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 t a分析

2014-04-20 10:23张积家朱云霞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4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置信区间健康状况

王 娟 张积家 朱云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递增。至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但单个研究所采用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并且调查对象受到地域、生活环境的限制,测量所用工具、统计方法以及考察指标也参差不齐,最终使调查结果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把握。这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调适带来不利影响。

Meta分析又称二次分析、整合分析,是对已有的同类研究结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整合,以获得普遍性、概括性结论的方法。Meta分析以原始研究结果为单位,强调对有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有明确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地考虑研究对象、方法、测量指标等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对纳入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定量合并。与传统的文献综述相比,Meta分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偏倚,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采用Meta分析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再分析,可以避免因研究规模过小、研究区域单一、被试取样复杂、研究方法不一致等因素造成的结论不一致等问题,利于把握留守儿童的真实心理健康现状,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调试提供现实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收集

1.文献检索策略

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b以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I)等,收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检索关键词包括“留守儿童”及“心理健康”等字样,具体包括“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孩”“留守学生”“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健康状况”等。

2.概念界定

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测量工具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日本铃木清等编制,周步成等修订,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化整体测查。

3.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符合上述概念界定标准;②研究工具为MHT;③研究类型为调查研究。

排除标准:①原始数据只有阳性检出率,没有平均数和标准差;②没有设立合理的对照组,以常模作为标准;③对研究对象相同、研究内容相似的文献,选择提供资料最全的文献作为纳入对象;④只提供结果有显著差异的测量因子得分的文献或文献信息太少而无法利用。

4.检索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922篇,对主题不相关文献进行筛检排除,初步纳入文献325篇,然后剔除重复文献和重复发表数据,由心理系两名研究生作为评价者以互盲的形式选择文献纳入或排除,并进行核对,最后筛选出文献27篇。

(二)研究变量

本研究采用连续型变量均数之差的经典Meta分析法,选择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不同监护类型及不同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各因子上得分的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效应量,选取异质性检验统计量(Chi squaretest)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齐性检验的结果选择效应模型的种类;计算各研究结果合并的标准化均数差和95%的置信区间。

(三)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国际循证医学组织推荐的RevMan4.2软件完成。Meta分析对同一主题的多个独立研究数据定量合并,基本的分析单位是效应量(effectsize)。合并效应量是Meta分析的最终统计指标。选用加权均数差(WMD)作为结局变量。

1.异质性检验

本研究利用异质性检验考察效应量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能在多大程度上拒绝随机因素的影响,目前多用卡方检验(Chisquaretest)。当异质性检验的结果为P>0.05,则认为多个研究具有同质性,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计算其合并统计量;反之,若检验结果为P≤0.05,可认为多个研究具有异质性,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

2.合并效应量的统计检验

我们计算出合并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以95%CI是否包含“0”做统计推断。若95%CI包含0,则等价于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95%CI不包含0,则等价于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2]

二、结果分析

(一)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 27篇。[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最大样本量 6088,最小样本量 211,[累计样本总量20792。其中,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有20个,留守儿童11349例,非留守儿童9443例;对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有19个,留守男童2715例,留守女童2504例;对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有5个,单亲监护儿童7911例,同辈监护儿童2997例,父辈监护儿童3978例,隔代监护儿童6534例;对不同留守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有6个,父外出儿童5778例,母外出儿童1926例,父母均外出儿童9680例。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从2006~2012年,样本分布于10个省。各文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MHT比较

异质性检验显示,九个维度因子的异质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5),说明文献结果之间存在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MHT的各项指标如表2所示。九个合并效应量数值均为正,九个因子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MHT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

表2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留守男童与留守女童MH T测验合并效应量的比较

(三)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MHT比较

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的性别作为考察标准进行分层分析,共纳入文献19篇。九个维度因子的异质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01),说明文献结果之间存在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留守男童与留守女童MHT的各项指标如表2所示。九个总效应量数值一正八负;“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因子的置信区间包含0,无统计学显著性;其余因子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有统计学显著性。结果表明,留守女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因子以及焦虑总分上的合并效应量均高于留守男童,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留守男童。

(四)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的MHT比较

根据与留守儿童的辈份关系,监护人可以分为四种:隔代监护、父辈监护、单亲监护和同辈(无)监护。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类型作为考察标准进行分层分析,共纳入文献五篇。四种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MHT的各项指标如表3、表4所示。

比较隔代监护与父辈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的MHT可得,九个总效应量数值四正五负;“孤独倾向”和焦虑总分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余七个因子的置信区间均包含0,无统计学显著性,表明与隔代监护相比,父辈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孤独倾向,父辈监护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

