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刚 许英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设计
目标:(1)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巩固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2)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3)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这倍数关系。
重难点:通过“圈圈画画”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一个、作业纸一张
片段重现:圈圈画画,明了倍的含义
师:不服输的懒羊羊要继续挑战喜羊羊。他们分别用这些小棒搭了一些图形。你看出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几倍了吗?(课件出示喜羊羊和懒羊羊用的小棒,小棒凌乱摆放并较快的消失。然后出示问题: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几倍)
生:没看出来。
师:这回怎么看不出来了?
生:因为他们的小棒还没摆好,看不出來就没了。
师:哦,原来是小棒没摆好,而且消失太快了。我们看不出来。那么这些小棒在哪里呢?它们就在我们的作业纸上第一题,请你圈圈、画画,告诉我们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几倍?
生认真仔细完成纸上的练习,并回答了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3倍。
师:如果列示计算,你觉得应该怎样列示?
生:15÷5=3。
师:同意的请举手。(此时,每个孩子都将小手高高举起表示赞同。我也将这个重要的算式写在黑板上:15÷5=3)
师:15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喜羊羊用小棒根数。
师:5表示什么?
生:一架飞机要5根小棒。
师:“3表示什么?
生:搭了3架飞机。
师:那么这个算是合起来就表示什么呢?
老师先指着算式带着孩子们说:把15跟小棒,5根5根地分,可以分成3架。所以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3倍。然后学生独立说算式意义。
师:(课件:添上1架飞机)现在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几倍?可以怎么列示?
板书:20÷5=4
师:说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邀请会说的孩子起立说一说:将20根小棒,5根5根地分,可以分成4架。所以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4倍。
师:(课件:再去掉2架飞机)现在呢?可以怎样列示?
师:刚才我们都是在研究“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几倍”,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都用除法算式来做的,
生2:除法算式中的除数都是5.它们搭一架飞机要用5根小棒。
师:也就是谁搭的?(将懒羊羊图片贴在5的下面。)
生:算式前面的数都是5个5个变化的。
生2:15、10、20表示的是喜羊羊用的小棒根数。(此结论的得数教师稍作了引导并将喜羊羊的图片贴在数字下面。)
师:以上的算式都是除法算式,算出的结果都表示倍数。(板书:倍数)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倍数问题就是求谁是谁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三、教学反思
其实此环节的呈现已是第三稿。在第一稿中目标定位是: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活动,让孩子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第一次试教后,发现孩子们搭的蛮开心,但是回答起问题时却并不顺利。当我问到:“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3倍、4倍、5倍……?”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能说的几个觉得应该是5×3=15,有一个孩子说了15÷5=3,我像是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忙问他是怎么想的,可是他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不能联想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解决。显然展开部分如此设计指向性不明,不能突破难点。
于是第二稿中将要回答的三个问题,结合到了搭的过程中。请孩子们边搭边思考。每个孩子搭的兴致很高,搭完后回答问题顺利多了。孩子的解决策略增加了一种,那个孩子说:“懒羊羊是1架飞机,我搭了3架。”虽说是一个问题的稍稍提前,但是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空间。把“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懒羊羊的3倍、4倍、5倍……?”这个问题更具体分析了,让孩子说说算式中15、5、3各部分的含义。学生的思考方向一下子明确了,更好的帮助理解了用15÷5=3这个除法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到此,看似本节课的用除法解决倍数问题的方法落实了。但是当孩子们继续后面的练习时,我却发现很大部分孩子还是更喜欢用乘法啊。左思右想这个“搭飞机”还是没搭成呀。当时听课中的一位帅哥老师,我校的教学服务部副主任,绍兴市名师——韩洪刚老师,他就淡定的问了一句:“搭飞机的过程真的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问题做好服务了吗?”回想起来,的确孩子们高兴地搭飞机背后,只是按照懒羊羊搭的飞机那样搭了3架、4架、5架而已。搭的目的并不明确,所以他们找不到倍数之间比较关系,也就无法联想用除法。而且搭好后学生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比较麻烦。
最后毅然将这个课本中的传统环节删除,有了第三稿的定稿,也就是上面的呈现。从零乱的小棒中孩子们看不出倍数关系,激发了孩子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去练习纸上数一数,圈一圈。而在圈的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将懒羊羊的小棒根数当做一份,喜羊羊的小棒可以平均分成3份。这样孩子们主动找到了分的标准,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份数,有明白了喜羊羊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几分数。这很好的和之前学的“平均分”接上了。此时再来得出15÷5=3这一算式,符合孩子的思维。这个过程变得这样的顺水推舟,清晰地突破了难点。然后通过飞机的增减变化写出更多的除法算式,并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让孩子真正在理解基础上确信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为今后解决此类倍数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