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透明能改进政府绩效吗?*——对B乡“裸账”案例的分析

2014-04-24 08:19马艺源胡春萍
南京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乡政府乡镇政府相关者

阎 波 马艺源 胡春萍

一、引言

财政透明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也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烫手山芋”。《南风窗》曾撰文指出,“在财政信息公开方面,虽然目前中央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并没有比地方公开更多,多到足以实施有效的监督的程度”,而与此相比,大多数地方政府在财政信息公开方面都选择了“出奇的沉默”。在此背景下,个别基层政府却率先探索了被称为“晒账本”、“财政裸奔”的创新实践,公开财政收入和支出详情,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热议。从根本上讲,政府信息公开应并非为公开而公开,以公开财政信息实现财政透明的做法也不应沦为昙花一现的“作秀”,而应以强化公共问责、改进政府工作和增进社会公众满意度为目标。那么,为外界舆论所支持的财政透明,是否能带来政府绩效的提升?

实际上,这一问题涉及到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即透明与绩效的关系。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透明成为公共部门的一个核心理念①。一些人认为透明是降低效率的机制之一,与绩效似乎存在冲突。另一方面,在传统观念里,透明常被认为是抑制腐败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腐败则意味着低绩效。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开始意识到透明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复杂,认为透明必然带来绩效改进是一种过于乐观的观点②。一些研究发现,透明甚至会伴随着较低的公共服务绩效③。遗憾地是,除大量媒体评论外,目前仍很少见到在转型国家情境中针对财政透明与政府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B乡“裸账”案例为分析对象,采用文本分析、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裸账”事件中B乡政府组织行为和后果的梳理,凝练财政透明与政府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中的过程追踪方法,通过将连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复杂因果联系的中间环节分解并逐一探寻经验证据,从而考察案例中事件初始条件如何转化为特定的结果④。本研究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发布的网页资料和对B乡“裸账”事件知情人士的深度访谈,质性和定量数据能够形成“三角验证”,从而保障了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二、“裸账”事件:背景与过程

(一)财政透明的背景

B乡隶属于S省X市A区,属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欠发达的乡,全乡户籍人口约11000人,其中超过95%为农业人口,以姓氏为纽带的乡村宗族在当地颇有势力。在单一制体制中,B乡政府处于上级政府和乡村社会的夹缝中,是典型的“空壳化”和“悬浮型”的政府组织,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面临着较为沉重的财政压力的同时,又承担着大量与财力不对等的事责。

据了解,B乡截止2010年财政经费收入的85%以上依赖于上级政府按编制内在岗人数的拨款(不包括由中央和省拨付的、需“专款专用”的转移支付款项)。平均每年B乡政府可支配的行政经费仅有16万元。然而据估算,要完成当年的目标考核任务,乡政府实际财政支出约40万元,这意味着乡镇政府根本无法达成财政平衡,此外,乡政府还有积压的超过380万元历史性债务,这更加剧了提高财政绩效的难度。在事责方面,对乡镇政府来说,最关键的是招商引资和维稳等“一票否决”指标,完成这些指标既是政治需要,也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然而地处偏远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截止2010年,B乡的道路、水、电等仍然没有一项得到保障。在财政公开之前,全乡仅有一公里长的水泥硬化道路,交通相当不便;全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小组、超过3000人缺乏饮用水保障;由于农电设施改造滞后,许多民众常常连电视都无法收看,信息非常闭塞。公共基础设施的短缺制约着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地民众对此有诸多抱怨,企业也不愿来此投资,加上本身政府财政困难,这些都使得B乡政府的事责显得更加繁重。

(二)财政透明的过程

如图1所示,要理解B乡政府“裸账”事件,可以追溯到几年以前。2007年9月,Z开始担任B乡党委书记,他发现B乡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乡政府政令常常受到乡村宗族势力的干预。不久以后,Z在S省委党校求学期间,了解到浙江温岭等地的政府参与式预算改革状况。受此启发,B乡于2010年年初召开了第一届财务预算公开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并得到了现场观摩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肯定。在他们的建议下,Z决心推行财政透明,并说服了其它领导干部,逐月公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信息,乃至公布了领导个人工资状况。

