先后制定出台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等一系列规划性、纲领性文件,推动产业科学发展。二是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奖励、项目等方式加大扶持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企业的培育、先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的推进等,促进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物联网技术瓶颈的突破。三是注重服务体系构建。通过专项资金等支持建立无锡物联网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国家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南京无线通信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苏州数据服务及融合通信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技术和产业服务平台,并与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等联合举办中国(无锡)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和相关论坛,推进物联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4]。
(二)依托整合优质资源,集聚研究开发机构
据统计,2010年全国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物联网专业的高校共27所,其中江苏省有7所,占全国总量的25.93%[5]。这些高校不仅为产业发展培育人才,而且还积极整合资源建立物联网研究开发机构。江苏省以无锡为核心,与中科院共建的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吸引中科院系统与物联网相关的微电子所、上海微系统所等15个研究机构进驻无锡,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设立物联网研发机构。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及国家广电总局等也在江苏设立物联网技术实验室、物联网研究院或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等,进行传感网与通信网的融合研究和应用开发[6]。截止2012年9月,江苏物联网研究开发的机构有近百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8家,研发人员超万人,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仅无锡地区,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该地区专利授权和申请数分别为571件和7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3件、申请374件,牵头或参与编制各类标准40项[7]。
(三)依托区域合理布局,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江苏以 “一个产业核心区、两个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 的思路发展物联网产业[8],即以无锡为产业核心区,重点建设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和信息服务园,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以苏州、南京为产业支撑区,其中苏州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优势,加强与全省的产业发展协同,而南京则以中国软件名城为载体,利用软件、无线通信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线通信产品集群。截止2012年9月,江苏在传感器、集成电路、无线通信、智能控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物联网产业支撑领域集聚优势逐渐形成,并初步建立无锡、南京、苏州和徐州等四大集群板块。无锡被批准为国家传感网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南京则已集聚物联网企业200多家,形成了核心芯片、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软件与应用平台、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环节的物联网产业链。苏州在其工业园区内集聚融合通信企业180余家,已在融合通信和物联网传感器方面形成集群优势。徐州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煤矿传感技术及自动化等技术优势,以 “感知矿山”为突破口,集聚物联网企业90多家,已初步形成智能矿山物联网产业链,被国家批准建设 “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6]。
(四)依托应用示范项目,扩大市场需求规模
随着物联网理念的深入人心,江苏先后启动了工业、农业、环保、电力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围绕智能农业、智能节能环保、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家居安防、智能医护、智能矿山等重点领域进行顶层设计,以应用为牵引,大力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市场需求和应用日益增多。江苏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从 2008年的 300亿元增加到 2011年的 110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4.48%[8]。截止2012年9月,全省物联网产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以上。仅无锡地区,截止2012年6月,无锡市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已达125个,涵盖工业、农业、电力、物流、交通、安防、环保、医疗、家居等多个领域。在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取得成功后,无锡企业已布局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承建或参建当地的应用示范工程[7]。无锡物联网企业由2011年的361家增加到2012年的608家,产值由2011年的47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00亿元,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产值2011年为796亿,2012年突破千亿大关,2012年6月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93家。
(一)注重顶层设计和引导,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广东作为物流和制造业大省,物联网产业呈现几何式增长的发展态势。一是政府重视,部省市联动形成合力。广东省政府在2010年12月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在2011年1月提出 “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智慧广东建设”,将物联网列入广东省国民和信息“十二五”规划和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于2011年3月发布 《促进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广东的行动方案(2011-2012)》。自此,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相继制定出台了推动物联网发展的规划。二是理顺机制,加大投资。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 《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东7个项目共获得1500万国家财政资金扶持,省政府启动了每年4.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投入扶植物联网产业的资金高达2.5亿元[9]。
(二)依托产业基础雄厚,扩大企业集群优势
一是信息化基础相对较强。2011年广东互联网用户总数为6300万人,普及率达到60.4%;移动互联网用户比例为15.87%,位列全国省市第一。截至2012年6月,广东移动用户数为14922万户,占全国的14%,其中3G手机用户规模为2264.7万户,占全国13%左右。物联网产业链大致可分为五个层面:第一是标识,将存储有物体信息的电子标签嵌入到物体中,以供识别;第二是感知,将识别到的物的信息转换并传递给网络层;第三是信息传输,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将信息传递给后台处理;第四是信息处理,处理平台对传递来的海量数据进行相应分析和处理;第五是应用,通过运营平台开展多项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家居等。可见,物联网是基于原有信息技术和产业基础上的新一代信息化演进,因而广东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规模的推广和普及为物联网的进一步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表1 全国主要省市物联网企业发展概况(2010年)[5] (单位:个;%)
二是物联网企业较多。广东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在粤港合作中推进RFID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物联网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分别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国内的华为、中兴等一批著名企业也纷纷转投物联网产业,国外的英特尔、微软、三星、芬欧蓝泰、精量电子等国际著名企业先后投资广东。由表1可知,2010年全国物联网企业共有600家,可分为集成方案、信息处理、无线射频识别、传感行业、标识行业和媒体行业等6个子行业,在主要省市的分布中,广东拥有的物联网企业数量最多,除媒体行业外的其他各子行业的数量也均是全国第一;全国物联网概念股的上市公司共 35家,广东为 13家(占37.14%),数量最多,江苏为3家(占8.57%)[5]。2011年,广东的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数为3876个(占全国的34.11%),总产值为21460亿元(占全国的33.64%),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凸显产业聚集效应
广东物联网企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佛山等地。通过省市共建,广东已形成了广州RFID芯片、传感器、新一代无线网络等物联网产品研发产业基地,东莞物联网创新、智能制造、智慧应用产业基地,佛山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基地,惠州物联网终端及应用产业基地,顺德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云浮三网融合基地等物联网新兴产业基地。整体产业链分工细致,供应链较长,配套相对完整。2010年,广东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产值达800亿元,RFID产业占国内的70%[10]。广州作为广东首个试点示范城市,2011年 RFID、二维码、条形码、传感器、卫星导航、视频监控等物联网企业近700家,产业规模达到150-200亿元[11]。
