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智亚
【主题说明】
“第一丢”是指人每天第一次随手扔垃圾的行为。人的习惯就是从无数个“第一”开始的。“第一丢”造成的危害显而易见,不仅校园被污染了,城市也被弄脏了;不仅学生的习惯被破坏,人格也被贬低。
【微班会目的】
1. 让师生发现被普遍忽视了的“第一丢”,并从“第一丢”中得到新启示,延续从小学就开始的养成教育,深化环境教育。
2. 改革主题班会模式,推广并坚守微班会系列教育。
3. 引导学生学习拍摄技术,学会使用剪辑软件,对录像实施编辑、配音。
【微班会重点】
针砭人们的习惯养成意识和环保意识。
【微班会亮点】
总是把“教育学生如何做”放在嘴边的成人,包括领导、老师和家长,也常管不住自己的“第一丢”。通过这次微班会,再次掀起“小手拉大手”的热潮,为创建卫生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资源采集】
1. 发生在教室和校园里的同学们的“第一丢”。
2. 发生在办公室、校园校外的教师的“第一丢”。
3. 发生在社区居民的“第一丢”。
4. 发生在家庭里的“第一丢”。
【微班会过程】
1. 通过班级博客发布海报,周三下午2:15分举行微班会《管住你的“第一丢”》。
2. 用电子白板播放微视频《管住你的“第一丢”》。
3. 利用电子白板和班级博客,落实微班会学习单的任务,继续发布后续探索消息,延续“管住你的第一丢”提出的环境保护理念。
【学习单】
1. 观察师生“第一丢”丢的主要是什么?
2. 哪些人最不会控制自己,随便乱丢垃圾?
3. 用哪些手段可以比较有效地遏制“第一丢”?
【点评】嘉宾 彭敦运
行为养成教育,不仅是小学主题班会的重头戏,也是初中主题班会常常需要不断延续和深化的内容。这种延续与深化,常常要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受到更深的震撼和教育。
这堂微班会,教师准备课案,大约用了半小时。学生跟踪隐蔽拍摄,加上视频编辑,用了半天时间。这种不大的前期投入,不仅班主任可以接受,学生也欢迎。
拍摄的5个镜头,不仅拾取了学生的“第一丢”,也拍下了教育者的“第一丢”,当这个视频在校园网上发布时,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受到了震撼。谁还会继续在校园里做“第一丢”的典型?谁还愿意被资源开发组悄悄捕获,继而把自己以及班级的声名一股脑丢掉?就这样,校园“第一丢”现象少了,学校的生活环境净化了,师生的行为改善了,微班会的目的达成了。
这里需要提一提“学习单”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班会少有延续班会主题的后期跟踪任务。但是,微班会不同,它有一个“学习单”,学习单规定的任务落实得怎样,是全体师生在下一次班会前必须检视的内容,而这也是评估本次班会效果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微班会就能将短视频没有讨论完的问题,引向会后继续探究。正如这堂微班会,师生以学习单作饵,拓展了微视频的有限视野,走进了更广阔的生活,掬取了更多的素材,对人们的坏习惯才能形成最有力的鞭笞,微班会的主题教育才凸显出了更丰富的意义。如果这个微班会仅仅是对“第一丢”曝光,那它对师生“第一丢”的遏制是有限的。而有了学习单的导引,后续跟进的“抓拍”就有了极大的督导力,许多原本习惯乱丢的人就有了忌惮,从而促使大家改变自己进而养成好习惯。在学习单上,最后一点是提醒师生关注遏制“第一丢”的手段,这无疑引导师生将眼光从关注“人们的短期行为”向“制度文化建设”迈进,这种引导使微班会教育更趋理性,更具有普遍意义,而唯有如此,微班会的教育才会走向深刻,走向持久。
责任编辑 颜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