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滨
(福建教育学院文科部,福建福州 350025)
闽东古田方言动词的体和貌
李滨
(福建教育学院文科部,福建福州350025)
摘要:秋谷裕幸先生曾对古田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做过初步的调查,基于对这一形态复杂性的认识,我们对古田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和貌的语法形式、体貌句式的结构特征进行了重新调查分析,并与福州方言动词的体貌标记进行对比,认为古田方言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短时貌、简捷貌与福州方言一致,完成体、进行体、尝试貌、反复貌的形式比福州方言多样,体范畴的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关键词:古田方言;动词;体标记;貌形式
古田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闽江支流古田溪中下游,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建县。古田方言是闽东区方言的代表点之一,方言形态比较古老。关于古田方言动词的体标记,秋谷裕幸先生曾用29个例句对古田县大桥镇、杉洋镇两地的完成体、已然体、将然体、进行体、持续体、短时与尝试体及经历体的体标记进行了简要的田野调查,得出完成体标记为“去”、已然体为“了”、将然体为“发”与“了”的配合使用、进行体为“着底”、持续体为“□[i0]”与“□[i0]”、短时体尝试体为□[la0]、经历体为“着”和“过”的结论。[1]实际上,古田方言动词的体、貌标记远比秋谷裕幸先生调查的结果丰富、复杂,本论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古田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和貌的语法形式,分析各种体貌句式的结构特征,并与福州话的体貌进行对比,考察闽东方言“古田音”与“福州音”在动词体貌标记上的异同,以期对方言语法横向比较研究及闽东方言动词体貌语法形态百年纵向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体范畴可以概括为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进程中的状态”[2],反映的是语言使用者对事件客观过程的观察和感受。根据调查,古田方言动词的体包括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将然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八种。语义上,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的形容词也具有体标记,因而形容词的体标记也一并论述。
(一)完成体
方言的完成体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这是学界的共识。其表示的语法意义有两种:第一,动作或变化在某一参照时点已经完毕;第二,动作或变化在某一参照时点已经生成了某种结果。[3]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田方言的完成体形式有三类:一是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附上体标记“去”[-u0]表完成;二是用“了”附在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完成;三是在有后续小句的句子中,用“囇”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出现另一动作或某一状态。
1.“去”[-u0]表完成
“去”[-u0]是动词或粘合式述补结构后的“去”[-u0],其声母一般随前一音节的收尾音不同而变化:前一音节是阴声韵收尾,“去”是零声母;前一音节是阳声韵收尾,“去”的声母则为[];入声收尾的,其声母为[k]。
单独由“去”表示完成,其句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动词/形容词+去
1)钱囥橂仂囝,莫落去。(钱放好,别丢了)
2)袄颂侈仂囝,莫寒去。(衣服穿多一点,别着凉了)
(2)动词/形容词+补语+去,如:
3)细腻仂囝,袄莫拖破去。(小心一点,衣服别扯破了)
4)汝看伊面都红爆去。(你看他脸色都通红通红的了)
(3)动词/形容词+去+补语
如果补语是由表时量的数量短语或者含有“多”的语义的词语充当,那么,补语的语序通常在完成体标记“去”的后头,表示动作结果的生成或状态变化的实现。例如:
5)伊等去蜀年。(他等了一年)
6)者傀儡囝肥去野侈。(这小孩胖了好多)
(4)动词(或粘合式动补短语)+去+宾语
7)碗我拍破去蜀块。(我打破了一个碗)
8)鱼死去蜀头。(死了一条鱼)
(5)动词+去+VP
