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论语〉选读》之本 守住语文教学之根

2014-04-18 20:22阮建秀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视角论语

阮建秀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论语〉选读》是高中选修教材,本文试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视角探讨了《论语》教学在语文课中承担的角色以及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语文味,寻找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论语〉选读》;《沂水春风》;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58

一、教师视角:寻找需要“教”的契合点

在实际课堂教学《〈论语〉选读》时,教师总在“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绞尽脑汁设计课堂,往往是走得艰辛,效果甚微,还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论语〉选读》与必修课的教学区别在哪里?我们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正确理解,还是教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方法?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适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所以,选修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应放在:寻找可教之处与必教之处的契合点,然后想尽办法把教的方法隐含到学的方法中。从而,建构充满活力趣味和知识性的《论语》教学课堂。

例如,在《沂水春风》课堂导入中笔者这样设计:

(PPT)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请生齐读,教师板书“长”,并强调读音。请学生根据课文后的注解读通翻译。

(再请生大声朗读两遍)

师:“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说话”,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一起上课时说的第一句话。同学们,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可乎?

生:可也!

从课堂效果看,立足于课文原句的导入设计,很轻松地把学生拉入了《沂水春风》的文本中,学生和教师在轻松的对话情境里也找到了教学的契合点,即抓住了文本的第一个突破口“长”。学生的思维里也许马上会反映出“孔子此时有几岁了”“孔子比学生年长多少呢”这样的问题,这也正是本节课堂中寻找可教之处与必教之处的契合点,让学生在“想知道”的知识渴望里渐入佳境。

我们追求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讲究疏密、浓淡、节奏的,既富于变化,如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又浑然天成合乎自然之道,柳暗、花明,无论道路多么迂回,总是婉转相通的;而幽暗、深邃,更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探幽揽胜的逸趣。这样的契合点、这样的语文选修课才更有味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对课外文本探究的欲望,这正是语文课堂所追求的魅力,也更是语文选修课的魅力所在。

二、学生视角:左手《论语》,右手孔子

众所周知,面对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只是念了中学语文课本一篇篇单薄诗文或是诗文节选,只是做了“之乎者也”之类的选择题,他们毕业之后真正剩下的,充其量也就是一点点纯知识性的“文学常识”或是“古诗文名句”之类。

面对这样的尴尬和困境,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论语〉选读》就肩负起了“国学”经典的重任,让高中学生完成从“常识性”到“知识性”的过渡。我们的《论语》课堂更需要引导学生向左读到《论语》,向右能看到孔子。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在前言中就指出:《〈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笔者在教授《沂水春风》一文时,设计的两个主问题探究文本:这是一场的对话;这场对话里,我读到了一个 的孔子。

在“这是一场 的对话”探究里,学生能根据文本关注对话的内容:这是一场有关于“志向、梦想”的对话。当学生说出“梦想”两字时,笔者给学生的评价是:多好的两个字,梦想,因为梦想,你让原本枯燥的文本解读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自古“梦想”充满了多少诱惑充满了多少豪情壮志,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闪闪发光,永不熄灭。

在课堂生成的“浪漫”里,立足文本的课堂教学探究的小问题就分为孔子的美好却又无望了的“政治梦”和长久不衰又成功了的“教育梦”。在“政治梦”中和学生一起走入了儒家所建立的“大同社会”和无奈的社会现实,在“教育梦”中和学生一起感受了轻松活泼的教育氛围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儒家经典在《沂水春风》一文中让学生感受到的经典魅力。同时“这场对话里,我读到了一个 的孔子”的师生对话里,孔子的形象也越来越走入平常生活,在人格上他平易近人,在理想得不到实现时他会哭会笑会失望,在面对困境时他无奈却又永不放弃。

让学生手捧《论语》,目中有人,而且是更全面地去认识分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性格,这是高中语文课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评价的要求,也是《〈论语〉选读》这样的选修课承担的角色之一。《高山仰止》中的孔子,我们会读到“对政治失望对学生充满希望的理想家”孔子形象,也会读到“亦师亦友、可敬可亲的教育家”孔子形象,也能感受到“对学生情深又孤独无助的普通人”孔子形象。《中庸之道》一课,孔子圣人的哲思指导着中国几千年来谦谦君子的为人处事之道,学生会在生活中似曾相识地感受到孔子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俗等各个方面,人们的言语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它的影响。

课堂结语时,教师补充:“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这样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文本,又指导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走出文本,将会对《论语》、对孔子多几分热爱和亲近。

课堂视角:读、思、悟——追寻《论语》课堂语文味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里的“品味语言”,既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要求,也是口味语文味的主阵地。

《论语》是一种语录体,它使用的是“师徒对话”的表达方式,记录言论略于行动,隐去了一些事实上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还原故事情境,模拟语气语态,让学生进入对话,活跃课堂,加深理解。所以在《论语》课堂上,我们首先要强调一个“读”字,要求学生多读多回味,多读多体会,读出意味读出境界读出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孔子、学生与课堂之间形成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并获得预设性的感知。

例如,《沂水春风》课堂教学的兴奋点便在于朗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认真听读,师生齐读,感受到“叹”字背后的魅力。

于是教师引导:圣人深深一叹,叹出了

生1:圣人深深一叹,叹出了两千多年前世道的混乱。

生2:圣人深深一叹,叹出了孔子心中美好的政治蓝图。

生3:圣人深深一叹,叹出了一个理想无望、壮志难酬的苦闷者。

生4:圣人深深一叹,叹出了两千多年前人民的呐喊。

生5:圣人深深一叹,叹出了学生懂得理解他内心的欣喜,同时也是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生6:……

师:圣人深深一叹,是赞叹、感叹、悲叹和哀叹,叹字背后有太多的内容,有孔子一生的从政经历,有整个春秋时期的社会百象。

这样读、思、悟的语文课堂,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思维的创造力被激发,智慧的火花被点燃,我们会在“历时的情境”“此时的对话”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语文的魅力。《论语》教学不再那么枯燥,不再离生活很远,让学生触手可及,随口能感,心中会思。

三、结束语

生命的成长需要物质的支撑和精神的滋养。精神的滋养就语文教学而言既来自于课外,更重要的是依托于教材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生命交流中不断成长的过程,教材是这个过程的基石,学生方能通过教材和课堂获得“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

《沂水春风》只是一个例子,有诸多需要改进的不成熟的片段,我们依然在选修教学道路上摸索。《〈论语〉选读》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文价值,一是科学价值,二者相伴互生,不可分离。但《〈论语〉选读》课堂与历史、政治教学不一样,语文的思想引领不是灌输,它往往与具体的审美体验相关联。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使其能够判别是非曲直和假恶美丑,从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人的品位。所以,立足于文本,紧抓语文学科的本质和教材文本特点,才能守住《论语》课堂语文之根。

参考文献:

[1] 杨仕威,应慈军.略谈《〈论语〉选读》的“备教”问题[J].中学教学参考,2011(3).

[2] 王兴良.情境教学复活千年《论语》[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3(7).

[3] 林忠港.《〈论语〉选读》教学如何突破国学瓶颈[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2(10).

(作者简介: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 315400)

猜你喜欢
视角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视角、对话与真情
《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分析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