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辉
随着我国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产业结构升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正发挥着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高职院校内部由专业设置、专业培养决定,在外则体现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因此高职院校专业预警体系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是专业预警体系建构的基础,而专业预警体系则是优化学科配置、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成为高职教育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预警指标确立的预测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概括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依据麦克思研究团队《2013 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内容[1],同时,结合高职教育专家意见,本文构建了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把就业质量、社会需求状况、生源状况作为3 个一级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在这三个一级指标体系的框架下建立16 个二级指标体系,并作为具体的监测指标,如表1 所示,其中就业质量监测预警指标:1.1—1.10; 社会需求状况监测预警指标:2.1—2.2; 生源状况监测预警指标:3.1—3.4。
表1 专业设置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仅反映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更是和毕业生个人发展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紧密相关。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关注表面上就业率和就业机会,更要关注到深层次的就业质量问题。 就业质量包括如下10 个检测指标。
就业率是指已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数转到需就业的总高职高专毕业生数, 不包括专升本人数。其中一次就业率也指初次就业率,一般是指在每年的7 月10 日之前统计到毕业生就业比例。 但是一般来看刚毕业时的就业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半年后就业率要比一次就业率更为稳定。
半年后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包括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的平均值。
月收入涨幅比例是指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的增长数额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比例。
专业相关度是指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的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是指毕业生被调查时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
就业满意度是指就业人群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程度;就业单位规模是指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职员人数, 一般300 人以下为中小规模。
校友推荐度为在同等分数、 同类型学校条件下,毕业生是否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的比例。 校友推荐度=回答“愿意推荐”的人数/总人数。
核心知识满足度是指毕业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核心知识满足度=毕业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
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社会需求状况有着紧密联系。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其中一个导向就是要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接。 因此要避免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需要客观分析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状况,然后带动专业调整,使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实时对接。根据麦克思2013 就业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两个具体监测指标,社会需求量增长最快行业和社会需求量最大行业。
社会需求量增长最快行业计算方式为某行业增长百分点=本届该行业就业比例与上一届该行业就业比例之差×100。 这里的就业比例指的是:某行业就业比例=该行业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同学历、同届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 社会需求量最大行业是指行业中毕业生就业人数与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比例。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以及新一轮的生源萎缩,生源竞争日趋激励,某些专业面临生源数量和质量急剧降低的状况,这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系统必须纳入体系的内容。
第一志愿率是指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学校录取的学生数目和所有填报志愿的考生的数目比值。一所高校的一志愿率越高,通常情况下代表了该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越好。
录取新生高考平均成绩是指被录取的该专业考生平均分数, 这是显示新生质量的重要指标;新生报到率是指实际报到的该专业新生人数与该专业计划录取人数的比例;本地生源报到率是指实际报到的该专业本地新生人数与该专业计划录取本地总人数的比例, 此指标为2013 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最新添加的指标。
在确定上述16 个具体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根据调查问卷、教育专家、用人单位、行业企业访谈等活动搜集的信息,对本预警系统的各具体监测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所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对指标进行赋值界定,这是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预警指标体系明确表明,目前,高职院校某些专业确实存在生存危机,但是,如何监测危机存在的严重程度,还需要建立一个预警监测模型。 不仅要监测,更要提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改善与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预警监测模型的表达方式为:
W 为某专业预警评价系数, 是对高职院校某专业设置达标监测情况的具体反映,指体现某个专业监测指标量值以设置的标志值为基本量,并采用标准化方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后,低于基本量的指标所占全部指标数的比重。m 为一个学校的专业总数。
fn(x)是对某个学校m 个专业设置监测指标的测量值,以设置标准为基本量,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 测算公式为:
其中,a 为专业序号,b 为17 个具体监测指标序号,n=a×b 是函数序列号, 指第a 个专业第b 个监测指标的测量结果的序列号;xab表示第a 个专业第b 个测量指标的具体监测值,x'b为第b 个监测指标的设置标准值。
