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本质决定了“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呢?结合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上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明白学生想学到什么,以此确定我们教学的目标,从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9的认识”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9只是比8多了一个,数的组成、读法、写法方法上都一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旧知识迁移解决了新知识。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又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学生已有生活中见到的角,图形中见到的角等经验,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尽快地调动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重要理念。所以教學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让孩子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认真对学生生活及兴趣进行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从数学的角度说,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人为规定的,但这种规定又有相对的合理性,与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后顺序基本一致。因此,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不能脱离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例题是“用50元钱买一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容易理解应先算买一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50-20。但是列成综合算式“50-20÷5”后,根据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已有的运算顺序的规定与生活经验发生了冲突。为了使50-20÷5改变运算顺序,能够先算减法,需要添加“( )”。因为紧密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和对其发挥的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就会体会得十分清楚。
又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教师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有点“烦”,但在“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本课的教学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中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
四、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不同,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位学生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改变这种差异。
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填空,想一想,你们的根据是什么?(板书:15÷5=()÷()=()÷()=()÷()=……。)接着出示今天要研究的1。5÷0。5这样的问题,通过引导观察发现这道题除数是小数,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新知识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有关系。放手让会计算的学生尝试计算,请还不会计算的同学上台和老师继续研究。这时,我结合生活实例:铅笔1枝5角,1元5角可买几枝?(3枝)让学生列出算式(1)15÷5=3(1元5角=15角)(2)1。5÷0。5=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5÷0。5=15÷5让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相等,这时在启发学生发现:左边是今天要学的算式,右边是已学过的知识。实际上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就行了,这样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做了。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学习历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两头学生(尖子生、中下生)的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体现。
五、关注学生错题资源,让学生学会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计算673-198,学生计算时很会算为673-200-2,这个错误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这时教师要把这个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改错时进行反思,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会发现在把198看成200时,式子是673-(200-2),当把括号去掉时,括号里的减号应该改为加号,就是多减了2应加上2还给它。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不但知识得到落实,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反思中逐渐养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地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起点,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