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尊如
摘 要 实践像认识一样,亦有自己的目的;人们不可能也不会为实践而实践,并且实践也有自己的相应评价标准,乃至最高评价标准。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正确科学有效的改造世界的活动,造福于人类自身。实践的评价标准,重点在于实践价值的有无和大小,在于是否符合实践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关错误观点,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危害巨大;对此,应当予以彻底清除。
关键词 实践目的 评价标准 最高准则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urpos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Practice
HU Zunru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Abstract Practice is the same as understanding, it also has its own purpose; people can not and will not practice for practice, and practice also has its own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even the highest evaluation criteria. Practical purpose is that through proper and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s scientific activities for the benefit of human beings.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practice, with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presence and size of the practice meet the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The purpose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practices, both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but interrelated. Related mistaken view is absurd in theory, great harm in practice; this regard, it should be completely clear.
Key words practice purpose; evaluation criteria; highest standards
1 实践的目的
首先,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造物质世界造福于人类自身。人类要生存发展,离不开改造物质世界,创造满足自身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个人生命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人只有通过改造物质世界,创造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
其次,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造精神文化世界造福于人类自身。人不仅是有机体的物质存在,需要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人是精神动物,具有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本质的差异。诚如我国先秦思想家、哲学家荀子所指出的那样:“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③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种需要层次理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不仅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需求;而且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居于人的物质需要之上,并对人的物质需要具有统摄制约作用。
再次,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利益。人类的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紧紧围绕一定利益展开的。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会议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一文中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④列宁强调,“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是会被推翻的。”实际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以自身利益的有无和大小为转移。
2 实践的评价标准
首先,实践的评价标准取决于实践本身的价值规定。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种物质活动,由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和实践的方式共同构成。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实践客体则是实践主体活动的对象,通常带有实践主体价值取向的印记。实践方式方法不仅是连接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中介”,而且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主体内在价值的外化形态,也是主体价值实现的纽带和桥梁;它本身是主体价值的集合体。实践的评价标准,必须以实践本身的价值规定为根本依据。
其次,实践的评价标准来源于实践目的的内在要求。实践的目的直接表明实践的价值取向。实践的评价标准直接来自实践目的造福于人类自身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实践目的要求,就有什么样的实践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实践本身的价值规定与实践目的的内在要求的统一。
再次,实践的最高评价标准,在于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效益。存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评价标准。由于实践客体的多种多样,实践方式方法的不尽相同,实践的深度、广度、绩效的彼此差异,相应地,实践的评价标准也会有高低之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不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实践的最高评价标准规定。实践应当而且必须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践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效益,为最高评价标准。endprint
3 实践的目的与评价标准的内在联系
实践的目的与评价标准,既相互区别,又(下转第58页)(上接第26页)相互联系,二者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一方面,实践的目的,是实践评价标准的根本客观依据,实践的评价标准必须以实践的目的为评价准则。另一方面,实践的标准为实践的目的提供了价值评判尺度,从而不仅表明实践的目的性特点和功能,而且可以为实践的目的实现提供支持,推动实践目的以更加合理高效的方式,更快更好地实现。
4 对相关错误观点的判析
其一,片面强调认识的重要性,贬低甚至否定实践的重要性观点。在我国,颇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王弼的“以无为本”理念,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义之所在便是物”的理论,程颢、程颐的“唯理为实”理论,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发明本心”理论,以及“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的宗教辩解,一念发动即是行等。在西方,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理论,笛卡尔的“唯理论”,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等。
其二,单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贬低甚至否定认识的重要性的各种经验主义、实用主义观点。其中最突出的有中西方影响巨大的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孔德的“实证主义”,詹姆斯等人的“有用即真理”,“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主张,以及人们通常批判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各种各样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等。
其三,忽视实践目的与评价标准的观点。特别是哲学界一些学者片面强调实践的第一性和至上性,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忽视实践的目的指向与评价标准的客观存在;似乎实践是盲目的,根本没有什么目的性可言,人们只是为实践而实践;实践只有检验认识证误的功能,而不需要评价和检验。至于实践的方式方法,实践的价值有无,实践的绩效高低,实践的评价标准,与哲学无关。
其四,割裂实践目的与实践评价标准内在联系的观点。这种观点,要么脱离实践目的而主观片面肤浅地确定实践标准,要么避开实践标准而单独解读实践目的。如庄子的“齐物论”,休谟的“不可知论”,谢林的“天启哲学”,尼采的“唯意志论”等。
这些形形色色的相关错误观点,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危害巨大。它们往往抓其一点不计其余,妄自推论,以偏概全,根本经不起真理和事实的检验,从而给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造福人类社会,带来严重思想障碍和重大实践失误。对此,应当予以彻底清除,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以至无穷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牢固确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实践观,使认识达到高度正确科学,使实践达到高度强效有益。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15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1002.
③ 荀子·王制.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5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