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2014-04-24 08:45贺菊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7期
关键词:诱因抗凝颅脑

贺菊丽

(获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800)

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贺菊丽

(获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800)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76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57例,占75.0%,未找到诱因的19例,占25.0%。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3.5%;最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0.8%;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4.1%;经综合治疗,29例痊愈,42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通过积极干预,特别是抗凝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或好转率。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在全部脑血管病中,占3.5%~10%[1]。CVST发病率低、病因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及体征又极为多变,很容易误诊或漏诊。近年来,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VST的确诊率及治愈率正逐渐升高。我院介入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确诊为CVST的患者76例,分析CVST的诱发因素及临床症状,并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检查确诊为CVST的患者76例。检查方法为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I/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男性30例,女性46例,年龄17~69(35.7±10.2)岁。

临床分析:采用回顾性研究,对CVST发病的诱因、病因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进行干预。①发病诱因分析见表1。发病诱因中,最常见的是妊娠和分娩,占40.7%,其次为无诱因和感染各占18.4%,长期服用避孕药占9.2%,其他原因所占比例较小。②血栓形成部位分析见表2。血栓发生最多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1.4%;其次为横窦和直窦,分别占20.7%;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占所有血栓形成的57.1%。③76例CVST患者不同的症状分析见表3。24例患者中,15例首发症状为头痛伴呕吐,发热伴癫痫4例,头晕、呕吐2例,精神异常2例,伴癫痫3例,伴偏瘫3例,意识障碍5例,失语3例。24例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检查,压力异常22例,压力正常2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明确诊断后均给予甘露醇或甘油果糖、速尿、地塞米松等脱水降颅压治疗,感染者予抗生素,同时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抗凝、介入或外科治疗:口服华法林、前期合并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治疗者31例;40例予以血管内介入局部溶栓;4例行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继续抗凝治疗。①抗凝治疗:肝素静脉或皮内注射治疗7~10 d后,改用华法林治疗,依据INR值调整剂量,使INR维持在2~3之间,疗程6~12个月。②介入手术治疗:a.手术操作: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静脉和左侧股动脉穿刺后置鞘,全身肝素化[2]。b.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将8F导引管(bald company,Germany)插至静脉窦血栓内形成侧颈内静脉。同时将同轴导管(tracher-38,Boston company)插至同侧乙状窦内血栓的近端,行血管造影,对静脉窦血栓的形成情况进行观察。以三轴微导管技术,将微导管的头端(vasco-18,Cordis)在血栓近段插入。随后采用脉冲技术将稀释尿激酶(urokinase,UK)注入。造影时观察血栓的溶解情况,不断将微导管向前推进,使静脉窦的主干通畅。溶栓治疗中,每隔2~3 h检测纤维蛋白原的含量。24 h后复查,若血管通畅,则可以3 h后将导管鞘拔除,同时持续抗凝。若对血管通畅情况不好,则继续置管[3]。c.经动脉溶栓治疗后,对于皮层静脉显影差或动静脉循环时间显著延长的侧颈内动脉,可将5F单弯导管置于动脉的远端。同时将Prowler14微导管置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的起始段远端,泵入尿激酶使闭塞的皮层静脉再现。当动静脉的循环时间恢复正常,或纤维蛋白原的含量<1.0 g/L时,可停止溶栓治疗。③去骨瓣减压术:根据静脉窦血栓部位,采用颞顶部或额颞顶部马蹄形切口,颅内血肿及坏死脑组织进行清除,彻底止血。术后在硬膜外留置引流管,放置1~3 d后可拔除。术后进行护脑、抗感染,使用止血药、脱水剂、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并进行对症支持等。

表1 76例CVST患者的发病诱因

表2 76例CVST患者的血栓形成部位

表3 76例CVST患者不同的症状

2 结 果

76例CVST患者中,29例(38.2%)痊愈,42例(52.3%)好转出院,4例(5.2%)自动出院,1例(1.3%)死亡。

3 讨 论

遗传因素是机体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决定因素,其他皆为促发因素[4],主要是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其可分为两类,即炎症型和非炎症型。炎症型由感染病灶继发,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在海绵窦、横窦血栓形成中出现。导致非炎症型出现的病因主要有机体内分泌失衡、妊娠、分娩、全身衰竭、脱水、脑心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病、颅脑外伤等。76例CVST患者中,62例有诱发因素,占72.6%,未找到诱因的患者14例,占18.4%。其中,妊娠和分娩是患者发病最常见的诱因,占40.7%;主要是由于机体处于产褥期时,激素及血凝的成分均发生改变,分娩时产妇大量失血,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变慢,处于高凝状态,易于血栓形成。