表3 不同监护类型下农村留守儿童MH T测验合并效应量Ⅰ

比较隔代监护与单亲监护下留守儿童的MHT可得,九个效应量均为正;“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因子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余因子的置信区间包含0,无统计学显著性,表明与单亲监护相比,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具有更为明显的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

比较隔代监护与同辈(无)监护下留守儿童的MHT可得,九个总效应量数值三正六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因子以及焦虑总分因子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有统计学显著性,表明与隔代监护类型相比,同辈(无)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具有更为明显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同辈(无)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隔代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

比较父辈监护与单亲监护下留守儿童的MHT可得,九个合并效应量数值均为正;“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因子以及焦虑总分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余因子的置信区间包含0,无统计学显著性,表明与单亲监护类型相比,父辈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具有更为严重的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父辈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单亲监护类型。

比较父辈监护与同辈(无)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的MHT可得,九个合并效应量数值七负两正;“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因子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余因子的置信区间包含0,无统计学显著性,表明与父辈监护类型相比,同辈(无)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具有更为严重的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

比较单亲监护与同辈(无)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的MHT可得,九个合并效应量数值均为负;“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因子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余因子的置信区间包含0,无统计学显著性,表明与单亲监护类型相比,同辈(无)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具有更为严重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

综合上述的比较结果,四种监护类型中,同辈(无)监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隔代监护和父辈监护类型稍好,单亲监护的效果相对最好。

(五)不同留守类型留守儿童的MHT比较

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形式构成了不同的留守类型,根据父母外出的情况,我们将留守类型分为三种:父外出、母外出和父母均外出,并以留守类型作为考察标准进行分层分析,最终纳入文献六篇。我们将三种留守类型下留守儿童的MHT进行两两比较,得到三种留守类型下,留守儿童MHT各因子的得分及焦虑总分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表4 不同监护类型下农村留守儿童MH T测验合并效应量Ⅱ

(六)其他分析

1.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按照样本大小对纳入文献进行分层分析,剔除单个小样本量研究前后,合并效应量的95%CI相差不大。这说明,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较好,结论是可信的。

2.发表偏倚分析

Begg’s检验或Egger’s检验分析发表偏倚显示,各文献之间基本没有发表偏倚;倒漏斗图的结果初步显示各指标下各点分布均匀、左右对称,所有的点都在95%置信区间内。这说明,各维度的因子基本不存在发表偏倚,研究结果基本可信。

三、讨论

父母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因素。[30]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是与儿童进行直接交往的第一接触者。父母所给予的爱、支持和鼓励是个体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基石,也是成年后与他人顺利交往的条件之一。若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个体将产生孤独、无助感,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心理适应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31],甚至会对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亲子关系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亲子间直接交往的缺失将会影响其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导致心理的异常发展。本研究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MHT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验证了安全感和信任感缺失为留守儿童带来的发展障碍。

(一)留守儿童缺失榜样示范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在社会学习中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有关经验,并通过模仿过程使认知情感变量和自我强化成为行为的控制机制。父母在性别和社会角色上的差异为儿童模仿、观察同性别角色行为提供了最直接的典范。[32]在这种模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产生“自居”行为,习得性别和社会规范。留守儿童无法获取父母的榜样示范,也难以建立性别和社会角色标准。严格意义上讲,留守儿童并未缺失父爱和母爱,但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难以顺畅沟通,监护人也难以取代父母的地位和权责,因此半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也极易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不同留守类型下留守儿童MHT的Meta分析表明,父外出、母外出及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父亲、母亲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利的留守环境中

不同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MHT的Meta分析表明,同辈(无)监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隔代监护和父辈监护类型稍好,单亲监护的效果相对最好。同辈(无)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甚至连父爱和母爱的代替者和看护人都得不到,这样,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留守儿童的情绪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排解,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监护人的缺失也隐藏着一定的安全危机。父辈监护人往往承受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家中亲属外出,留守儿童的父辈亲属需要承担起家族的更多重任。除了维持自家的生计,照顾、教育自己的子女,还要担负起照顾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重任,因此常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状况。这样,留守儿童往往只能获得浅层的关怀,对于情感关注的心理渴求得不到满足。与父辈监护类型不同,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会获得补偿式的溺爱,同时多数教养者教育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因此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和变化,部分隔代监护者年龄偏大,体弱多病,不能担当起教养责任,无法给儿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帮助。从本研究留守儿童MHT的结果看,单亲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其他类型要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关键作用。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Meta分析结果可知,留守女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童严重,在“恐怖倾向”和“学习焦虑”两因子上尤为突出。这与王东宇采用SCL-90量表所得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留守女童更容易出现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笔者以为,这一现象与女童自身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有关。女童多愁善感,心理脆弱,在情感上依恋父母,心境容易受环境改变。相对而言,男童独立性强,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少,且对新环境的适应也较快,因而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但是,无论男童女童,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33]

