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万东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
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尹万东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辅导员个人职业等级、拓展辅导员晋升高级职务的空间。要走出高校辅导员事无巨细的工作影响、自身学历背景的限制、自身懈怠放松的困境,必须本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的务实精神和践行实际,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务实践行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是:“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明晰了辅导员的身份、职责和使命的定义,对辅导员如何开展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那么,作为直接负责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辅导员,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问题也真可谓仁者见仁。笔者以为,除了尽心尽力地教育引导服务学生以外,辅导员个人的素质特别是辅导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关键,对学生更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殊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努力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增强人文修养就至关重要。
所谓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就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以及通过对人文科学的学习、研究所释放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气质和内在品质。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高校辅导员,每天面对的都是气质不同、性格各异的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辅导员自己的精气神如何、自身人文知识的多寡、人文素质的高低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学生的检验。因此,高校辅导员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对树立个人良好的形象和正面印象都意义非凡。
1.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又重在理念、重在引导、重在疏导。试想,如果学生面临的困惑、困难和问题,辅导员不能及时提出清晰有效的解决方案、不能急学生所急地让学生尽快如释重负、不能既及时排除学生的疑惑又让学生在思维方法中得到启发,学生会怎样看待辅导员呢?因此,辅导员要想能游刃有余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就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断夯实自己的人文底蕴,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文修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2.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提升辅导员个人职业等级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将辅导员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这三个级别除了对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做了规定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对辅导员要从中级晋升到高级有了论文的明确规定。在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中级辅导员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3篇学术论文”,而高级辅导员则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发表10篇以上学术论文”,数量上比中级多出7篇,质量上明确提出了“核心期刊”的要求。同时,要想晋升为高级辅导员,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职业功能方面,都要求“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人文功底的优势突显不言而喻。
3.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拓展辅导员晋职提升的发展空间
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是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都在讨论和关心的热门话题和敏感议题。当下每所高校辅导员的队伍都比较庞大,而适合辅导员发展的岗位却少之又少,一个岗位多个辅导员竞聘的现象有些时候真不亚于公务员考试报名。现状很难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辅导员自己,就是自己的心态、素质和能力。认真反思起来,高等学校辅导员都面临一个未来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问题,辅导员未来晋职提升的发展空间大小,既关联着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关系着自身具体的人文素养。对于高校而言,学校的很多行政岗位,教辅甚至是相应的教学岗位,对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都是着重强调的。辅导员具有基层学生工作的丰富经验,又加上相应的人文素养,那么其未来晋职提升的空间优势是明显的。
高校辅导员,经过学校公正的招聘选拔、系统的培养训练、严格的实践锻炼,总体说来,素质是高的,能力是强的,工作是棒的,“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有口皆碑的,在维护校园的安定稳定、引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社会和谐关系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奉献了很多、忍受了很多,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支人才队伍。但是,深入细致地考察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也会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就辅导员的人文素质方面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情况可能比较突出:
1.职务职称停滞不前
职务职称,是事关辅导员发展的两项最重要的内容。就职称来讲,在现行高校管理制度下,辅导员的职称是参照专任教师的职称评定单列出思政系列,同样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来评的。每一次职称晋级都是需要有和工作相关的课题和论文去支撑。而无论是申请课题还是撰写论文,就是需要具体实际的人文素质基础。就职务来讲,目前高校管理干部的竞聘,尤其是副处级以上的职务竞聘,往往都要求竞聘者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以上职称,同时还要笔试面试,这也就同样回到了人文素质这一源头性的问题上来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人文素质的高低实际上左右着辅导员的职称职务晋级。
2.谈话开会空洞无物
和学生谈话与召开相关会议,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谈话,就需要辅导员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形,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问题、分析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谈话艺术循循善诱,所讲道理让学生信服,谈话效果自然让学生折服。开会,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传达、分配、布置工作的活动。辅导员召开会议,就应做到精心准备、主题鲜明、言之有物,而不能让学生听了半天还云里雾里、稀里糊涂,不知道会议到底想表明什么东西。某些辅导员,由于自己素养能力不高、对学生敷衍塞责,无论和学生谈话还是召开会议,都是言之无物、空洞苍白、三言两语、草草结束,对有关精神往往照本宣科地进行机械传达,不能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宣讲方式,自然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3.行政能力不敢恭维
辅导员从事的学生工作,事务管理、行政管理必不可少。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否做到井井有条、训练有素、条块结合、日事日毕,这也关系到辅导员的人文素质。有些辅导员每天总是处于无谓的忙碌、办公桌上永远都是凌乱堆积、各种事务相互交织纠缠不清,他们的一个通病就是工作效率低、很容易积压工作。同时,由于学生工作牵涉到学校若干部门,公文写作、文件传递、文件处理也就不可避免。而有些辅导员,一遇到工作上要写点东西,第一时间就想到“百度”,在“百度”上搜索相关的内容,依葫芦画瓢,不对写作的内容全面考虑、不对写作的规范斟酌考究、不对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只图快捷敷衍完成任务。长此以往,一旦真正需要独立写一点东西(尤其是在竞聘岗位的笔试现场)就会现了原形。
人文素质对于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环境中,影响辅导员人文素质提高的因素,也具体客观地存在。
1.事无巨细的工作影响
辅导员工作,简言之,可用急、忙、杂、细四个字概括。急,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突发事件,一旦接到学生紧急情况电话,辅导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统筹协调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经常响起在辅导员的耳边;忙,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学风建设、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心理问题疏导、考研就业指导、评优定奖、宿舍管理等等都是辅导员的活;杂,主要针对的是学生日常管理的所有内容又是非常繁杂,辅导员对学生所有的信息都要尽快处理并及时反馈;细,主要针对的是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问题,学生的每一项诉求都是辅导员工作的指令,耐心细心是辅导员必不可少的工作素养。“时间都去哪儿了”是辅导员自己都不能回答的问题。繁忙的工作占据了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自我提升的学习时间的确十分有限。
2.自身学历背景的影响
辅导员工作,单从工作性质来讲,其学历背景最好是文科相关专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社会学专业等,专业具有相应的对口性。可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理工科专业毕业的硕士也最终选择了做高校辅导员工作。他们的就业选择无可厚非,可他们理工科的专业背景要来经常应对诸如公文写作、撰写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论文,由于缺乏学术积淀,真有些为难他们了。要想有一个华丽转身,他们往往就得付出百倍努力。东北师范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杨晓慧教授,大学学习地理学,是一位理学博士,最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学术造诣非凡,实为理工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学习的楷模。
3.自身懈怠放松的影响
辅导员无论是工作繁忙还是自身学历背景所限,都不是人文素质缺乏的理由。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辅导员自己对学习的要求放松、对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的懈怠、对成长进步的欲望减退,才是造成其职务职称都被耽搁的根本原因。事业的成功,是需要顽强的毅力、不懈的坚持、深入的钻研、持续的奋进才能获得的。“人决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为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1]如果辅导员自己在人文素质提升方面动摇了、放弃了、没有追求了,那又何尝会有成功的驱动呢?