B乡通过“两表五步法”公开了公共支出的流水账,如图2所示。“两表”即“B乡公业务费统计表”(表上列有发生时间、金额、科目、事由、经办人、业主、证明人、审批人、安排人、备注等10个栏目)和“B乡资金结算运行表”;“五步”依次为申请、经办、申报、公示、结算。当地干部在报销财务支出时,必须填写这两个表格并严格按照这五个步骤,经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审核认可后才能完成报销,并实时“上网上墙”,接受干部、当地民众和社会舆论监督。

自公开以后,B乡政府的境遇快速发生了改变。在网上进行财务公开的2个月后,2010年3月,国内某知名论坛上有帖子介绍了B乡在网上进行财政公开的事情。几天后,该帖子的点击量一路攀升超过30万次。随后几个月内,诸多媒体都对B乡的财务公开进行了重点报道和追踪报道,国务院甚至致电S省政府,要求提供B乡财政透明的专报。在短短数月内,B乡的财政透明获得了举国上下的关注,Z也随之成为中国最有名的乡镇党委书记。

图2 B乡财政信息公开“两表五步法”

三、财政透明对政府绩效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B乡财政透明的创新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反响,对整个国家和政府都起到了深远的作用。而对于B乡政府这样一个常被学术界称为“空壳化”、“悬浮型”的基层政府组织,财政透明也导致了政府治理绩效的诸多变化,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绩效的变化

首先,财政透明规范了组织偏差行为,减少了行政负担,并为通过透明来强化问责和反腐败。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套取财政拨款、贿赂等偏离政府使命和职能的偏差行为不仅耗费了公共财政资源,更腐蚀败坏了行政风气,也给大多数财力紧张的基层政府增加了行政负担。在“裸账”之前,据媒体报道,B乡前任政府留下了10余万元的招待费欠账,影响到餐馆正常经营,3家餐馆老板在2010年年初向X市市长写信求助,希望向B乡政府讨要“饭钱”,而财力捉襟见肘的乡政府不得不与债主协商分期偿还。在“裸账”之后,财务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日益完善,甚至1.5元的日常支出都要公示和接受社会监督,这不仅杜绝了乡干部公款吃喝“打白条”和挪用侵占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就连一些上级政府官员和部门也开始拒绝B乡的公务招待,甚至主动退还接待费用,其中3个区级部门退还了1300多元。据知情人士估算,在“裸账”第一年乡政府“三公”支出节约3万元的行政成本,约占全年公业务费的15%,对于这个偏远贫困乡而言已相当可观。

从府际关系的视角看,财政透明同时对乡镇政府内部的偏差行为和上下级政府间的偏差行为形成了问责约束。政府财政支出被称为“为别人花别人的钱”。其中的执行偏差行为与公务员的素质、动机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根源“在上面”,组织偏差实质上是上下级组织共谋、失去监督的结果。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体制格局下,诸多的动员部署、检查评比使乡镇干部穷于应付,以至于“乡村干部一年到头在现场、会场、酒场间穿梭忙碌”,而迎接检查的关键环节在于招待好检查人员,如民谣所言,“坐着听,站着看,关键就是那顿饭”⑤。而B乡由于实现了较为彻底的财政透明,无论是乡村干部还是他们招待的上级人员都如同玻璃缸中的金鱼那样必须接受监督,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偏差行为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的法谚在B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财政透明改变了当地民众对乡政府及干部的印象,他们对乡政府的态度和行为从对抗转向了合作。“裸账”之前的B乡,干群关系极其紧张,当地民众对乡政府及干部十分不满,不仅当面指责干部“吃我们、喝我们”,还因财务问题不断上访、将上届党委书记联合状告“下课”,此外,财务公开前B乡引种核桃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一项实例。“裸账”之后,乡村干部的公务消费悉数公之于众,当地民众打消了对干部的猜忌,逐渐开始积极响应乡政府的倡议,养殖土鸡、种植皂角等经济作物以及不施农药和化肥的无公害农产品。当民众将主要精力于经营产业之后,收入的增加也提高了生活水平和满意度,干群关系趋于缓和,信访数量随之大幅减少,从2010年以前的每年30多件次下降到现在的年均5件次以下,B乡政府在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政治绩效指标方面的压力大幅降低。