持续、剧烈的头痛是CVST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在本次研究中,有头痛症状的患者所占比例高达82.9%。原因:①静脉窦血栓形成使毛细血管、小静脉内压力增高;②缺氧使血管内膜受损,通透性不断增加,机体形成脑水肿;③大量凝血酶产生毒性作用,使脑屏障受到影响,造成脑水肿[5]。剧烈头痛时可伴随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及抽搐。CVST的治疗主要从两方面集中:①抗凝、溶栓使血管再通,防止血栓继续扩展,对循环起到改善作用;②脑保护措施阻断神经细胞的变性、死亡,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对于CVST来说,早期诊断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使治愈率及好转率明显增加。

[1] 展淑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4(6):568-570.

[2] 吉训明,凌峰,贾建平,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3):100-105.

[3] 吉训明,凌峰,贾建平,等.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87-91.

[4] Ferro J.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J Neuroradiol,2002,29(4): 231-239.

[5] Cumurciuc R,Crassard I,sarov Valade D,et al.Hea dache,as the only neurological sign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 series of 17cases[J].J Neurol Neurousurg psychiatry,2005,76(8): 1084-1087.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PAHE-Ⅱ评分,血细胞、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动脉血乳酸比较

2.2 两组28 d生存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28 d生存率比较(n,%)

3 讨 论

颅脑损伤占全身损伤的12%~16%,其中,重度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为35%~61%[2],其预后不仅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程度,也取决于各种继发性脑损害,这种损害又发生于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从而造成脑及机体其他系统损害[3]。一是颅脑损伤后,由于脑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和缺血缺氧,使丙酮酸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还原成乳酸,乳酸由细胞内向组织间及脑室内弥散,造成乳酸中毒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乳酸升高不但会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同时使全身微循环发生障碍。二是重度颅脑损伤后各种应激反应;下丘脑-垂体及其传导系统损伤;内源性阿片肽等各种神经肽的分泌增加,短时间内使患者白细胞增高各种炎性因子(TNF-α、IL-6)大量产生;加剧了机体炎性反应发生,导致过度的抗炎反应产生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再次,颅脑损伤后脑水肿致脑疝、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而组织损伤产生的致炎因子又加重了脑水肿。

早期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重度颅脑损伤,一是可以维持脑灌注压,不但不会引起颅内压升高,而且其等渗性的脱水可以减轻脑水肿[4];早期连续床旁血液净化能及早的清除TNF-α、IL-1、IL-6等炎性递质大大的减轻了炎性反应,减轻了重要脏器的损伤。

临床研究[1]表明,急性重度颅脑损伤常合并急性肾损伤,大量的毒物积聚于体内,而早期连续血液净化,一方面替代了肾功能,减轻急性肾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有利于毒素如肌酐、尿素氮等废物的排出。再者连续床旁血液净化减少了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较好的避免了该类药物对肾小管的损害。

总之,该研究表明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有利于致炎因子的排出,有利于保护肾功能,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治。达到了提到28 d生存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智群,袁从华.颅脑外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15(4):932.

[2] ServadeiF,Antonelliv,Bettil,et al.Regional brain infury epideiology as the basis for planning rein injury treatment[J].Nearosury Sci, 2002,46(3-4):111-119.

[3] 周传广,吴文霄,王迅,等.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4):468-470.

[4] 张淑坤,姚智,唐卫,等.颅脑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预后的关系[J].中国创伤杂志,2000,16(9):561-562.

R743

B

1671-8194(2014)17-0289-02

猜你喜欢
诱因抗凝颅脑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Mutually Beneficial
以互联网不良信息为诱因的高职学生犯罪研究与防治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