“去”用在有后续小句的句子中,表示假设前一动作的完成将会造成第二个结果的生成。例如:
9)灯暗去有乇都勿会看见了。(电灯熄灭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以“去”表完成的句子中,“动词/形容词+去”和“动词/形容词+补语+去”一般用于祈使语气,“动词/形容词+去+补语”和“动词(或粘合式动补短语)+去+宾语”则为陈述语气。“动词/形容词+补语+去”的结构不是与“动词/形容词+去+补语”中补语与“去”的互换移位而来的,而是由“动词/形容词+去”扩展而来。能够直接后附“去”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可以在后面加上相应的补语,使得原来单纯的“动词/形容词+去”结构扩展成为“动词/形容词+补语+去”,补语与“去”的位置不可互换。结构上,“动词(或粘合式动补短语)+去+宾语”与普通话的句式结构不同。普通话中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充当宾语且宾语的定语是数量短语时,古田方言则把普通话句式中宾语的中心语位移为受事主语,数量短语充当宾语。
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看,“去”附在行为动词之后,表示该动作已经实现并完成;附在性质形容词之后,表示该性质已实现变化。
在时态上,“动词/形容词+去”和“动词/形容词+补语+去”的结构以及“动词+去+VP”表示的一般是将来时,而“动词/形容词+去+补语”与“动词(或粘合式动补短语)+去+宾语”表示的则是现在时。
2.“了”表完成
10)伊清醒了。(他醒来了)
11)天晴了。(天晴了)
从语义特征来看,单独用“了”表完成的动词和形容词都具有积极的色彩。
已然体也有一个同音同形的“了”,二者的区别在于完成体标记的“了”位置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变化已经实现,而已然体“了”是在句末,对所表述的事情的确认与肯定。此处的几句体标记“了”,既是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又在句末兼表肯定语气,可看作是完成体与已然体的重叠,故而同一记作“了”。
3.“囇”表完成
“囇”为借用字,在阴声韵后声母为[l],在入声韵后声母是[t],在阳声韵后声母则为[n],韵母都是[a],轻读。“囇”一般用在有后续小句中第一个动词之后,表示第一个动作的完成是第二个动作实现的前提条件。例如:
12)汝饭食囇介去。(你吃了饭再走)
13)我下堂囇就转底。(我下了课就回来)
也表示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如:
14)伊转底书掏囇就去了。(他回来拿了书就走了)
15)伊箱箱掼囇就前去了。(他提了箱子就出去了)
完成体几个体标记的功能分工很明确,语法意义也不同,体现了完成体表达语法手段的多样性。
(二)进行体
进行体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古田方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动词前加上“着底”,二是动词加“囇”后再重叠的形式。
1.“着底”+V
行为动词加上“着底”,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如:
16)伊着底读书。(他在读书)
表示变化的动词加上“着底”,表示某种变化正在发生,如:
一些心理活动的动词加上“着底”,表示某种心理活动正在进行,如:
18)伊固着底惊。(他还在害怕)
“着底”前面还可以加上时间副词“正”,强调说话的此刻,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变化正在发生,心理活动正在进行,如:
19)伊正着底食饭。(他正在吃饭)
20)伊正着底想办法。(他正在想法子)
含有“存在、消失、判断、能愿、趋向”等义素的动词一般都不能前加“着底”。
2.“V囇V囇”
“V囇V囇”重叠式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出现某情况,第一个动词一般是单音节动词。全句结构模式可简捷地概括为“V1囇V1囇+V2”。例如:
21)行囇行囇勿会见觉就遘厝了。(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就到家了)
古田方言中进行体的典型标记是“着底”,它使用范围比较广。“囇”作为进行体标记是有其句式条件的,是进行式表达的辅助手段,离开了约定的句式,其作为“进行体”的特征便会消失。“囇”与完成体标记同形,辨别其是完成体还是进行体,主要看“V囇”是否重叠,重叠式是进行体,否则是完成体。
(三)持续体
持续是动作持续或状态继续存在。古田方言常用的持续格式是“V+着□[-ie0]”或“V+□[-ie0]”。“□[-ie21]” 的声母随着前一音节韵尾的不同而变化,在阴声韵后为零声母,阳声韵后为[],入声韵后为[k]。“□[-ie0]应该是□这里[tsie42] /□那里[hie42]里的[-ie],泛指处所”,[5]我们不妨写作“许”。在表示持续体的句中,“许”的“处所”意义已经弱化,主要表示第一个动作持续的状态。“V+许”是“V+着许”的省说,口语中,人们比较倾向单用“V+许”。
