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连 刘晓梅
2014 年2 月, 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是政府引导、规范、监督,社会力量相扶持的职业教育,强调融合各方力量,其基本特征是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改革、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即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相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三个“对接”体现了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理念。
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 “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目标与“工作任务导向”、“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明确了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及三者的协调作用。 将技能大赛融入专业教学是大赛制度设计的需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现代职教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
1995 年Etzkowitz 与Leydesdorff 两位学者提出了“三螺旋理论”,用来阐释社会经济发展中政校企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即以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的,政校企三方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结构性安排、制度性设计、机制性保障,发挥各自效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最终达到区域内资源最大化共享与信息充分沟通[1]。三者功效的最大化,以合理移动与要素整合为基础,三方重叠,通过政府的协调与契约关系,企业作为真实生产作业的发生地,与人才、技能创新的学校彼此融合,更好地完成生产与人才培养。
李克强总理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必须要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的关系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政府的政策制定及协调作用,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引导职业教育专业教学。 在此过程中,政校企职能动态化移动,职业教育通过新技术、新知识、新人才影响产业发展,企业通过产业需求、岗位标准、生产过程对职业教育发挥作用。
技能大赛是政校企三方职能动态化移动的结合点。通过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办赛理念及现状分析, 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战略、统合和动态三个方面。
战略功能定位表现在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及专业教学等方面的导向性作用。 技能大赛在发展层面上,以更高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为职业教育人才对接提供保障。
统合功能定位表现在技能大赛统合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研究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兴办赛事、联合训练选手,合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教育与行业的融合,促进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
动态功能定位表现在技能大赛过程中政校企三方功能动态化移动,举办赛事、训练选手、技术支持、监督监管等过程由谁承担,承担的比重并不是固定的;同时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也是动态的、可持续的、具有发展延续性的。通过技能大赛赛项建设、赛程设计、评分标准、比赛模式等方面的发展,将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贴合行业发展需要,切合生产岗位需要。 大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一种促进发展的倒逼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循着大赛的导向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引领职业教育特性的本质回归,实现可持续发展[2]。 中观层面上,建立有效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机制,继而探寻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制度[3],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作用。技能大赛印证并传达了现代职业教育观念,职业能力开发既要训练人的机械性的技艺,更要为个体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孕育潜能[4]。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主要要素包括赛项设置、赛项规程、校企联动、评价标准、教练团队建设和赛项成果转化等。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协同性要素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建设、项目培训、产学结合等,如图1 所示。
图1 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协同性的内涵要素分析
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在要素构成上有同构性、同质性、协同性特征,这是技能大赛融入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竞赛机制融会贯通,实现协同性发展的首先条件是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建立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协同性的有效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实现保障。首先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 结合技能竞赛选拔标准,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校企联动选拔培养机制;其次以职业技能为教学内容核心,在“做中学” 教学模式中以赛项设置规程规则为标准,实现项目中心的课程组织体系;再次将联合性教练团队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步;最终将赛项评分细则融入“双证书”人才评价标准,实现真正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见图2)。
图2 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协同性的实现途径
1.技能大赛与教学设计的协同。 技能大赛竞赛设计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技能三个层次。 职业院校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就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5]。 技能大赛竞赛设计和职业院校教学设计的同质性决定技能大赛可以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设计改革的参考。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环节[6]。
技能大赛的竞赛设计理念,是职业院校教学设计改革的现实依据。 从政策层面来看,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以及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落实[7]。 技能大赛的设计理念是培养与选拔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竞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推动职校生获得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职业能力。技能大赛对专业能力的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和岗位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为依据,实际反映了学校学习与进入工作岗位之间的衔接状态,是职校生经过学校专业课程与技能学习之后能否适应行业发展,具备岗位所需人员综合职业素质的检验,只有当学校课程学习、培训项目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才能顺利完成竞赛任务。 技能大赛赛项设计中体现行业前沿的技术与理念,对职业院校教学开发起到了很好的检验与导向作用。一方面将不适应行业发展的落后的教学内容革除,另一方面引入行业中先进的前沿的内容与理念,采用动态课程开发模式,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以技能大赛为媒介,始终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融入到教学中。
