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梅 徐 建
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评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给出了四条评价原则。有关听力测试的第四条提到:“……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应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或语法知识题作为考试内容……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的比例。”[1]这条评价原则给出了听力试题命制工作的总方向。在听力技能与试题设计方面,《课程标准》详细列出了测试要点、测试方式及说明,如下表所示。
下表所列的听力技能和试题设计为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命制给出了纲领性的指南,但《课程标准》没有明确命制具体听力试题时应依循的原则,而命题原则却是成功命制试题的保证,也是评价试题质量的有效依据。研究人员若仅以测试要点中的四点去评价某年全国卷或某省市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可能会不够深入、全面。若要避免这一点,研究人员既需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方向性指南宏观评价听力试题的整体情况,又需制定详尽的命题原则来进行单项分析。
《课程标准》所列的听力技能和试题设计
目前,国内研究高考英语试题比较深入的是辜向东主编的《高考英语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共时与历时研究》[2]。该书对2004~200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卷进行了宏观的整体分析和微观的单项考点分析,但该研究没有涉及听力部分。笔者对现有的有关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和分析发现,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重点研究听力试题的真实性,偏理论;[3][4]第二类,宏观上梳理和分析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卷听力试题的特点,或进行某省市卷历时分析,偏实践;[5][6][7][8][9]第三类,微观上分析单卷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特点,并给出应试策略,偏实践。[10][11][12][13][14]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极少用到科学、具体、全面的命题原则去分析某卷的每一道听力试题,继而评价该卷听力试题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特点或题目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将根据李筱菊在《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15]所阐述的听力选择试题4项命题原则,来分析2011~2013年高考英语重庆卷51道听力选择题的考点,以期了解试题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考英语听力选择题的命制提供参考。
本研究讨论的听力试题,只限于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接受性运用试题,即听力选择题(MC)。听力选择题命题的总原则是:“必须强调测试的目标是信息的获得,而不是语法、词汇或其他语言形式。”[16]李筱菊结合实例阐述了英语听力选择试题的四项命题原则。[17]
1.考点的决定要以信息为目标
任何一项正常的交际行为,总有一个发出者和一个接受者。说的人有意说给他听的人,即意指听者(intendedhearer)。说的人和意指的听者可称为交际的第一方和第二方。但在有些情况下,接受者并不是发出者愿意让他接收的人。譬如两人说话时,第三方听到了。这第三方并不是说话者有意说给他听的,故称为非意指听者(unintendedhearer)。
受试者以“意指听者”身份听的材料,命题人员应按意指听者能从材料得到什么信息去确定考点。对不同类型材料定考点时应注意如何处理主信息、主信息核心、辅助信息、明信息和潜信息。
受试者以“非意指听者”身份听的材料,最典型的是会话。受试在听力测试中听会话,却不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会话。非意指听者实为局外人的身份,或第三方的身份。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景是第三方刚好在现场,另一种情景就是看戏(包括电影、电视),这样观众的身份实质上就是“偷”听、“偷”看的局外人身份。
