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艳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现状,指出影响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提升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对策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Shanghai 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s' Career Happiness
ZHU Changyan
(Sand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Shanghai 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s occupation well-being, it pointed out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hanghai 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s well-being, and on this basis to provide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hanghai 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s' happiness index.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 occupation well-being; countermeasures and ways
近年来,上海市高度重视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海各高校也在辅导员的聘用、管理、培养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让辅导员有了较强的归属感。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上海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尤其是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还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准,处于一种万金油的状态;职责不清,辅导员需要不时配合学校各个部门工作,常常处于事务性的工作当中;辅导员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很迷茫,与辅导员相关的一些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正因为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上海高校辅导员尤其是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综合评价并不及期望中理想,工作中应有的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还有待提升。
1 职业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本文拟采用国内学者邢占军的定义,邢占军在吸收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幸福感是由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①
2 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
2.1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提升
辅导员对其具有组织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自信程度,我们称之为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但在现实中,辅导员队伍在知识、年龄、职称等方面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没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装备,没有良好的老中青梯队作为学生工作丰富经验的后盾,没有职业化专业化的职级评定机制作为辅导员自身职业规划的动力,辅导员很难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有激情,有信心,继而很难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2.1.1 知识结构不合理,容易引发本领恐慌
在当前的形势下,上海高校的学生作为辅导员管理对象,呈现了“多样性、复杂性”,现任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曾在2006年作为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好辅导员工作。他们一方面要具有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与学生在专业等方面有共同的语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发展指导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如果辅导员队伍成员缺乏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和充分的知识储备,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
2.1.2 年龄结构不成比例,难以形成良性梯队发展
根据调查显示,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中 30 岁以下的占辅导员总数的 72.62%,年轻辅导员的优势就是有热情,与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有效沟通,但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一些工作经验,也没有受过一些系统的培训,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辅导员对他们进行指导。从短期来看,面临严峻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有些辅导员还需要不断地历练;从长期看,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层次会逐渐减少,年轻结构失衡。这样就很难形成良性的梯队发展。②
2.1.3 职称偏低,职级评定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调查显示,在职称方面,职称未定级的辅导员人数为88人,占34.92%,职称为助教的辅导员108人,占42.86%,职称为讲师的辅导员52人,占20.63%,职称为副教授的辅导员4人,占1.59%;在上海民办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有一些硬性指标,在课时量、科研、文章发表等方面都有一些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下,很多辅导员在学校一般都不承担一些系统的课程,只能利用形势政策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一些讲座,同时每天要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在科研工作、教学工作、文章发表等方面都还有不足之处,所以在职称评定时还缺乏一些政策上的支持。由此可见辅导员的职级评定机制还有待健全,这也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2 组织支持不充分,幸福感指数还有待提高
2.2.1 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降低了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感受力
在上海市教委发布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辅导员需要与学生“三同”—同吃、同住、同学习。辅导员白天8小时工作制,要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晚上还要住在学校,甚至有的辅导员还要管理一幢楼,做好生活园区的学生工作,长此下去很难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从调查结果显示,有44.05%的辅导员认为他们日常的琐碎事务多,由此可见工学矛盾突出,职业幸福感指数不高,他们希望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待遇上不去,根据调查结果,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中年薪3~4万的辅导员有147人,占58.33%,5~6万的辅导员82人,占32.54%,7~8万的辅导员23人,占9.13%。在开放型调查问卷的问答题回答上,很多辅导员都提出要提高待遇,让付出与所得能成正比;因此在这种“付出”和“所得”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辅导员很难有时间切实感受、仔细品味他们的职业幸福。
2.2.2 学校各级部门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可度弱化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在问卷调查中,在“我的工作得到了学校或院(系)的支持、鼓励和肯定”选项上,有49.6%的辅导员认为情况符合现实,仅有12.3%的辅导员认为很符合;在“辅导员在工作中能否能够得到学校教务处及其他部门的协助与支持”选项上,只有33.33%的辅导员认为与现实情况吻合。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在现实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上级领导和其他相关学生工作部门给予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相反辅导员除了要接收学校党委学工部和学院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外,还接受团委、后勤、保卫等部门的工作指导,平时连学生调课通知、课程收费等工作也要落实,这种万金油的状态还一直存在。这些情况的存在伤害了辅导员的自尊要求,也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存在较低的认可度,等等这些都弱化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3 提升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对策与途径
3.1 不断通过制度建设,健全保障机制,让辅导员付出与所得能成正比
3.1.1 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
经问卷调查,3~4万年薪的辅导员占了58.33%,可见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待遇普遍偏低,辅导员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上海民办高校应通过制度建设等举措提高辅导员福利待遇,在学校可调控范围内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在同等条件下给予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同等待遇,比如住房补贴等,同时学校应允许和鼓励一些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及学历知识水平的辅导员担任一些系统的课程,通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辅导员既能获取相应的课时报酬,提高现有的工资水平,减轻一些经济压力,也可以为职称评定和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3.1.2 不断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及职称评定机制,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上海民办高校应该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和职级评定机制。在目前情况下,各高校一般是财务领导、同事、学生以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但是由于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的特点,如工作比较繁杂,职责不清等等,就需要高校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创造各种条件,为辅导员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并能将考核的结果与辅导员的工资待遇以及职称评定挂钩,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励辅导员向更好的目标前进,提升他们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③
3.1.3 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为产生转岗意愿和符合转岗条件的辅导员提供更多的转岗机会
在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民办高校实际的更新流转机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想要转岗但没有机会,或者是没有获取相应信息的渠道。因此,如果有的辅导员产生了转岗意愿同时也符合转岗条件的话,学校也应该通过相应的程序为他们进行转岗,促进他们职业的重新发展。所以,合理流动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3.2 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除了学校为辅导员提供技能培训的机会外,作为新形势下的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分析,不断总结,认真学习专业上的知识,做好自身的知识积累,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同时辅导员要不断涉猎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习动态,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增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就感。④
总之,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高校不断深入细致地从辅导员的立场出发,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机制,让辅导员在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考核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上能够合理公平公正,要进一步加大辅导员技能培训的力度,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要不断完善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注释
① 马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2-94.
② 毛芳才,莫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培养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2:67-70.
③ 唐景莉,杨晨光.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形成良性梯队[N].2006-04-27:001.
④ 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