四、对策和建议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直接教育实体,是他们学习、生活、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34]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学校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1.完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机制。学校应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调查并掌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如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并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进行详细的追踪记录,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每个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明确各级领导、班主任和教师的职责范围,建立责任制;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为劳动纪律、考勤、奖励与处分、职称评定等量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35]

2.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注。从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看,教育过程的“应试化”倾向仍然很普遍,很多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仍侧重于遵守纪律和作业完成,对他们的心理关爱、生活关心则相对较少。笔者以为,学校可以组织、发动有条件的教职员工承担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职责,如班主任、课任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关心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并积极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

3.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氛围。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和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设“知心话信箱”“心灵驿站”等,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缓解他们的孤独情绪,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以组织“主题班会”“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节假日活动小组”“暑期夏令营”“校外业余兴趣小组”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信心,并促使他们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道德素质都得到提高。这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能够给予留守儿童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为他们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4.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或关爱电话,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咨询、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立专门和系统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全面掌握每一位留守儿童的信息,对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较早提出相应的教育与心理干预对策。

值得一提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是“城乡二元体制”。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劳务输出和劳务接收单位应遵从“整体输出”和“整体输入”原则。输出单位审核考察劳工家庭的生存潜能并作出基本生存预估,接受单位帮助解决务工家庭的基本生存保障,确保务工家庭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要妥善解决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若劳务整体输出输入制超越了用工地的承受阈限,可以由劳务输出地建立“留守儿童合作社”统一管理,尽量避免寄养在同辈家庭或由父辈、隔代亲属监护。合作社采取“政府资助、家长缴费”的原则,以社区、村落或学校为单位,设有保育员、辅导员和代理家长等职位,负责儿童的日常生活、课余学习、休闲娱乐,也包括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定期沟通和交流。留守儿童集体生活、同伴的交往和共同成长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全发展。

[1][2]刘关键,吴泰相,康德英.Meta分析中的统计学过程[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38~539.

[3]何资桥,曹中平,刘永刚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21~423.

[4]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5]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6]周丽,高玉峰,秋海棠等.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796~805.

[7]郭远兵,黄朝云,商守卫.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7):652~653.

[8]苏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以湖南省石门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9]胡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10]葛缨,张小丽,曹成刚.初中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45~48.

[11]杨会芹,张波,郭雪萍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6):97~101.

[12]吴雪琴.四川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双流中和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13]赵科伕.安徽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9.

[14]程龙.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9,23(2):134~136.

[15]曾红,曾煜.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7~18.

[16]刘佰桥,王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事件及对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10~212.

[17]马长波,刘凌云.驻马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民营科技,2010(4):122~123.

[18]汪明,卢玲利.农村留守寄宿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即教育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4):151~153.

[19]赵永进.留守初中生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自我心理干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49~54.

[20]冯静,黄远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1):36~37.

[21]王谊.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3(3):97~101.

[22]胡会丽,陈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5):96~98.

[23]高修银,陆召军,赵华硕.徐州市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3):45~46.

[24]韦君如,卢宁,黎媛妍.留守少年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及学生生活应激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6):423~427.

[25]杜琼.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26]赵洁,林艳艳,曹光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10):1012~1015.

[27]曹光海,杜鹃,赵洁.曲阜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09,30(3):97~100.

[28]岳慧兰,傅小悌,张斌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10):4~6.

[29]曾红,曾煜.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124~125.

[30]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31]Maccoby,E.E.,&Martin,J.A.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In P.H.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4th,Ed).vol.4.New York:Wiley,1983.

[32]王玉花.有童年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0,30(2):71~75.

[33] Zigler, E.& M.FinnStevenson.Children: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Issues,D.C.Heath and Company,1987.

[34][35]袁强,陈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6~118.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置信区间健康状况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定数截尾场合三参数pareto分布参数的最优置信区间
p-范分布中参数的置信区间
多个偏正态总体共同位置参数的Bootstrap置信区间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列车定位中置信区间的确定方法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中年教师健康状况及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