技能大赛的赛项设计与评价标准,是职业院校教学设计改革的直接依据。 技能大赛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的契合点,技能大赛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现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体现行业标准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技能大赛赛项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体系、制定教学标准、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课程与企业岗位要求衔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技能大赛赛项在设置上与产业紧密衔接,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树立了风向标。 以技能大赛为导向,在专业教学设计设置上更加紧密的围绕产业升级,进行真正面向行业新技术新方向的专业教学革新。
技能大赛的赛程设计,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 技能大赛的赛程设计以业务需求为依据,将赛项分为团体赛、个人赛、团体赛和个人赛三种形式。 以财经专业的会计技能竞赛项目为例,中职组会计技能为个人赛,包括会计电算化、翻打传票、点钞三个部分,每队限报4 人,每个选手需完成全部三项内容, 主要强调了个人业务素质与能力;高职组会计技能竞赛包括团体赛和个人赛两部分、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两个环节,分别计算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以总成绩排定团队名次,以个人成绩加团队合作成绩排定个人名次,每队限报4 人,在报名时选手须按照出纳、成本会计、 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四个角色分别填报,不得随意更换角色。每个选手在完成个人业务素质能力考核的同时,还需完成任务角色扮演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应考虑个人业务素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应当考虑到专业角色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技能大赛与师资建设的协同。 师资建设是专业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教师是连接企业与学生的直接桥梁,“传专业内容之道、授产教结合之业,解专业技术之惑”是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目标。职业技能大赛的每个竞赛项目都可以转化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对参赛学生进行教学培训[8]。
技能大赛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应该是专业领域的专家与研究者,必须对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理论重点、技能特点、操作细节认识透彻后,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9]。技能大赛在赛项设置中增加了教师直接参与比赛的环节,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可以一起参与到比赛中去,这种设计特点为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师资建设提供了新方向。 例如在“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比赛中,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参与学生的竞赛。在学生竞赛之前,教师要提前完成部件的教学方案设计、制作出与部件相关的教学资源, 并在学生比赛的过程之中,参与现场的答辩。在某些赛项规则之中,学生如果遇到疑难或问题,可以向裁判提起指导教师帮助的申请。 这种教师融入比赛的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行业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职业能力。 例如机械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机械类专业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专业课实训能力、良好的岗位职业能力, 还要具备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良好的口才和讲解能力。
技能大赛为拓宽师资来源提供了新思路。技能大赛指导教师通常由专业课教师经过系统培训与企业岗位实践转变而成,来源于职业院校教师同时又为职业院校师资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以技能大赛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为指导,进行职业院校师资建设,在国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轨的导向下,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教练团队组队方式,教练团队除了进行专业方案设计、提供专业知识教学的专业教师, 进行实训操作训练的实训教练, 通常还有本岗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以及在往届技能大赛中取得优秀名次的获胜学生。 在前一届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学生,在下一届技能大赛中可以以教练身份与自己的教练一起参与指导,这为职业院校师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实训课教师并非只能来自专业课教师的转化,可以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在本岗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胜的学生都可以作为实训教师的来源。
3.技能大赛与实训建设的协同。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置、 赛程设计等紧跟行业发展形势,按照产业发展趋势、职业院校专业现状设置进行动态化赛项管理。 大赛使用国内行业领先的新仪器、新设备,保障了设备设施的前瞻性。 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完备的实训条件是促进专业技能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技能大赛对实训建设的引领。技能大赛使用国内行业领先的新仪器、新设备,通过对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选拔与培训过程, 更新实训中心设备,教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教学设备、设施投入,提高教学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和专业技能教学的效益,保证实训的先进性。
技能大赛对实训效果的促进。实训中心建设以院校为主体,虽然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成为实训改革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的系统,两者的合作具有天然的隔阂,技能大赛的出现在隔阂之上建立的一座桥梁,有利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实现,以及校企合作在实训课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技能大赛采用了国内企业最新的技术与设备,实现了国内企业对技能大赛的参与,体现企业对行业先进技术的期待与追求,技能大赛的主题是先进技术的应用,技能大赛的内容代表着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前沿。
技能大赛对实训成果的检验。技能大赛赛项内容的重点不是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实际岗位综合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察。在技能大赛培训与竞赛过程中,展现了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与行业生产的对接。技能大赛是比赛也是一次对于职业院校实训成果的检验,技能大赛可以帮助学校检验出自己的实训效果,有利于学校实训的建设。