明确受试者是以什么身份听会话后,才能明确受试要获取的是什么信息和为什么要获取这些信息。
2.以未知信息为考点
这项原则是指不要问受试者不听材料就能回答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听力选择题考查的是信息的获取,考点应该是受试者需要去获取的信息,而不是已知信息。
3.尽量探测多种层次、多种范畴的信息
该原则要求尽量写出能问多种层次、多种范畴信息的题目。但前提是听力材料本身就有多种层次、多种范畴的信息。这里指全套听力选择题而言,不是每一篇听力材料都必须能出多种层次、多种范畴的信息考点。
4.考点对材料内容的覆盖应尽可能全面
该原则并不是指听力材料里所有的内容都要考查到,而是指命题时不要明显地只集中考材料的一部分而置另一部分于不顾,尤其是当这部分也会有重要信息时。而且用短材料的试题似乎比用长材料的试题更容易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2011~2013年高考英语重庆卷听力试题都由三节内容组成,材料类型是会话或独白;第一、二节是选择题,第三节是信息填空题。本文研究对象是听力选择题。第一节内容是五段短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三个选项。第二节是三段对话和一段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三个小题,每小题后有三个选项。两节听力选择题的题目均已在试卷上给出。
1.考点的决定是否以信息为目标
(1)受试者以“意指听者”身份听的试题
2011年、2013年听力试题第二节的第四段独白材料,第15题至第17题,2012年听力试题第二节的第三段独白材料,第12题至14题,都属于本类型。该类型材料的考点首先抓主信息,然后抓辅助信息。换言之就是按信息在整篇结构中的重要性来决定考点:首先要考必要信息,其次是关键信息或有关信息。当然,这些信息考点应尽量按信息出现的先后来决定出题顺序。
在这三套听力试题中,2011年的第17题“Whatisthetalkmainlyabout?”,2012年的第14题“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和2013年的第17题“Whatisthespeakermainlytalkingabout?”都属于概括性题目,考查的是“主信息”,要求受试者归纳、总结所听内容的主旨或大意。这三段独白材料涉及的其他6道试题属于细节信息题。其中2011年和2013年各有一道试题涉及时间。剩余4道题中,2011年的第15题、2012年的第12题和第13题的题干都有“first”这个提示重要信息的序数词,提示考生听的重点是什么;2013年的第16题“Whatwilltheypossiblydorightbefore supper?”也是受试者作为“意指听者”身份需要了解的关键信息。
(2)受试者以“非意指听者”身份听的试题
2011年和2013年的第1~14题,2012年的第1~11题、第15~17题都是属于受试者以“非意指听者”身份听的试题。
2011~2013年听力选择题第一节短对话的5个题目考查的都是谈话里的信息点,具体就是会话语境中某一方说的某句或某段话的意思,但考生要成功理解需要先对关键信息点或整个语境有所把握。每年的5道短对话试题,有4道考查的是直接的、明说的信息,比如问“where”“who”“when”“what”等具体的信息;每年也都有一道是问隐含信息,需要非意指听者听完对话,再推出该对话的主旨是什么,如2011年的第5题“What istheconversationmainlyabout?”,2012年的第4题和2013年的第5题都是“Whatarethetwospeakers talkingabout?”。
2011~2013年听力选择第二节里的三段长对话,考点涉及细节信息和主旨大意。其中,前者占主导地位;后者在每年听力长对话试题里只有1~2道题,而且只问一个层面的信息,即该对话主要内容是什么,需要听者对整个对话理解到位。数量占主导地位的细节信息题主要涉及“where”“who”“when”“what”等具体的信息。当然,材料主题不同,试题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总结起来,这些细节信息题的考点是问谈话本身的意思,考查的是说话者有意对听话者表达的信息(intended message),其所说的话的意思,往往同时也正是第二方所未知而要获取的信息,也是从会话第二方的角度要考的考点,但对第三方也是未知信息。会话的主题(2011年第8、9题,2012年第8题,2013年第11题)和会话双方的关系(2013年第14题),对会话双方来说是未听已知的信息,但对第三方未知,这也是受试者以“非意指听者”身份听的试题必须满足的条件。