再次,财政透明增强了基层政府的政治合法性。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在法律依据之下,国务院决定公开中央各部委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要求各地比照中央,公开“三公”支出。之后几年,国务院更是三令五申督促各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而在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环境下,当地民众对于一个负债累累,干部长期打白条吃喝的乡镇政府的财务问题十分敏感,当地民众渴望知道钱用在了哪里。在此背景下,B乡的财政透明是一个乡镇政府对国家政令的坚决执行,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也满足了地方公共的需求,从而增强了基层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民众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则从侧面折射出B乡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增强,即当地民众日益认可政府及其政策的正当性,这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经济绩效的变化

首先,财政透明打开了当地招商引资的突破口,致使乡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改观。在当代中国,招商引资被许多地方政府视为拉动经济发展和创造政绩的头等大事,市、县两级政府也常将“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业产业化”联系起来,列为对下级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关键指标⑥。B乡虽然拥有金银花和白蜡等一些中草药资源,但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同一地区的其它镇相比没有明显竞争优势,在“裸账”之前的至少五年内,这个籍籍无名的偏远乡镇从未获得过任何一笔外商投资,乡里也没有一家乡镇企业,经济只能依赖传统农业。然而,在“裸账”之后,财政透明在互联网的“网上”和“网下”为B乡树立了一个“阳光政府”、“诚信政府”积极公共形象。众多企业从中看到了经营事业的空间和营利的商机,投资考察纷至沓来。在财政透明后的两年之内,陆续有超过50家外地企业到B乡实地考察,截至2012年底共有5家企业进驻,投资总额已超过1.5亿元,如表1所示。

表1 B乡招商引资的成功案例

其次,财政透明驱动了民众行为模式的改变,增加了农民的个人经济收入。对于一个仅有万余人户籍人口的乡镇,巨大的投资强力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就业机会,相应的农民收入得以增加。2010年当地人均净收入仅有不到3500元,实现增收曾是难以企及的目标,然而在财政透明之后情况有了巨大变化。当地一些农民称,种植金银花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是粮食收入的4倍以上,自己的收入正在逐年增长。目前,当地已基本形成金银花、巴药、核桃、白蜡、皂角种植和土鸡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如图2所示),在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农民个人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2012年,人均增收增幅达到2011年的3.1倍、2010年的4.5倍;2013年,外出务工收入、传统农业收入、产业收入之比由2009 年的8.51∶0.5 变为5∶0.5∶4.5,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近70人。与财政透明之前的B乡相比,随着经济作物种植和土鸡养殖等项目步入正轨,促进农民增收等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偏远的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⑦,而财政透明之前,B乡的乡镇企业数目为零,倚靠传统农业使得B乡经济发展缓慢,更直接导致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困难。那么为何之前B乡难以出现乡镇企业?从案例来看,财政透明所导致的政府和农民行为模式的先后改变是促成增收的深层次因素。一方面,财政透明使政府干部以往“伪招商”的“JQK”方式不复存在,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必须的软环境。乡镇政府的任何收支都需要向当地公众和社会公布,乡镇干部不仅难以阻挠、反而得投入大量精力推动企业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财政透明改变了当地农民对政府扶持产业的不友好态度,使之积极参与产业运营。当地村民意识到政府不再会“杀鸡取卵”,自己不需再配合乡镇干部“演戏”欺骗企业,感受到了乡镇政府对他们的尊重,更愿意响应乡政府号召,投入土地和人力从事产业建设。这两方面因素使乡镇企业在B乡的乡镇企业能够持续运转,带动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了B乡经济的发展和当地民众个人收入的增加。

图3 2013年B乡经营项目产值情况

(三)社会绩效的改变

首先,实现财政透明之后,B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得到了显著增强。B乡地处偏远山区、财力匮乏,在“裸账”之前的政绩显示度和影响力相当有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乡镇领导干部为此努力多年但成效甚微。然而,在实行财政透明之后,B乡政府得到了总计84万元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来建设当地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显著提高。例如,B乡使用了多年的泥结石乡村道路在2011年实现硬化,两条出境路和村社道路也在2012年硬化完毕;全乡630户带不起电视的农网改造已经启动300多户;蓄水1800多万方的水库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将在2014年开始建造,预计2014年3月就能解决B乡饮水难的问题。此外,据X市政府网站显示,B乡已列入市经济示范发展区名单之中,在交通和公共项目方面,B乡也将会得到优先考虑。X市电力设备公司、市农办和巴州区政府下属的交通局、水务局等部门先后到B乡调研,围绕农电改造、道路建设、居民饮水等议题确定了解决方案,这些部门在经费和设备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