1.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的持续。如:
23)门开着许/许,等汝裡底。(门开着,等你进来)
24)灯固光着许/ 许。(灯还亮着)
2.用在连谓句中第一个动词之后
持续体用在连谓句中,整句的结构模式为“V1许+V2”。V1、V2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两种:
第一,V1是V2的方式,例如:
25)汝坐许講。(你坐着说)
26)伊喙抿许笑。(她抿着嘴笑)
第二,V1与V2间有手段和目的的关系,V1是手段,V2是目的。例如:
(27)者碗菜留许乞郎爸食。(这碗菜留着给父亲吃)
由于持续体标记“许”是从处所词语虚化来的,原先表示远指的处所词语“许”还活跃在语言中,因此,要注意辨别二者的区别。在近指和远指对举的句子中,“许”不是体标记。如:
28)伊坐者这里,汝坐许那里。(他坐这边儿,你坐那边儿)
在明确指示处所的语境中,不是体标记。如:
29)喏,伊坐着许那里,汝行过去共伊講几句吧。(喏,他坐在那边儿,你过去跟他说几句话吧)
在福州方言中,存在句是典型的持续体句子,但在古田方言中,存在句一般不用持续体。如:
30)瓦栋顶徛蜀隻侬。(屋顶上站着一个人)
有时也可用“动词+囇[la0]”的持续体来表述存在句。例如:
31)壁底挂囇点钟。
秋谷裕幸先生提到古田方言持续体也可以用“起身”的弱化合音形式“□[i0]”(相当于普通话“起来”)来表示。[6]其实,“□[i0]”与“许”在持续体标记的位置上虽然在很多语境中可以相通,但“□[i0]”侧重强调动作的方式而不是持续的状态,所以,如果在语义和句式结构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在状语的位置上分别加上持续意义的时间副词“提头”(相当于普通话“一直”的意思)和短时意义的时间副词“蜀行”(相当于普通话“一会儿”)时,便会发现,“许”在持续体标记位置上的句子在状语的位置可以添加持续意义的时间副词“提头”,而一般不加短时意义的时间副词,而“□[i0]”在持续体标记位置上的句子却绝不与持续意义的时间副词“提头”搭配。试比较下列句子:
√32)无位坐,我提头徛许看。(没座位坐,我一直站着看)
×35)勿会坐其洽,伊蜀行蜀行徛许。(坐不住,他一阵一阵地站着)
由此可见,古田方言比较成熟的持续体标记是“许”,而不是“□[i0]”。
(四)将然体
将然表示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之后发生。古田方言的将然体是用表示“将要”的时间副词“卜[puo2]”(秋谷裕幸先生记作“发”)来表示,用在动词前。为了表意的完整性,通常要在句末加上已然体标记“了”[l0]才可成句。例如:
36)卜食好了。(快吃完了)
37)卜逷雨了。(天要下雨了)
将然体标记有时也用在具有变化特征的形容词前,此类形容词可看作是活用为动词,具有动词的性质了。例如:
38)桃囝卜红了。(桃子快红了)
(五)经历体
经历体的结构模式是“动词/形容词+过”,“过”[kuo21]是经历体的标记,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毕,或者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例如:
39)者本书我看过了。(我看过这本书了)
40)我共汝講过者事计了。(我跟你说过这事情了)
“过”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某种状态曾经出现。形容词后带“过”,一般需要说明时间,有同现在比较的意思。例如:
据陈泽平先生报道,福州方言动词的经历体标记除了“过”外,还有“着”,且“着”和“过”一般情况下可以自由替换。[7]但在古田方言中,“着”[ty5]一般是附在行为动词后作为补语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例如:
42)侬讨着未?(找着人了吗?)
“着”为体标记的情况比较少,一般附在动作性比较强的行为动词后表经历。比如:
43)黄山汝去着未?——去着了。(你去过黄山了吗——去过了)
44)者桃汝食着未?——食着了。(这种桃子你吃过吗——吃过了)
形容词用“着”为体标记的句子语义上更强调现阶段的状态,例如:
45)伊从来都无这么欢喜着。
以上所举的43)44)45)例子中,“着”和“过”可以互换。除此之外,体标记“过”一般都不能替换为“着”。福州方言中“过”与“着”能够互换的例子,[8]古田方言一概只能用“过”,不能用“着”,表明 “着”作为经历体标记在古田方言中还处于不成熟的萌芽阶段,有其使用的限制性条件。
此外,一些动作性不强的动词没有经历体标记,比如“八侬”(知道)、“见觉(觉得)”等。
(六)起始体
用在某些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表示某种心态开始生成,例如:
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一种状态开始发展,程度在继续加深。例如:
(七)继续体
继续体标记是“下去[u0]”,相当于普通话的“下去”,“也和普通话的‘下去’一样从动词发展成趋向动词,在补语位置上从表空间上的趋向,引申为时间上的趋向。”[10]
