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华 李 彬 李福东
在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过程中,如何科学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近年来,国内外职业教育界重点围绕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了各种研究和探索。如从企业招聘需求的角度建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2];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3];文献[4]建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两大部分,分别对应2 和6 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包含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4 项一级指标和21 项二级指标、34 项三级指标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5];针对某一特定专业建立的由专业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6];从机械制造视角出发,建立职业发展能力、个人管理和适应能力、团队工作能力3 个一级指标、8 个二级指标、26 个三级指标[7]。 从现有研究情况看,各种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综合能力的评价,但在指标论证、权重的确定以及体系的典型性方面有待完善。
搜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是当前开展职业能力评价的一个主流思路。目前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诸如专业评定法、比较平均法、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的联合应用法、网络层次分析法等。笔者认为,只要确定了能力模型中各个指标权重,量化值加权函数法更能使评价过程一目了然,且更能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因此,本文按照量化值加权函数法这一基本原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完整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
本文的实证研究以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为目标,首先是建立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对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然后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在指标体系的建立阶段,主要通过指标的初选、专题访谈、专家咨询不断完善、优化以最终确定各个指标。在指标权重的确定阶段,遴选并建立以各类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职教专家、高校教师为成员的专家库,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职业能力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8-10],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将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作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2 个一级指标。 这两个一级指标兼顾了工作过程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符合“新职业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的原则,即职业能力开发不仅关注个体的工作技能,还重视人的全人教育和生涯发展,为个体和其未来的职业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6]。
在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一级指标的基础上,从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流要求及变化趋势视角,构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与基本职业能力对应的包括岗位认知、基础操作、工作任务执行、工作改进与创新4 个二级指标,与关键能力对应的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3 个二级指标。并初步设置了与二级指标对应的30 个三级指标。
初选指标确定后,研究小组通过对2008-2012届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走访电力、机械、金融、信息和服务等行业企业、召开专家座谈会、咨询招聘单位等多种途径开展访谈和调研。先后跟踪毕业生300 名,走访企业和招聘单位20 个,咨询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30 人,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增删、合并和修改,对二级指标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将三级指标调整为22 个,如表1 所示。
表1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确定职业能力的各级指标后,要进一步将职业能力的定性评价用定量形式表征出来,最终确定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级,必须要科学界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本课题组采用专家咨询和统计方法,来确定职业能力各级指标的权重。
本次咨询活动遴选了30 位专家,分为企业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教育工作者(职教专家和高校教师)三类。 30 位专家来自于生产类、管理服务类、教育和研究类等三大类行业中的8 种企业,分别为电力建设企业、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各4 人,机械企业4 人,通信企业2 人,金融企业2 人,服务企业2 人,职教研究所4 人,高校骨干教师和管理者4 人。课题组先后开展了三轮指标权重咨询,完成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在咨询过程中,为保证遴选专家意见的独立性、客观性,确保权重的科学度,各个专家单独得到一份咨询问卷,独立提交答案,并保持咨询环境的稳定性。
第一阶段咨询的目标是确定两个一级指标,即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权重,在发放给专家的问卷中,我们没有给定两个指标的参考权重,由每个专家独立给出自己的意见。如表2 所示。
表2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一级指标”权重咨询表
参与的专家独立填写表2 中两个指标的权重百分比,研究小组收集所有的专家答卷后进行汇总,统计出两个指标的平均百分比。将得到的初步结果作为参考值,再次返回给每位专家,由专家在给出参考值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权重确认或调整。最终得到的权重平均值即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值。
完成第一阶段咨询,确定一级指标权重后,运用设计的二级指标权重咨询问卷(如表3 所示),开展第二阶段咨询。按照与第一阶段相同的方法,开展两轮的专家独立问卷咨询,得到的结果即为二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值。
表3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二级指标”权重咨询表
考虑到三级指标的设置和特点,在职业能力模型中,各个三级指标按照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进行平均权重分解和设置。在职业能力评价过程中,每个三级指标对应的是具体的能力表现证据,评价者根据证据进行判断,给出代表该项能力的分值或等级。
课题组对30 位专家提交的答卷进行统计,求得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这两个一级指标的平均权重分别为52%和48%(见表4)。通过对来自生产类、管理服务类、教育和研究类等三大类企业(行业)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教育工作者(职教专家和高校教师) 给出的指标权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咨询结果有以下几个特征。
表4 三类企业(行业)专家一级指标的咨询结果
1.职业能力的要求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性。第一类是生产类企业,包括电建企业、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制造企业,这一类企业平均的权重为66%和34%。可见对于生产型企业,毕业生的基本职业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关键能力,这主要是因为生产企业中,劳动者多与设备、流程作业打交道,必须熟知设备结构、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有很强的专业性、操作性、规程性。