总体上看,在乡镇债务、财力与事责不对等、绩效考核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相当滞后⑧,公共服务绩效长期处于较低水平。B乡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有学者曾用“倒逼”的隐喻来说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⑨,B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这种情形。对于处在弱势地位且传统竞争优势的B乡而言,财政透明所衍生的社会形象及上级主要领导对B乡的关注为其争取上级政府财政投入提供了便利。2010年6月,多家网络媒体报道了B乡财政透明改革的困境,对X市和A区政府所产生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而X市原市委书记在任期间曾对B乡财政透明给予高度肯定;新任市委书记专程到B乡进行考察,肯定了B乡的工作成绩。在此之前,A区委书记等上级领导也都先后到B乡进行考察。由此来看,B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之所以得到显著强化,财政透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其次,财政透明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成为中国政府改革和创新过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络绎不绝的记者、学者、官员、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登门拜访,数以亿万的网民对B乡政府给予了肯定,产生了丰富的外部效应。尽管大量学术研究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财政透明在中国可以实现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但在B乡这唯一的“全裸”案例出现以前,财政透明的倡导者和宣传者不仅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相关的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被政府部门以信息保密等为由敷衍搪塞。例如,上海市财政局曾于2009年10月宣称“政府预算是国家机密,不能公开。”一些人担心财政信息公开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当B乡率先“破冰”,打破了政府信息公开难的僵局之后,类似的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这让改革的支持者欢欣鼓舞,一些人甚至希望B乡能够成为另一个“小岗村”,使财政透明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网民和网络媒体的积极评价可以看作B乡社会绩效提升的直接证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曾指出,当中国网民发现B乡招待费占总体开支比重过大(超过65%)时,不但没有批评大量招待费,反而对此项提高透明度的举动大加赞赏,认为这“至少是一个进步”、“只要公开透明,招待费的多少并不重要”。曾经参与了“弹劾”B乡前任党委书记的L村支书在“裸账”事件后说“如果都像B乡,中国就好了。”这足以说明B乡财政透明所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此外,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在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舆情应对排行榜中,在信息透明、政府公信力等方面给予了B乡政府最高的评价;在“责任中国——人民网2010年度评选”中,网民投票选出了“十大最受欢迎嘉宾”,Z赫然在列;B乡“裸账”事件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关注,在多次事例评选中入选,并入围2011年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前文的证据和分析表明,彻底的财政透明既能够满足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需求,也能够创造经济和社会绩效,这才能解释为何B乡没有改弦更张,至今仍然能够坚持信息公开。

四、讨论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政府治理绩效改进具有多条不同的路径,而每一条路径都对应于特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组织或被组织影响的行为主体,而政府组织往往具有多元化结构和偏好的利益相关者⑩。财政透明是否能够提升政府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对政府财政透明的印象,这影响到其行为模式和结果。在B乡通过“裸账”来实现财政透明的案例中,按照属于政府科层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原则,可以划分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大类利益相关者。“体制内”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上级官员和部门以及乡村干部,“体制外”的利益相关者则包括当地民众、企业家、专家学者和网民与社会媒体。

在“体制内”的利益相关者之中,上级官员和部门掌握着主要的公共财政资源和一些政治资源,能够影响到各个乡镇的利益分配。在B乡案例中,这部分利益相关者出现了分化,一些政治精英从一开始就对B乡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而有一些部门则是在面对舆论压力之后开始表达了支持态度,还有一些官员和部门在B乡实现较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后开始加大支持力度。与此相比,B乡政府的乡村干部在切身利益方面与乡政府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们既支持财政透明,但又担心潜在的政治风险,而且正如Z所说,财政透明会使乡村干部失去公款吃喝的“损失”。但是,他们很难脱离B乡政府,这种政治风险对他们个人的影响并不足以使他们置政府声誉和领导政令于不顾;而且,他们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在财政透明面前人人平等反而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也激发了对组织的责任感。