预警监测模型的预算结果是 “预警系数W”,该系数反映的是某学校专业设置监测指标“未达标的比例”,取值范围为0≤W≤1。 当某校专业设置总体上全部达标时,W=0,表示专业设置合理,无需预警;当专业设置总体上全部未达标时,W=1,预警系数达到最大值,表示专业设置既不合理,亟需调整。 为更加形象直观说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参照气象部门对灾害预警系数的“蓝、黄、橙、红”四色警报信号,对专业预警等级进行设置分类警报:为“绿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五级预警警报,分别意味着“安全、轻级、中级、重级、超重级”等不同警报级别(见表2)。
表2 专业预警分类警报等级表
“绿色安全”: W=0,意味着专业设置监测指标的全部达标,专业设置合理,不产生预警信号,不存在专业设置问题;
“蓝色轻级警报”:0<W≤0.33,意味着专业监测指标的未达标数量小于等于1/3,“预警系数”以蓝色预警信号为标示,表示专业设置危险等级为一般,出现提示标示,需要引起教育管理部门重视;
“黄色中级警报”:0.33<W≤0.50 时,意味着专业监测指标的未达标数量大于1/3, 但小于等于1/2,“预警系数”以黄色预警信号为标示,表示专业设置危险等级为中级, 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及时介入,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设置;
“橙色中级警报”:0.50<W≤0.67 时,意味着专业监测指标的未达标数量大于1/2, 但小于等于2/3,“预警系数”以橙色预警信号为标示,表示专业设置危险等级为重级程度,亟需对专业设置进行重新设置调整;
“红色超重级警报”:W﹥0.67 时,意味着专业监测指标的未达标数量大于2/3,“预警系数” 以红色预警信号为标示,表示专业设置危险登记为超重级程度,专业生存的危险程度最大。
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设置 “预警监测模型”监测出专业设置产生报警警示时,高职院校需要一个有力的专业设置调整组织保障系统,以保证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有效实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是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信息为基础的就业质量指标监测信息系统和毕业生需求预测系统、专业设置警报系统以及专业设置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机制框架构成。(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 首先要获取毕业生就业质量信息,此部分信息由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反馈生产,而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信息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就业信息调查和搜集获得;第二步,要对毕业生需求进行预测,预测信息分别由社会需求指标体系和生源质量指标体系反馈生成,这两大类信息获得分别可通过市场需求预测和高校供给预测调查获得。就业趋势的预测,“由于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和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在预测系统中必要的宏观经济分析和产业政策预测分析对于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2];第三步,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信息和毕业生需求预测指标,通过预警监测模型进行计算,呈现专业预警警报;第四步,就是针对警报情况对被警报的专业采取根据不同级别的警报标示指示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然后,经过人才培养,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轮回反馈到应以就业效果为核心的第一步骤流程中,形成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监测评价循环系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是建立在多元化监测指标体系上的宏观全局性的预警系统,它的实施与运行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两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几个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复杂系统运作过程。 因此,构建组织有力的保障系统成为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成功实施的关键。
1.构建便捷详实的就业调查信息网络。 一是高校自身建立完备的就业调查网络信息数据库,在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分析、评估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有效管理;二是与第三方数据调查与评价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获取和筛选。 现在很多高校都与麦克思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麦克思公司专精于就业能力测量与评估,近年来连续出版《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为各高校提供基于数据库的就业能力评估报告和教育咨询服务, 效果良好;三是建立稳定充分的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使高职院校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为人才需求预测提供及时的预警依据。
2.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预警组织机构。 一般来说,“专业设置预警组织机构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3]。决策层由分管教学的主管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高职教育专家组成,对专业设置管理起总决策作用。 管理层由教务处处长、就业处处长、招生处处长及相关责任人组成,负责专业设置工作的日常风险预警管理与风险预警信息收集管理工作。执行层由就业处、招生处、专业所在系主任及具体责任人组成,负责具体收集预警信息以及将“警报”传递到管理层,负责把具体处理措施落实到位。
3.制定规范完善的专业预警管理制度。 一套规范完善的预警管理制度应包括 “预警工作职责划分、预警响应处理工作程序、预警信息采集与报送制度、预警的分级制度等”[4]系列制度。 毕竟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预警机制还是一个运作中新生的体系,只有逐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专业设置预警系统的相关职能机构做到职责明确,应急协调系统有序,决策执行顺畅,预警保障措施有力。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预警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面临时代经济转型时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保障高职学子优质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都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前,该课题的相关研究尤其是专业预警监测指标设置值的确立尚需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还在进一步研究深化之中。
[1]麦克思研究院.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张英.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设计思路[J].现代教育,2011(9):23-25.
[3]项建斌.浙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系统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5-7.
[4]张郧.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设计构想[J].湖北社会科学,2011(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