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强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与思的关系极为精辟的论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思、深思、善思,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让他们思有所学、思有所得。
一、激发兴趣,唤醒学生思考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一些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进而产生认识的渴望。教师要充分寻找“兴趣点”,以趣激思,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
1.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结合教学目标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思维。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之战为什么能以少胜多”的原因,这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问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插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第一幅,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第二幅,鬼子迷路;第三幅,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在学生充分观察插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们想看看故事的结尾吗?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想,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利用教学媒体的趣味性。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影片,让学生观赏桂林山水的多姿多态,从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的山来引导学生用一个“奇”字概括这个特点;从一座座山排列着,一个个山峰耸立着,真是奇峰罗列,引导学生用一个“险”字来概括这个特点,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思;接着,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出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似新生的竹笋。这样,学生既学得有趣,又学得生动。
二、设疑问难,促进学生思考
疑难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问题解决的过程便是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设问,不断生成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有效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围绕课文内容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首先出示填空题:小女孩第( )次擦着火柴,看到了( ),因为(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完成填空,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为什么我们擦燃火柴时看不到小女孩所看到的这些景象呢?”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和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2.布置悬念。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在积极的思考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先在黑板上板书“林则徐”和“鸦片”,要求学生把二者联系起来说一说,并把学生的回答归纳为:林则徐销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接着提出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讲述虎门销毁鸦片的过程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有层次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结构,要把科学知识的内在顺序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有机结合,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路线,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年”的来历》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整理并有顺序地呈现出来:年是怎样的一种怪兽,对人们有何危害?白胡子老头儿是用什么办法把“年”兽赶跑的,说明“年”害怕什么?后来这一风俗又是怎样演变为“过年”的?然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阅读课文,分析问题,在思考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
三、营造环境,激励学生思考
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板书“小壁虎”,问:“同学们见过小壁虎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几幅小壁虎的图片进行介绍:“壁虎,外貌像蜥蜴,对人完全无害,全世界的壁虎有750种。他们头大个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盘,喜欢夜里爬在墙上静候蚊蝇,尾巴有的尖长,有的短钝,有的是球形。”介绍后板书“借尾巴”。接着让学生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当学生提出疑问: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还要借尾巴呢?它向谁借呢?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求答案了。
四、给足空间,保证学生思考
思考是一个过程,学生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学生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教师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地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提高思维能力。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结合教材问学生:课文中说“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真的是刀在绞“我”的心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进而提出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呢?”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用心研究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读书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经过了三个层次的不断深入:战友被烈火焚烧的痛苦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时还有担忧、无奈和绝望→这是多种复杂的情感纠缠、撞击“我”的心,使“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抓住了学生思维和情感上的焦点,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五、方法导引,助推学生思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形成语文能力的同时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一方面要关注课文内容来挖掘文本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抓住作者表现母爱的语言形式,从有特色的语言来深入分析课文。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三个“我的母亲”有何用意呢?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句式倒装、语气重复而产生的特殊表达效果,即,缓慢的节奏感、艰辛的形象感、惊讶的情味感。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习得语言,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学到习作的方法,还有效地发展了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王天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