第二类为管理服务类企业,包括通信企业、金融企业和服务企业,这一类企业的平均权重为29%和71%。这与第一类企业的结果呈现明显的反差,对关键能力要求的权重达到了71%。可见,在服务类和管理类的企业,往往需要员工之间能相互配合、沟通、协作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劳动者要求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沟通协调能力。
2.同类企业(行业)内部不同专家意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我们对每一类企业(行业)咨询的对象都包括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两类,通过统计发现,同一类企业(行业)内部,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权重比例很相近,如发电企业2 名技术专家给出的平均权重分别为70%、30%,另外2 名管理专家给出的权重分别为65%和35%,两者相差仅为5%。这说明在同一企业,对某一职业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较高的认同度,也证实我们遴选参与本次咨询的专家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给出的答案比较科学。
3.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第三类是教育和研究类单位,包括职教研究所和高职院校,这类单位的平均权重为49%和51%。相对于前两类企业,第三类单位对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要求权重大致相当,没有明显的差异,高校和研究单位从事的是学生教育培养相关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在搞好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这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对第二阶段的咨询结果进行汇总和统计,表5为对三大类企业(行业)专家提交的问卷结果统计情况。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行业),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二级指标的要求上,同样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如第一类企业对“基础操作”、“工作任务执行”两个指标百分比很高,说明对基本职业能力的要求很高。而对第二类企业,“社会关键能力”一项达到20%,这与第一阶段咨询中,该类企业专家重视“关键能力”是相吻合的。通过对二级指标的权重咨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不同行业对于职业能力的各个二级指标的具体要求。
表5 三类企业(行业)专家二级指标的咨询结果
图1 所示为30 名专家给出的7 个二级指标平均权重的分布。可以看出,基本职业能力的4 个二级指标中,“基础操作”、“工作任务执行” 两个指标明显高于“岗位认知”、“工作改进与创新”。一方面,这反映了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技能性和应用性特征,另一方面,对工作改进和创新要求不高,说明整体的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同时,高职教育应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关键能力的3 个二级指标中,“社会关键能力”权重最高,说明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较快地融入企业,适应社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更好地与人打交道,与社会打交道。
图1 二级指标专家咨询的平均比重
通过遴选不同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本次问卷咨询,我们科学确定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其中国“基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2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52%和48%。“基本职业能力”包含的4 个二级指标:岗位认知、基础操作、工作任务执行、工作改进与创新的权重分别为11.6%、16.3%、16%、11%;“关键能力”包含的3 个二级指标: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的权重分别为13.8%、14%、16.3%。
通过分析由实证研究得到的职业能力指标权重结果,对加强和改进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找到企业需求和高职教育现状之间的反差,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当前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坚持人本性。职业教育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教育工作者反馈的咨询意见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共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传授劳动技艺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承精神文明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人本性,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作为开展各项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突出职业性。从问卷咨询结果分析来看,各级指标权重的分布体现了当前社会对各类职业人才能力需求的结构和特点,不同的行业、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人才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中,明确企业不同岗位在技能内容、结构和层次方面的需求,同时,在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时间安排上,应当体现基本职业能力四个层次的渐进性和关联性,特别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扎实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3.兼顾发展性。在重视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企业在用人择人过程中是坚持需求导向的,过分强调岗位的专业性就容易忽视在不同职业中的适应性。因此,高职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岗位胜任能力,又要具备跨岗位,甚至跨行业的适应能力。兼顾职业能力的发展性,需要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拓宽专业知识、拓展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养,以培养高职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了解了不同企业(行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特征,这有利于我们明确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环境和特点,更好地把握行业特点,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通过咨询、调研等多种途径科学界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各级指标权重,为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开展职业能力评价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 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宇明,吴文丰,伍秀君.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10(4).
[3]杨永娟,宣仲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26).
[4]贺宪春,杨翠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8(77): 9-12.
[5]周标,刘鲁平,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及建模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6):69-73.
[6]梁伟,白锋.高职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7):54-56.
[7]牛同训.企业视角下高职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与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7:67-69.
[8]Bybee,R.W.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from purposes to practice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9]姜太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
[10]黄日强,黄永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