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优势下的产业转移成本分析

2014-04-23 20:48李凌宋剑奇刘恩华
商业经济 2014年2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

李凌 宋剑奇 刘恩华

[摘要]我国的产业转移收获很大,但失败的案例也不少。对转出地和承载地而言,均存在产业转移成本。有效的产业转移路径要求转出地和承载地双方的收益均大于成本,由此使双方的福利均得到改善。政府在产业转移的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企业微观个体的利益得失,注重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降低产业转移成本。通过完善要素市场流动和区域间差别化发展,降低制度成本;加强区域环境监控和社会人员培训,降低社会成本。

[关键词]区位优势;成本收益;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一、产业转移成本和区位优势

产业转移成本指为实现产业转移而付出的经济价值或相关代价。对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载地而言,均存在产业转移成本。对于产业转出地,产业转移成本既包括产业转出地在进行产业转移时放弃某些固定投入而产生的沉没成本,也包括产业转出地在产业转移时,生产要素在流出过程中产生的要素流动成本。对于产业承载地,产业转移成本既包括为招商引资投入的基础建设投资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也包括接受产业转移时,接受高污染产业对产业承载地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的社会成本。产业转移成本是产业转移双方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不但产业转移总收益大于产业转移成本,而且要求产业转出地产业转移收益大于产业转移成本,产业承载地产业转移收入大于产业转移成本,这样的产业转移才是有效的,各方通过产业转移福利均有增加。产业转移后,总体福利增加,产业转移就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

成功的产业转移既要考虑到国家宏观的区域生产力布局,还要考虑到微观企业的利益得失。企业在区位投资往往注重当地的区位优势,并由此衡量投资的成本收益,因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区位优势是影响其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二、各类产业转移成本与区位优势的关系

(一)经济成本

1.要素流动成本。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生产要素出现流失,为维持或扩大原有的产业规模需要投入的新的要素,投入新要素所花费的成本称之为要素流通成本。毫无疑问,要素流动对于产业转移是至关重要的。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会促进相应要素的流动,而相应要素的流动必会加快产业的转移。

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在区际产业转移时,产业转出地往往是产业比较成熟、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健全。企业的员工往往留恋本地区或向往其他发达地区,缺乏转移的动力。在产业转移发生时,这些员工或转移到其他发达地区的同行业企业中,或转移到本地区其他行业中,由此造成产业转移人才的流失;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修建新厂房,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为维持或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需要保持或扩大厂房、设备的投资,同时要招聘和培训当地员工,因而需要较大的人力资本投入。

2.沉没成本。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转移生产制造基地,一些无法转为它用的投入(包括厂房、设备和专有员工等),或一些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策略性投资,便成为沉没成本。如某些产业中具有专用性较强的资产,特别是物理专用性和地理专用性较强时,则比较容易形成沉没成本。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承载地为营造较好的投资环境,投资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厂房、公路交通、园区规划等等。这些前期投入因为没能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荒废,也容易形成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转移的动机,沉没成本越大,产业转移的动机会越小。既使在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的情况下,沉没成本也会导致产业转移粘性产生。

(二)社会成本

产业转移带来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失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失业问题是指产业转移带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由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优势地位,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众多的从业人员。产业转移和升级使主导产业向信息化发展,引起资本、技术对资源、劳动力的替代,会造成从业人员的大量过剩。再加上部分从业人员在发达地区高收入的吸引之下不愿迁出,使结构性失业率进一步提高。严重的失业问题不但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另外,产业转移导致产业承载地环境破坏,污染加剧。国际上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将大量的制造业转到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制造业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而发达国家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并没有对其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污染问题加以完善处理,甚至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垃圾,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内跨地区产业转移也存在类似问题,到目前为止,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除一些食品、饮料、轻纺等普通消费资料产业外,大部分都属于高耗能的能源、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

三、产业转移成本的控制

(一)产业转出地成本控制

1.区域间差别化发展,降低制度成本。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一样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东部地区不应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阻碍和延缓本地区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也妨碍了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影响本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培育。而区域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应该注意差别化发展,避免本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在产业转移方面,东西部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级开发区携手合作亟待有新的突破。东部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土地紧张、人力成本增高,而中西部的开发区则恰恰具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土地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等优势。东西部开发区存在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巨大空间。

东西部省区的各项差异需要国家的统筹支持。允许少数有条件的省区对跨区域产业合作进行尝试,积累经验,例如可以从国家级开发区开始,赋予其创新职能,允许探索一条东西部产业合作共赢的机制。

2.加大人员培训,降低结构性失业造成的社会成本。国际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逐渐将一些产业转移到更具比较优势的新兴国,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失业率上升,由此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长久以来形成的高福利制度又难以改变,政府支出增加,并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升高,最终导致欧债危机。国内产业转移中,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发展环境好,就业机会较多,吸引全国各地的劳动力资源。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劳动力并不想随着产业转移而转移,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劳动力进入产业转出地市场,富裕的劳动力造成失业人口的增加,也影响到发达地区的社会治安。

为降低结构性失业造成的社会成本,政府应该拓宽各方面渠道,一方面加快劳动力市场的流通,另一方面加大失业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使之能胜任转入的产业或是产业链高端的工作。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外包紧缺的专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拓宽培养途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鼓励在职培训;大力引进国内外现代服务外包方面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二)产业承载地成本控制

1.完善要素市场,降低要素流通成本。要充分完善各种要素市场,降低各种生产要素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阻止发达地区对产业链高端相关的高端人才、技术和设备的垄断和控制,疏通各项生产要素的流通渠道,减少要素流通渠道中的障碍环节。另外要发展高端要素市场,特别是高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走自主开发与技术转让相结合的道路。自主开发的关键是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健全科技风险机制,,切实改变企业的研发与生产环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研发主体。

2.加强区域环境监控,降低社会成本。发展中国家对承载的产业需要加强区域环境监控,同样我国中西部地区也需要加强对承载来自东部产业的环境监控。西部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环境承受力和消化能力差别悬殊,而且不同地区对不同污染物的承受力和消化能力也不同。此外,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引入资本不可避免地对环境有一定的负作用。因此,西部还应当注意从资金、信息、技术和法制监控等方面,鼓励西进企业的环保行为,并根据西进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环保政策,实行动态的环境调控策略,促进西进企业的环保转型和产业升级。

(三)产业转出地与承载地协调成本控制

探索飞地模式,降低制度成本。各地在探讨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园中园”等合作模式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分产值、分税收”的问题,涉及到财税体制的调整,需要国家的统筹支持。鼓励东部地区开发区利用资金、管理、人才等优势与西部地区开发区进行合作开发,按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分享利益,这样既可以有计划引导东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又可以节约企业调研费用,以获取经济规模效益。制订相应措施,鼓励东部地区开发区和企业通过租赁、股份经营等方式在西部地区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设立“区中区”“园中园”;推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等资源协作区域的政府间合作,促进东西部结对帮扶地区、国内友好城市、开发区及高新区等互助协作区域的政府间合作。同时建立和完善投资贸易平台,构建东西部地区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帮助企业科学决策,引导东西互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1)

[2]汪彩君,金广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浙江产业转移[J].浙江经济,2007(4)

[3]张兆同.促进苏南产业向苏中和苏北转移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7(10)

[4]林斐.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思考[J].发展研究,2009(12)

[5]张峰.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学术界,2010(1)

[6]李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趋势研究[J].科学发展,2011(6)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专业市场向河北转移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