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开宇 闫晶淼 王会玲 贾 宁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绥化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南与哈尔滨市接壤,西与大庆市交界,东与伊春市相连,北与黑河市毗邻。绥化地区历史发展悠久,早在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绥化地域内繁衍生息。自夏商时期起,绥化地域同中原华夏各族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因臣服于当时的中原王朝,所以绥化地区的农牧经济、文化习俗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发展变迁中,绥化地区曾受辽、金、元、清四个王朝的统治和管辖,因此也渗透了这些少数民族所带来的文化与影响,同时又融入了女真族、蒙古族、满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使整个地域内充满了多民族语言文化色彩。除汉族外,绥化地域内已经拥有31个少数民族。
绥化地区古时的行政区划与现今有所差别。从西周至西汉时期,绥化地区的东北部和东部地区古称肃慎地,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则另属为秽貊地,两地并不属于同一地区管辖;在民国十八年(1929),东北政务委员会规定,县由省直接管辖,即绥化地区内的各市县由黑龙江省直接管辖。至1999年,国务院最终批准设立地级绥化市,管辖北林区、望奎县、青冈县、明水县、兰西县、绥棱县和庆安县,并代管由黑龙江省直辖的县级安达市、肇东市和海伦市。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绥化市拥有了浓厚的文化韵味。目前绥化市管辖1区、3市、6县、70个镇、90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其地域内每一个地名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含义。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绥化市现辖镇以上(包括镇)的地名进行语言文化含义探析。
表一 绥化市所辖各市区县(镇)地名
地名是当地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每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在相同的文化圈中,他们所起的地名往往反映当地的文化特征和居民的心理特征。“地名的研究,可以为民族变迁的脉络提供一些证据”[5](P255)。关成和在《哈尔滨考》中提到,“一般常见的女真语(或满语)地名,多取自山、川、景、物、数等带有个性的具体事物。其中,除大量的属于单一族语的地名,也有少数以女真语(或满语)为主兼含其他族语的合壁地名。这样的地名,统称为表物的地名”[1](P69)。通常这样的地名是对当地地形地貌和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绥化市位于呼兰河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汇合的江段经过,所以在接近江岸的地区,以及一些境内的湖泊、河流分布的城镇,以水文名称命名的地名很多。比如东依泥尔根河、南临呼兰河、西靠诺敏河的三河镇,还有因位于呼兰河以西而命名的兰西县,兰西县原名双庙子,是由县境内有两座庙而得名。因位于呼兰河西岸,后改称兰西[3](P139)。以及地名源于境内津河河名的津河镇,“津河”为河名,该河由南向北流经今津河公社全境,注入呼兰河。其河上游由多股小溪汇聚发源,因河水时断时续而得名津河。清光绪年间,这里曾设津河镇,以后历经保甲、村屯、乡社,均沿用“津河”为名[2](P 71)。
双河公社原名下集厂,清咸丰七年(1857)划街建镇时,因地处呼兰河、诺敏河之间,故名“双河”[5](P72)。此后,虽屡经更朝改制,但“双河”一名始终沿用。
明水县原土名“三百三”,是因此地距齐齐哈尔城330里而得名。后明水之称的由来,据《黑龙江志稿》及有关资料记载,在县城东南30里处,有一清水泉,俗称“明水泉子”,建置县治时,取为地名[3](P 154)。
另外还有以小山岗命名的城镇,比如宝山镇。宝山镇在放荒招垦前,从顺泥河望去,会看到无数小山包,所以当地人以“宝山”为它命名。青冈县旧称“石人岗”,“石人”是金代贵族墓前所置的石仲翁。石人岗又称“柞岗”,放垦之初,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岗上的柞树吐出嫩芽,一片绿青,故名“青岗”[3](P142)。
“四方台”系公社境内南侧的土山名,该土山据考察是半天然半人工,为金代屯粮之地,亦有说是金兀术点将台。形近方形,故名四方台[2](P63)。
“太平川”是历史延续用名。其名称是根据平川地带而得。伪满设村公所时,取“太平”二字命名。解放后建乡,建社时均沿用“太平”一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太平川”[2](P57)。
绥化地处松嫩平原,土壤肥沃,更因其“寒地黑土”而闻名中国,再加上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所以境内拥有丰富的物产,这一点在地名上也有所体现。例如:绥棱原写作“绥楞”,因该境东北有“绥楞额山”,“绥楞”是满语“蚂蜂”的意思,因为山上蚂蜂多而得名,后来因为“棱”和“楞”同音,遂改为“绥棱”;海伦,为“开凌”之音转,是满语“水獭”的意思,河中因盛产水獭,所以命名为海伦河,而海伦市也因此而得名。安达市的羊草镇属于世界著名的草原带,草原上盛产羊草,故此镇名为羊草镇;肇东市别称甜城,同样是因为当地盛产野生药草甜草而得名;还有莲花镇,此地名得源于当地村西有一个泡子生长莲花。