(四)注重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广东注重产学研合作,物联网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核心技术突破及专利标准出现突破,M2M终端应用规模扩大。中山大学已成功设计封装高速双界面RFIDCPU卡芯片。东莞电子科技大学开发出符合ISO18000-6B/6C标准的电子标签芯片,实现电子标签的国产化。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平台在东莞投入使用,为物联网数据储存和计算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截至2011年5月,广东物联网专利申请达870件(占全国的14.50%),发明专利申请537件(占全国的12.76%)[9]。
(一)市场化机制缺乏
迄今为止,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属 “政府驱动型”,主要的管理方式有政府倡议、统一规划、政策强制实施等,参与模式有政府直接投资、政府BOT(建设-经营-转让)、政府间接补偿、多方联合投资等多种形式,应用示范工程的70%-80%是 “政府买单”[12]。因此,我国物联网应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即行政指令或管理措施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市场原生动力不足,市场化机制缺乏。“政府驱动型”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初期能起到促进作用,但不可持续。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就要求物联网发展应源自利润的驱动力,而不是行政的强制力。对于政府来讲,应围绕共性和关键需求,加强公共技术、信息咨询、公共测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通过专项基金、项目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入到物联网产业。因此,立足于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价值链共赢的商业模式,加快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二)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虽然苏粤两省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的企业数量较多,但传感器技术基础仍较弱,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原材料国产化率较低,高端传感器的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真正突破。目前,我国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家有450余家,但外资企业占67%;国内传感器产品约有6000个,而国外已达20000个;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达90%[13],国产传感器的产业化率低。因此,尽管我国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但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三)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尽管苏粤两省物联网产业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优势,应用领域层次偏低,应用成本较高。国内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从物联网的业务形态、业务运营、产业流程、支柱产业群等角度考虑[14],由于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厂商众多的特点,稳定而又有明确盈利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价值传递、增值以及利益分配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缺失制约了物联网的实际推广应用。
目前,物联网产业应用前景广阔,已被公认是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但潜在的发展空间要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尚需较长时间的培育。苏粤两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已在物联网发展上初见成效,位列我国各省市前茅。
江苏和广东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各具特点和优势。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依托政策先发优势、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依托整合优质资源、集聚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区域合理布局、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应用示范项目、扩大市场需求规模。广东则注重顶层设计和引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依托产业基础雄厚、扩大企业集群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凸显产业聚集效应,注重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市场化机制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较少和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等都制约了苏粤两省物联网产业的更快发展。
为促进苏粤两省物联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至少应从四方面改进。一是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完整的标准体系。二是以市场为驱动,创新研发和经营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物联网发展从技术驱动转向应用、市场驱动,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培育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可盈利的经营模式,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三是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应用示范,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加强广泛协作、协同创新,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和完善 “设备制造商+通讯运营商+系统集成商 +终端用户”的商业运营模式,拓宽物联网产业化的实现路径。四是培养和引进物联网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通过聚集一批高层次物联网专业人才和研发机构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而促进苏粤两省乃至全国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施卫东,高雅.基于产业技术链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52-56.
[2]卢涛,周寄中.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创新系统多要素联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33-45.
[3]唐柳雯.物联网助广东抢占发展制高点[N].南方日报,2013-10-12.
[4]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抢占制高点[N].中国电子报,2011-11-15.
[5]张景.物联网年鉴(2011)[M].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6]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EB/OL].http://www.most.gov.cn/2012/1203/.
[7]金辰.无锡已有600多物联网企业[N].现代快报,2012-08-03.
[8]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R].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9).
[9]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强化顶层设计[N].中国电子报,2011-11-15.
[10]广东省物联网公共技术支持中心.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情况年度报告[R].http://www.askci.com/.
[11]中商情报网.广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析[EB/OL].http://www.autoid-china.com.cn/.
[12]高艳丽.物联网:成熟期必须建立市场化机制[EB/OL].http://tech.ifeng.com/.
[13]李亮.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趋势[EB/OL].http://www.dqjsw.com.cn/.
[14]郑淑蓉,吕庆华.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分析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2):5-1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LI Xiao-zhong,WANG Ying,WANG Qian-qian
(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Jiangsu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lead the rest of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IOT)industry.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IOT industry in the two provinces and also the bottleneck that restricts the growth of the industry.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ir ideas a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OT industry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 and even across the whole country.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government-driven;business model
F49
:A
:1004-4892(2014)01-0022-06
(责任编辑:化 木)
2013-09-1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2AZD111);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2011XWGD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JUSRP51330B);江南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9CXTD02)
李晓钟(1964-),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王莹(1988-),女,河南郑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生;王倩倩(1987-),女,山东滨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