用在行为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在进行并将继续进行。例如:
49)乞伊講下去,汝伓使插喙。(让他说下去,你别插嘴)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已经存在并将发展下去。例如:
50)天已经野热了,介热下去怎做!(天气已经很热了,再热下去怎么办)
(八)已然体
已然体标记“了”是完成体标记句式成句的必要条件,确认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或者状态变化已经发生。完成体标记“去”和已然体标记“了”共同表完成的结构形式也是比较多样的,具体如下:
1.动词/形容词+去+了
在不带补语和宾语的陈述句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加上完成体标记“去”和已然体标记“了”,共同表示动作的实现或者状态已然发生。“了”是成句的必要条件,表示对事实的陈述和肯定,没有“了”,表意便不完整。例如:
51)钱包落去[u0]了。(钱包掉了)
52)汝提头講伊,講囇侬面都红去[u0]了。(你一直说她,说得她脸都红起来了)
2.动词+补语+去+了
这类结构中,动词与补语的结合往往十分紧密且简短,不加已然体标记“了”是祈使句,不合说话者表达的语义;加上“了”,则强调已实现的结果。
例如:
53)头发剃光去了(头发剃光了)
54)饭两缸都食澈去了(两大碗饭都吃完了)
3.动词+去+补语+了
55)伊公死去野侈年了。(他的爷爷去世很多年了)
56)年过去十几工了。(春节已经结束十几天了)
除了完成体之外,已然体还是将然体成句的必要条件,如例36)37)38)。此外,已然体叠加在进行体上,肯定动作正处于进行之中,如例16)17)19)句末都可加上已然体标记“了”;叠加在经历体上,强调“现在”所处的状态,如例39)40);叠加在持续体上,如例23)句,可以在前半句加上已然体标记“了”,肯定由先行动作完成后形成的“门开着”的状态在持续;叠加在起始体上,肯定事情已经开始,例46)48)。
总之,如果对体标记进行分层的话,已然体标记应是第一层面的标记,其他几个体标记则平行并列在第二层面。
“貌”是动作行为的情貌特征,往往体现着动作主体的一定意想和情绪。古田方言动词的貌包括“短时貌”、“尝试貌”、“简捷貌”、“随意貌”、“反复貌”五种。
(一)短时与尝试貌
古田方言用“囇”[la0]附在动词后构成短时与尝试貌,其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动词的AA、ABAB式重叠,或者“走一走”“瞧一瞧”等“V一V”的重叠式。“囇”是数量短语“蜀下”(相当于普通话的“一下”)的弱化合音形式,声母随着前一音节韵尾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阴声韵后读为[la0],阳声韵后为[na0],入声韵后为[ta0]。例如:
57)有侬歇囇介做。(大家歇歇再干)
58)汝介劃囇,有乇俊其办法。(你再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
尝试貌还可以在原有的标记“囇”之后再加上“看囇”,构成“V囇看囇”的复式结构,以强调动作的尝试性。例如:
59)汝做囇看囇。(你做做看)
60)量囇看囇偌大。(量一量多大)
(二)“简捷貌”
动词的简捷貌用衍音重叠式来表示。“衍”为“孳生、推广”之义,“衍音”即在原字音的基础上孳生推广出新的音节。为论述方便,我们用“V”来代表原始动词,“X”来代表衍生的音节。简捷貌的衍音重叠式是XV衍音式。
XV衍音的规则是,衍生的第一音节“X”以[-i]为韵母,声母和声调与原单字音动词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和声调一致,在此基础上,按照古田话同调二字组音变规律变化声调。例如:
写:sia42→si21sia53
食:siek5→si33siek5
XV衍音式使动作行为带上一种干脆、痛快、简单易行的色彩,例如:
61)许两隻字si写囇就好了。
62)许两喙饭si食囇就好了。
(三)随意貌
随意貌的重叠形式是XX1V衍音式。XX1V的衍音规则是:“X”以“V”的声母配上韵母[-i]构成音节,“X1”总是[lu]音节,第三音节“V”为动词的原形。声调方面,“X”的调值总是阴去21,“X1”与“V”的调值总是取阴去调值21与“V”的原调按照二字组音变规律变调后产生的新调值。例如:
与古田方言中频繁使用的XV式衍音相比,XX1V衍音使用的频率很低,主要用于强调动作行为的随意性。例如:
63)做饺□[toi42]有许难,□[ni]□[lu]捏囇就好了。(做饺子哪有那么困难,随便捏捏就好了)
64)土许松,□[i]□[lu]挖囇就挖前来了。(土那么松,随便挖挖就挖出来了)
(四)反复貌
动词的反复貌用重叠形式来表示。重叠形式有三种,一是嵌字式重叠,二是简单衍音重叠式,三是复杂衍音重叠式。
1.嵌字式重叠
嵌字式重叠包括“V转V转”、“VV转”和“V来V去”式。例如:
65)许仂囝乇亻那掏转掏转。
66)许仂囝乇亻那掏掏转。
67)许仂囝乇亻那掏来掏去。
以上三句都表达“掏”这个行为的反复性,但“V转V转”和“VV转”除了表示反复之外,还有动作行为范围广的意思。动作性不强的动词不能用“V转V转”和“VV转”形式来重叠,如“听”、“想”等。