4.技能大赛与校企合作的协同。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校企合作面向所有相关社会企业,为关心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组织提供展示的平台,为大赛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提供现实可能。 从大赛企业合作的宗旨来看,技能大赛的企业合作是一个“双赢”实现的过程,首先通过企业全面可靠的技术、服务支持,稳定的组织经费支持保障大赛的顺利进行;其次,通过与企业合作这种教产结合的模式提升办赛水平,提升大赛的影响力、知名度与认可度;再次,为合作企业提供一个独特的展示平台,通过大赛的影响力宣传提高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特别是与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具有生产性与职业性,校企合作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技能大赛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顶尖环节,其教产合作模式可以作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引领。如技能大赛对合作企业有细致的资质审查和规范的过程管理,将合作企业的参考条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规定,选择产业、行业中名誉良好, 企业品牌和形象较好的单位予以合作,并且将合作的内容、双方的义务与责任予以明确规定,并在合作之初签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企业合作协议书》。 这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在校企合作之初明确双方义务责任,将校企合作“双赢”中企业受益点展现给合作企业,增强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并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条例的形式规范企业行为,发挥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效用,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下的三螺旋模型,政府是契约关系发生的来源、校企双方的协调者。 政府通过技能大赛组委会对赛项设置、赛项流程、评定标准、奖励制度等进行规定,实现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量化的操作性界定。
大赛奖励性政策研究。 落实大赛奖励,将奖项与升学、证书获得、人才引进等相关联,激励更多学生自觉提升职业能力;对指导教师奖励,提升专业教师向综合指导教练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学师资建设;将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之一,鼓励职业院校对实训的重视;对优秀合作企业奖励和政策性优惠,鼓励校企合作的发展。
完善赛项设置,发挥技能大赛作为制度设计的作用,赛项设置严格按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10],重点加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符合国家现代产业需要的赛项开发,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完成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
动态管理赛项组织,给予专业教学最新信息指导。大力优化已有赛项,对已有赛项的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 结合行业发展最新趋势调研成果,行业技术最新发展成果,世界最新行业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已有赛项,为产业需求和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衔接提供一个成熟的平台。
增强大赛开放性和资源转化,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提供资源。要求竞赛所用的技术平台和设备器材的通用性强、性价比高,能够为职业院校广泛接受并运用到实训教学中;竞赛设备可以作为教学实训设备,有利于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大赛资源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时间节点。
企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能,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为大赛提供技术可靠、产品成熟、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负责场地仪器设备的维护,给予经费支持,促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为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提供先进器材与技术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内技能大赛的合作企业在合作计划框架内实现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由企业向学校提供先进的与技能大赛接轨的技术、器材支持、经费支持,将技能大赛办赛优势延伸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传递,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契合产业发展要求。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是技能大赛中产教合作的延续,企业通过技能大赛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熟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到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
行业企业为专业教学提供实习与就业保障。建立实习就业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学年安排定向的实习课程,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技能学习,完成规定学时的实习课程。 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招聘到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符合职业岗位匹配度的员工,又能实现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
学校是新知识、新技能、新人才的源头,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要素的主要来源。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大专业教学发展的内部推动作用。以新闻媒介、网络宣传为平台,提升社会对职业院校认可度与职业教育影响力;在校内大力宣传优秀获奖选手,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可度、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将技能大赛与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学业指导相联系;以技能大赛为媒介,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最大限度地加大专业教学的内部推动力。
制定管理规定, 实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协同发展。正确处理技能大赛和学校课业之间的关系,合理处理大赛训练与课堂之间的协调发展。转变传统观念中轻技能重学历的教育观念,实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保证参赛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更好地实现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相互促进。
完善技能培训师资建设,实现技能训练与实训教学协同发展。 根据技能大赛教练团队组成方式,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师资建设,将行业内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一线技术工人,及在往届技能大赛中取得优秀名次的有丰富大赛经验的学生,通过选拔与培训,加入到技能培训的师资中,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
[1]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23.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教育研究[J].2011(9):56-61.
[3]鞠锡田,张翠香.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9):79-82.
[4]李艳梅.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功能[J].职教论坛,2012(14):14-18.
[5]王锡耀.创新型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4):107-109.
[6]牟惠康.以有效教学理念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5):53-56.
[7]陆素菊,张倩. 培养职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2011(5):14-17.
[8][9]李明良,李媛媛. 我国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分析[J].职教论坛2012(24):73-7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