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地点”试题。这类题是问谈话的情景或语境,需要考生推断直接构成谈话的情景或语境的某个因素。但是这类题的考点不是自然合理的,即谈话的场所和时间、可见的伴随情况等,不仅对谈话双方来说属于未听已知的信息,即使是对在场“偷”听或者看戏的局外人,也是不听自明的,不能构成考点。若第三方听者既非看戏者,又非现场“偷”听者,但却听到对话,这显然不是实际交际情景。从考试原则来说,这种考点缺少真实性,试题缺乏有效性。
2.是否以未知信息为考点
这条原则的核心是试题考查的是信息的获取,考点应该是受试者需要去获取的信息,而不是已知信息。2011~2013年高考英语重庆卷听力选择题总体上满足了该要求,但也有一小部分题目存在某种欠缺。
比如,2011年的第一段长对话中,第6题,“Why did the woman go to a small town?”选项“A.To meetaneighbor;B.Tovisitherfriends;C.Togohorseriding”。题干是问“该女士为什么去一个小镇”,这就暗示她不可能是“去拜访邻居”。A选项实则为无效选项,三选一成为二选一。第7题,“What didthewomandoonSaturday?”选项“A.Shewenttoa party;B.Shewenttoafarm;C.Shewenttoa concert”。该题的B选项可以轻易排除掉,因为第6题的题干已明确表明该女士是去一个小镇。第8题,“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选项“A.An interesting party;B.A beautiful farm;C.A wonderfulweekend”。根据第6题题干,考生可以直接排除B选项,而且第7题题干中的“Saturday”,暗示该题的答案是C。笔者曾尝试在只看题干和选项的情况下做选择,巧合的是三道题的答案都被猜对了。诚然,这样的情况偶然性因素大,但也值得人们思考这些试题的效度问题。听力试题是要求听者通过“听”这种途径去获得信息的,而不是根据可读线索,结合背景知识就可以得出选择。
又如,2012年第二段长对话,第9题“Who will take the guitar lessons?”选项“A.The woman;B.Thewoman’sson;C.Thewoman’sfriend”。考生初看该题,可能做不了猜测,但第10题“How long has thewomanplayedthepiano?”这个题干就比较明显地暗示了第9题的答案是A。第14题“Whatisthe passagemainlyabout?”似乎是较有难度的推断隐含意义的题,但第12题“Whatwastheumbrellafirst usedfor?”和第13题“Whowerethefirsttousethe umbrellainEurope?”就提示考生,第14题的答案应该是“B.Thehistoryoftheumbrella”,而不太可能是“A.Theinventionoftheumbrella”(雨伞的发明)和“C.Thestyleoftheumbrella”(雨伞的类型)。
再如,2013年第三段长对话,第9题“When didthewomanbegintocollectstamps?”集邮是一种爱好,这是一种常识。第11题的题目是“What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选项有“A.Stamps;B.Hobbies;C.Books”。很明显,第9题的题干和第11题的B选项联系紧密,受试极易受影响,且偏向第11题的“Hobbies”是抽象名词,与A选项和C选项存在明显差异,这就更加突出B选项可能是正确答案。而这些推断都可以是受试在没有听材料的情况下进行的。
3.考题是否探测到多种层次、多种范畴的信息
因为2011~2013年高考英语重庆卷听力选择题的听力材料短,即使是第二节的长对话或独白,也很难在同一篇材料里达到探测多层次、多范畴考点的要求,所以笔者只能从全局上分析这一套听力试题是否做到了对多种层次、多种范畴信息的考查。
从三套试卷的长对话或独白听力材料来看,就所考信息(或意义)的界限而言,有考局部信息的,也有考全应信息的;就所考查的范畴而言,有考事实性信息的,也有考概念性信息的;就信息在材料中的传示方式而言,有考直接的、明说的信息的,也有考非直接的、隐含的意思的。如此,受试者需要事先做一定的推断。
以短对话为听力材料的题目中,有的考查明说的事实性信息,也有试题属于隐含传示方式,受试需经推断才有可能获取想要的信息。短对话试题要提高层次,命题人员往往需要利用对有限的对话内容的推延引申。不过,由于考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有限,推断题不宜占主体。
4.考点对材料内容的覆盖是否全面
考点对材料的覆盖问题,在短对话听力试题中表现得更明显。由于2011~2013年高考英语重庆卷听力选择题没出现仅凭对话中的孤立句子就能回答问题的情况,笔者借用李筱菊举的例子[18]来说明问题。
(Woman)YouspeakEnglishverywell.Howlong haveyoubeenlearningthelanguage?
(Man)I’ve been learning English for five and a halfyears.
(Question)How long has the man been learning English?