在“体制外”的利益相关者之中,当地民众、企业家、专家学者和网民与社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收获,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财政透明都持积极态度。比起财政透明,当地民众和企业家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例如民众关心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家庭的收入,企业家关心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事业的发展,而在B乡的社会情境中,取得这些收益的前提之一恰恰是需要一个可以信任的政府。如果不存在信任基础,民众将不仅不会积极配合政府的产业政策,还可能通过缠访等方式不断向政府施压,使政府陷于截访的被动局面而无暇从事产业引导;企业家也不会将资金、设备和精力真正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只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或骗取、榨取当地民众和政府的资源。相对来说,专家学者、网民与社会媒体和B乡政府之间的经济利益相关性较弱,但推动财政透明能够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或为社会谋取政治利益提供可能。事实上,正是由于他们的“鼓与呼”,才令B乡政府拥有了强大的政治资源。

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在中国当代地方政府体制下,悬浮型、空壳化的乡镇政府不得不努力改进治理绩效,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从而维护其合法性并获得资源。然而,面对着“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乡镇政府必须选择恰当的策略才能实现预期目的。对于大多数的乡镇政府来说,“体制内”的利益相关者具有更高的优先级,尤其是上级政府官员和部门是最为关键的对象,这造就了一种“眼睛向上”的政府行为模式和行政文化。例如,狄金华⑪所讲述的麦乡“植树造林”、欧阳静⑫分析的桔镇“非正式运作”和冯猛⑬关注的特拉河镇“项目包装”等大量案例尽管在政府组织特征和环境特征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但这些乡镇政府在如何应对其利益相关者这一点上高度相似,如出一辙地折射出强烈的“唯上”色彩。尽管在这些案例中,乡镇政府都基本实现了创造政绩的预期目标,但悬浮型和空壳化的组织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由此来反观B乡的“裸账”案例,可以发现Z及其同僚采取了另一种思路。他们在困境中的选择及其结果反映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利益相关者存在着利益的“接点”,可以通过影响“体制外”利益相关者来寻求突破,借助“体制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倒逼或感染“体制内”的利益相关者。在此过程中,B乡政府的印象管理策略获得了成功,Z和他的支持者树立了具有合法性的“全裸”政府形象及其“弱者”的地位,吸引“体制外”利益相关者投入经济和政治资源,进而获得“体制内”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这又反过来增强了“体制外”利益相关者的信心。尽管在“裸账”事件之后曾有“作秀”的质疑声出现,Z也曾说“我并不是作秀,我是真地想赢得老百姓的信任。”但网民认为即使是“作秀”,也应给予善意的掌声,“因为它打开了一条缝隙”。对于这样能够真正改进政府治理绩效和增强民众信任的印象管理活动,无论其执行者是否从中获益,都不仅不需批判,甚至应该鼓励。

五、结语

在目前经验研究并不多见的背景下,本研究以B乡“裸账”案例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当前体制背景下,财政透明能够改进政府治理绩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对政府财政透明的印象及其行为模式。政府组织通过影响“体制外”利益相关者,进而倒逼和感染“体制内”利益相关者的印象管理策略,是保障财政透明改进政府治理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限于研究资料的限制,本研究仅以B乡政府“裸账”事件进行了单案例研究,在未来仍需采用更精确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财政透明与政府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注:

①Suzanne J.Piotrowski,Rosenbloom DH.Nonmission– Based Values in Results–Oriented Public Management:The Case of Freedom of Inform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2,62(6):643-657.

②Frank Bannister,Connolly R.The Troublewith Transparency:A Critical Review of Openness in e-Government.Policy& Internet,2011,3(1):158 -187.

③Alessandro Gavazza,Lizzeri A.The Perils of Transparency in Bureaucrac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2):300-305.

④曲博:《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

⑤马跃:《宏观工作体制和乡镇应对策略——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解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⑥刘明兴、侯麟科、陶然:《中国县乡政府绩效考核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13年第1期。

⑦黄亚生:《中国的另一条道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4期。

⑧魏星河、李刚:《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农民需求矛盾的成因及化解——来自B乡的报告》,《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⑨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⑩吴建南、阎波:《谁是“最佳”的价值判断者:区县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的利益相关主体分析》,《管理评论》2006年第4期。

⑪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社会》2010年第3期。

⑫欧阳静:《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社会》2009年第5期。

⑬冯猛:《后农业税费时代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以东北特拉河镇为例》,《社会》200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乡政府乡镇政府相关者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新政府会计准则下乡镇政府固定资产管理的创新探讨
乡镇政府缘何容易“敷衍了事”
加强乡政府计生办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方法分析
创新供给方式,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提上日程
记账式的消费构成合同关系吗
最佳位置
最佳位置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