2.“XVXV”简单衍音重叠式
“XV”衍音的音变规则与简捷貌的衍音规则一致。“XV”衍音式不重叠是简捷貌,重叠式则是反复貌,表示动作行为反复进行。例如:
68)许两隻侬□[ki]講□[ki]講固講拍起身。(那俩人说着说着还打了起来)
3.XVXX1V复杂衍音重叠式
五音节的XVXX1V复杂衍音重叠式,其变形规律就是XV衍音式的变形变调规则加上XX1V衍音式的变形变调规则。XX1V衍音式的变调与随意貌一致。例如:
古田方言中,只有特别强调动作的反复进行才用XVXX1V衍音式,带有一定的否定意味和不耐烦的语用色彩。例如:
70)□[ki21]卷□[ki21]□[lu21]卷,亻那许两下做勿会平直。(卷来卷去的,就那两下子一直卷不清楚)
71)□[ki5]揭□[ki21]□[lu55]揭,看汝等囇跋去。(颠来颠去的,看你一会儿摔下来)
我们把全文体貌标记总结列表如下,并将古田方言体标记与福州方言体标记进行对比,分析古田方言体标记的特点。福州方言体标记源自陈泽平先生的《动词的“体”标记》一文。[11]
古田方言与福州方言体貌名称及语法形式对比一览表
续表
体貌名称语法形式古田方言福州方言五、经历体动词/形容词+过/着动词+过/着六、起始体动词/形容词+□[-i 0]起身动词+谷起/起去七、继续体动词/形容词+下去动词+落去/下去八、已然体句末加“了”句末加“了”九、短时貌动词+囇动词+囇/咧十、尝试貌1、动词+囇2、动词+囇+看囇动词+看/看看十一、简捷貌动词XV衍音式:写:sia→sisia动词变形:写sia-sisia十二、随意貌动词XX1V衍音式写sia-silusia动词变形:写sia-silusia———sisiasilusia十三、反复貌嵌字式重叠V转V转、VV转、V来V去2、“XVXV”简单衍音重叠式写sia-sisiasisia3、XVXX1V复杂衍音重叠式写:sia→sisiasilusia动词变形:写sia-sisiasia
从上表,我们可归纳得出古田方言体标记具有如下特点:
1.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短时貌、简捷貌与福州方言完全一致。体现出两地作为闽东区代表性方言体标记的共性之处。
2.两地方言体标记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貌的表达则多用重叠、衍音等语音曲折式,体现出两地体貌表达手段的一致性。
3.完成体、进行体、尝试貌、反复貌的标记比福州方言多样,显现古田方言动词体、貌标记形态的丰富性。
4.体范畴的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第一,同一个体标记在不同的语句中可以表示不同的体意义。古田方言中“囇”是个很活跃的体标记,既附在动词或动词重叠式后面构成短时和尝试貌,又可用在完成体“动词+囇+VP”格式中表前一动作的结束,还可用于“V囇V囇”的重叠形式表示进行体,显示体标记的多义现象。第二,同一体标记在相同的语句中兼有两种体意义,例如“了”,在“天晴了”中,既表示完成体,又表示已然体,相当于普通话“了1+了2”;“囇”附在动词或动词重叠式后面既构成短时貌又表示尝试貌。第三,一些体标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去不说,如存在句往往省略持续体标记。
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古田方言体标记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其中,“去”、“囇”的意义已高度虚化,结构关系粘着,功能上的专用,语音的弱化,都显示它们是比较成熟的体标记;持续体标记“许”、起始体标记“□[i0]”、经历体标记“过”,将然体标记“卜”虽然其语音形式已呈现合音弱化或弱化,但其意义并未彻底虚化,粘着性也不强,它们正处于由实义动词走向体标记的发展阶段;“着”作为经历体标记,则正处于萌芽阶段。此外,各个体标记的虚化轨迹与其他方言体标记的虚化轨迹一致,体现了体标记语法化途径的共性。
注释:
[1][4][5][6] 秋谷裕幸、陈泽平:《闽东区古田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1-264,262,263,263页。
[2][7][8][9][10][11] 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1,188,189,189,190,181页。
[3] 李小凡:《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方言》1998年第3期,第198页。
[责任编辑:余言]
中图分类号:H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14)06-0082-07
作者简介:李滨,女,福建古田人,福建教育学院文科部副教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古田方言研究”(2009B120)
收稿日期:20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