描述地理位置的地名中有的地名是说明地域所在方位的。望奎县旧称“双龙镇”,是因为望奎镇位于头道乌龙沟、二道乌龙沟中间而得名。又称“大五井子”,是清朝放井子荒而得名。望奎地名的由来,是指遥望“卜奎”的意思。“卜奎”是齐齐哈尔的旧称,放荒之初,此地人烟稀少,站在这里向北可以望见卜奎,故取名望奎[3](P135-136)。同样用地名表示方位的还有通达镇,因为此镇是通往安达的道路,所以命名为“通达”。有的地名也通过编排一定的顺序来表明相互间的方位关系。比如:四站镇、五站镇、昌五镇以及上集镇和下集厂(今绥化北林区双河镇)。四站镇、五站镇的地名来源于境内的古驿站名。1736年8月开辟乌兰诺尔(今肇源县新站)至呼兰城(今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镇)之间的一条驿道,共设了六台站,第四个驿站所在地域即现今的四站镇,第五个驿站所在地域即现今的五站镇;而昌五镇是因清末组织放荒时按排列序位而得名的,当时由南到北划段,由东向西分井,当地就排列为“昌字五井”,后命名为昌五镇。肇东,俗名昌五城,以其在昌字五井,故名。设置时,因其地位于肇州之东而称肇东[4]9(P281)。
从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上看,绥化市地域内地名的命名也是对当地文化景观、史实传说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记录。地名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结晶。分析绥化地名的命名可以看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以及普通百姓的美好生活愿景。
地名,对于古代的统治阶层来说,不仅是对当地风物景色的描绘,也是统治阶级政治理想的记录形式,表达统治者对这一地区所寄予的政治愿望和要求。
绥化原名北团林子,因其地理位置位于旧有之南团林子、腰团林子之北,故名。设治时因东北境有绥楞阁山,为取其“吉祥安顺”之意,而称绥
化[4](P 276)。
统治阶级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普通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希望安居乐业,企盼福寿通达,向往富贵荣华等等,所以在地名命名时,这一民族文化心理也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例如:太平庄镇,以前当地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而且天灾人祸时有发生,所以当地居民非常盼望能够过上“人寿年丰,天下太平”的日子,故将当地地名改为企盼“吉祥如意”的太平庄镇;中和镇在命名时,特意请人从《中庸》一书中选出“中和”二字,取意为“吉祥人和”;太平川镇因其地处平川而得名,后又取“太平”二字为其命名,表现了当地人民希望生活安定;而升平镇取意为“兴旺太平,象征吉祥”,还有诸如勤劳镇、平安镇、民乐镇、永丰镇等等地名,这些地名都表现了在不断地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的情况下,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愿望,即平安富足。
“北方历史民族择定地名,常是依山取山傍水取水,少数亦有取意(或取物)的。取意的地名,所因部族中或本地区发生的为族人所共鸣的事件所引生的”[1](P60)。在历史传说中或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都有可能在地名中留下痕迹,例如安达市的任民镇就是为纪念在剿匪过程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王任民同志而命名的。还有张维镇,由于张维为清代晚期“捐生拔贡”,取得了现今张维镇一带的土地放荒权利,故将此地命名为张维镇;秦家镇的得名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秦魁一家来当地开荒落户,因这里地势较高,立屯后起名为“秦家岗”,后改为秦家镇;以及因名为常发的一家来当地垦荒定居,故命名为西长发镇等等,另外还有据说以山匪张四海命名的四海镇,以修建火车的工头的姓命名的宋站镇等等。
庆安县,最早称“于清街”,取之于人名,清代同治年间有一名叫“于清”的农户移居于此,开垦荒地,后来便将此地取名为“于清”。设治时,以于清二字之音,取“积善余庆”之意,正式命名为余庆县。后因与贵州省余庆县重名,故更名为庆城县,1943年又改为庆安县[3](P151)。
记录人物或者民族的史实和传说,有一部分地名反映了当地居民重视宗族血缘观念的社会心态,比如绥胜满族镇和永安满族镇、惠七满族镇就体现了满族人重种族的观念。还有传说因在垦荒时发现有一棵榆树而命名的榆林镇,人类改造自然所得到的景观称为人文景观,记述文化景观的地名,比如反映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龙王庙屯(今名为兴仁镇),还有以驻地名命名的涝洲镇和以驻地火车站命名的安达镇等等。安达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安达是蒙古语“谙达”的转音,是蒙古的官名;另一种说法是:安达取于中东铁路所经过的安达站,含有“平安到达”的意思[3](P126)。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具有特殊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和一定区域范围的地方加以约定命名的语言标记。在对地名命名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带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和不同事情人们主观思想观念意识的影响。地名不仅是民众生活的标志和见证,更是当地文化的映现和传承。通过对绥化辖域地名这一语言现象的分类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特征,还可以了解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当地所存在的许多文化信息。
[1]关成和.哈尔滨考[M].哈尔滨:哈尔滨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内部资料,1985.
[2]黎成修等.绥化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绥化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绥化地区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4]王培乐.黑龙江建置述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