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辅导员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实现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顺利晋升,都迫切要求加强辅导员人文素质的提升。那么,如何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质?《礼记·中庸》中记述的治学方式为我们指明了路径方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简言之就是: 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探究,谨慎地思考,确切地辨别,切实地实行。[2]这五个渐进层次应该是指导和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有效路径。
“博学之”,意味着辅导员要广泛地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广博地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营养。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博学才能真正做到博大宽容、兼容并包,才能使为学者具有开阔胸襟和世界眼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资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每位辅导员应该自觉养成的良好习惯;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终身学习,是每位辅导员应该自觉坚持的学习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是每位辅导员应该自觉秉持的学习策略。只有博览群书,辅导员工作才能左右逢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为辅导员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博览群书,辅导员才能积累生活经验,增强分析、判断和应变多变的人生和复杂的世事的能力。
“审问之”,意思是读书过程中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敢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学问学问,就要敢于发问、勇于发问、善于发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不能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发问,要以理解为目标,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字面理解,要不轻信、不盲从、不搁置、不抛弃、不放弃、敢质疑。“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海无涯,知识的海洋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清人刘开《问说》中言:“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比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敢于发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是不耻下问,为的是能够逐渐将自己的疑惑发展为辨伪存真、去粗存精之问。尽信书不如无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问题为导向就会产生新的研究方向。
“慎思之”,意指在问过之后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深思熟虑地考查、分析、消化、理解,否则,所学知识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是指只读书学习知识、只看书收揽知识而不懂得去主动判断、去判别思考,这样对于学到的繁杂纷乱的知识就会让人陷入迷惑、糊涂当中;思而不学则是指只把自己关起门来思考而不懂得向书本、向外界学习知识,这样就会陷入闭关自守、盲人摸象的困惑和封闭中。辅导员在对人文社会知识和人文社会现象的学习和观察中,既不能只取法前人而不加自己的判断受前人思想的牵制和蒙蔽,也不能一味孤苦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而导致枉费心机。慎思就要求辅导员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存量,对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辅导员只有多思考才能学习更多更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有多思考才能激发新的研究灵感,只有多思考才能事半功倍地涌现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研究成果。
“明辨之”意即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真伪难辨,鱼龙混杂,良莠不分,让人混沌。明辨的内在要求是要通过严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分析,对事物和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认真的遴选和甄别,把握住事物的规律,以达到对事物本质和本真的认识。明辨、辨是非重在理性思维,重在头脑冷静。辨别能力的培养,对于辅导员的成长和治学非常重要。客观世界复杂多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任何一件事情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明辨是非,才能不犯一些低级错误。在思考和辨别的过程中,有时真理和谬误、本质和现象就在一念之中,如果让假象遮蔽了我们的慧眼,将酿下致命的祸根。明辨、研判、洞察、鉴别,既不能难得糊涂,也不能过于精明,要客观理性,积极向上。
“笃行之”,指既然已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得,使所学得到落实,达到“知行合一”。“笃”有聚精会神、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忠贞不渝的意思。只有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博学笃行”作为做人治学之道,才能学有所成,有所成就。“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人文知识是前人的智慧总结,是一种静态的成果,辅导员在习得和掌握了人文方面的知识以后,只有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体的认知,并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凝聚成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的主要体现则是人文关怀。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生为本,心系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心关怀学生,对学生严在当严处、爱在不言中,及时排除学生的困惑和烦恼、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认真为学生导好航、服好务、站好岗、做好事,让学生学习愉悦、生活开心,至上至善、努力拼搏、成长成才。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层面在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中决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干,而是有机结合、逐层递进。五个阶段不能颠倒、不可跨越,而是相互依存、循序渐进。高校辅导员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必须按照这五个阶段蕴含的丰富内涵,博览群书、追根问底、砥志研思、辨明是非、身体力行。高校辅导员既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又要“会管理、懂教育、有学问、高素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文关怀的不断涵育。
注释:
[1] 刘建娥:《论人文关怀》,《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 陈效新:《中庸为学之道对强化文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启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责任编辑:余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14)06-0105-05
作者简介:尹万东,男,四川南江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辅导员,讲师。
基金项目:2013年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题(601003)
收稿日期: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