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4-04-19 05:43戴玉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38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情趣美的

戴玉梅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应当对学生指明并揭露文艺作品中的真正的美,并要保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真正的美,祖国自然的美,人物性格与品行的美,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与活动的美。”由此我想,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应帮助学生沿着作品的开头形状的指引,“追求它的意蕴或内容”,也就是培养学生感悟、理解艺术作品意蕴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点在《新课标》也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把语文课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结合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本人从加强审美情趣的引导,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审美情趣的引导,提高审美能力

古人说:“临水知鱼情,近山识鸟音”。把学生放到的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陶冶他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操,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外在事物的感悟力,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分辨判断力,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索和深入钻研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情境中,我们语文教师须抓三个环节:

1.追求美的导语设计

导人新课就要精心设计导语,要针对课文内容,依据审美要求,设计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乃至能打动学生心灵的开场白,或抒发感情,或设置悬念,或引述故事,以便抓住学生注意的目的和期盼的心情,立足于美的气氛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审美的主体的角色。

2.追求美的方法

(1)加强诵读训练。语文课的美主要凭借语言文字来表现,审美也主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把握来实现。因此以读为主的领悟就相当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从诵读中体会玩味,引导学生多读美文,充分体现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觉感受体会作者创造美的过程,从而学会欣赏美,进一步产生创造美的冲动,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课,教师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做适当点拨,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诵读,反复体味作者通过描写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这幅湘江秋景图,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2)注重分析欣赏。理解美和鉴赏美需要通过分析欣赏作品来实现。因此语文审美教育要善于在对文质兼美的课文的分析与欣赏中培养学生鉴赏的自觉性,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也是一篇游记散文,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洛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沉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3.追求美的语言

课堂语言美,教师应做到语言的规范化、艺术化,或生动形象,清辞丽句;或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或简洁准确,严谨清楚。当然引导学生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必须充分估计到学生已有审美经验和联想、想象的能力,从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方面人手,一步步地将他们引导到作品的氛围中,逐渐进入境界。

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形象思维与文学艺术,本来就有难以割舍的联系。诗画同源说,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诂之画.画中有诗”就是见证。别林斯基甚至认为“艺术的美只在形式而不在内容”。当然别林斯基走了极端,但由此可见形象思维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性。又如王国维在论文学之时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也就是说,意境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生活、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和“景”的结晶。语言的竟境美在于通过具体的有限的形象,激起人们的想象,在想象中认识到隐蔽在形象背后的无限的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获得具大的审美享受,语文教学只有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学生才能鉴赏作品的艺术美。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借助形象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语言的分析,对艺术境界进行具体的描绘、渲染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兴趣,使他们的脑里呈现出鲜明的艺术形象,真正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培养他们审美的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例如有一篇文章《金黄的大斗笠》,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提醒学生想象两幅画面,第一幅:

背景:千干净净的蓝天下,碧绿无垠的田野。

主体:一个只穿一条短裤,手挥挂满绿叶的树枝的小男孩;一只雪白的小山羊。

第二幅:

背景:白色的烟雾交织田野的翠绿。

主体:太阳西下,一个磨菇状的金黄的斗笠。

这两幅画面色彩的绚丽,构图清新,主次分明。前一幅画面,蓝、绿、白结合,再加上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大与小、动与静、背景与主体构成鲜明的对比,色彩素雅和谐,像是一幅明丽的水彩画。后一幅画面,朦胧素淡的背景和清晰纯净的主体相对照,冷暖结合,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远景图。

通过想象和联想,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和领悟画面的美,从而悟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

总之,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始终努力追求美的境界,给学生以美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培养他们对美的热情,提高他们审美情趣,充实知识,丰富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势在必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情趣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