A.Fouryears
B.Fiveyears
C.Fourandahalfyears
D.Fiveandahalfyears
该材料是两人对话,但受试者解答该题,却只需要听后一个人的回答。笔者以为,既然考对话,就应该让考点覆盖整个对话共同表达的信息。该题设计不科学,归根结底是因为命题人员在没有意识到这里会有问题,更没有意识到这实质上是从语篇层次降到单句层次,降低了试题的效度。
2011~2013年高考英语重庆卷的听力选择题,整体上着重检测了受试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脱离语境,且与学生日常交际紧密相关,真实性较高,符合《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通过上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无论受试是以“意指听者”身份听,还是以“非意指听者”身份听,整体上来说,51道试题的考点信息全面、明确、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兼顾了“必要信息”“关键信息”和“有关信息”考点,“when”“where”“who”“what”“howmany”等直接影响受试听力理解的关键信息都有涉及。
(2)51道试题绝大部分考查的是未知信息的获取,即受试需听完后才能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才能作答,但也有一小部分题目存在给学生提示答案的嫌疑,易让受试未听就能做出选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的效度。
(3)51道试题在设计上极其不易地探测到了多种层次、多种范畴的考点信息。从全局上看,这51道题目有考局部信息,也有考全应信息;有考事实性信息,也有考概念性信息;有考直接、明说的信息,也有考非直接、隐含的意思。当然,细节题偏多、推断题偏少的情况也符合受试听力水平有限的特点。
(4)51道试题的考点对材料内容的覆盖面做到了全面,且命题人员充分考虑到了短对话也应从篇章层次上设计试题的特点,没有出现仅凭对话中的孤立句子就能回答问题的情况。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小部分试题存在不足,如没能考查到受试者未知的信息、不经意透露答案线索等。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考点应为受试者未知的信息
以“非意指听者”身份听的听力试题,其考点的出发点是交际第三方。考点针对的信息,可以是交际第二方和第三方均未知的可考信息;也可以是对第二方来说是已知,而对第三方来说仍然是未知的可考信息;但却不应是第三方未听就知的信息。“Wheredoesthisconversationmostprobably takeplace”就是典型的例子。类似不是考查受试的实际交际能力,而是为了考试而设计的试题,应尽量避免。
(2)避免在一道题目的行文中透露另一道题目的线索,或一道题目否定另一道题目的干扰项
长对话或独白的听力试题,一般是三道题围绕一篇听力材料,题目在意义上互相泄露、互相抵消干扰项的可能性很大。前面“以未知信息为考点”部分所举的例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命题人员在决定同一篇听力材料各题干的考点时,应注意各考点在意义上不要互相太接近,各题干的考查范围界限要划清,题干设计出来还要前后反复审看,剔除一切题干与题干间互相牵连、互相抵消的可能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辜向东.高考英语全国卷与各省市自主命题卷共时和历时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徐欣幸.谈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11):18~19.
[4]王笃勤.基于真实性评价的高考英语试题研究[J].中国考试,2008(8):23~28.
[5]邓北平.我国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一)[EB/OL].http://blog.sina.com.cn/s/-log_492fa15e 0100dp9a.html,2009-09-06.
[6]辜向东,雷雪梅.2008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分析与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2009(11):48~53.
[7]雷雪梅,杜霞.高考英语重庆卷听力信息填空题历时分析(2005~2010)[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2010(11):49~54.
[8]毛浩然.NMET题型改革方案调查报告[J].集美大学学报,2006(3):83~87.
[9]徐欣幸.语言测试的实践与进步——上海高考英语自行命题20年[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5(9):7~10.
[10]苏克银.高中英语听力理解问题设计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8):25~30.
[11]杨善竑.以新课程理念推进高考英语改革——简要评析2007年新课改实验区高考英语试卷[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9~13.
[12]张海翔,孔繁华.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英语成绩分析及备考建议[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4):11~16.
[13]董敏.2007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特点[J].基础英语教育,2007(6):92~96.
[14]教育部考试中心.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全国卷)试题分析[J].中国考试,2005(12):21~23.
[15][16][17][18]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