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文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福建永安 366000)
水文化是关于水与人、水与社会关系的文化,是人类在从事水事活动过程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华水文化博大精深,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占据特殊地位,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不仅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还承载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1]。在水利院校,将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从广义上说,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会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因而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2]。从文化独特的“化人”功能来看,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有着密切联系,其二者都是指向人,丰富人的内心,打造人的思想。对于水文化来说,其“化人”就是以水文化来塑造人、熏陶人、培育人、武装人、引导人,使人按照“现代化、科学化和行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符合社会的文明标准和行业要求,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水利人。其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活动,是以培养人为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宗旨,侧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也是有目的、自觉地以特定的文化“化人”的过程。可见,水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其二者在目标指向上趋同,统一于培养人和塑造人。水文化是用进步、高雅、科学、健康的文化来影响人,对人进行熏陶、渗透、浸润,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用特定的文化熏陶和影响大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塑造人。因此,水利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可以用丰富的水文化资源,有意识地“化人”,实现“育人”的目标。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有必要进行教育和引导。在水利院校开展水文化教育,是将大学生群体作为重要的教育对象,是对党的水利事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必然要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专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们如何去观察、思考、实践、选择社会生活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见,在水利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二者具有相同的教育对象。
从内容上看,承载着“真、善、美”价值理念的水文化,其水哲学思想、水道德品质等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心理品质等内容存在着相融之处。
1.大禹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和内容。大禹治水成功的精神统称为大禹精神,它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
(1)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大禹面对“洪水横流,泛滥天下”的危难局面,勇敢地担起治水的重任。他“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将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治水事业,凸显其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也体现了他以民为本、为民造福的民本思想。
(2)革故鼎新,科学治水的精神。大禹善于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鲧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在尊重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基础上,采取因势利导、以疏导为主的科学治理洪水方法,最终取得伟大胜利。这凸显其勇于面对现实、尊重规律、脚踏实地、求实创新的精神。
(3)勤政为民,敢于胜利的精神。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辛的生活环境,大禹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抗争,采取了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方法,取得了胜利[3]。同时,他以高尚品格和聪明才智,“定九州”,“铸鼎刑”,开创了人类文明社会。这体现了大禹对集体、民族、国家的忠诚和热爱,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魂魄。
可以说,从大禹治水这种水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通过大禹具体而伟大的形象,成就了一种民族精神,造就了一种人格中的美德,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画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些“忧国忧民、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尊重规律、勇于创新”等中华民族精神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民族、国家的利益关系,培养他们对集体、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科学、求实意识,从而养成“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2.对水的感悟和启迪,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和内容。由于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很早就将它与人联系起来思考。在他们眼中,水既具有某种坚强的力量、坚韧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又具有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聪明才智;既是某种人生境界和哲理的象征,又是某种道德精神和人格品质的形象显现;既可以象喻情感的高雅纯洁性,又可以象喻情感的脆弱易变性。中华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上善若水”为主线,强调人们通过观水或悟水来参透宇宙人生之大道。这些宝贵思想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
(1)以水喻志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中华水文化里,水和“志向”联系得比较紧密。“水日夜奔流不息,诗人(往往)将自己对于时间、生命、青春、功业的无限遐想寓于水象中,赋予水以人情韵味”[4]。虽然不同的人对“志”各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期的“志”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面对汹涌澎湃、浩荡不息的水,人们常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水之气势宏大、雄伟壮观之美。这种激昂奋进的水文化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思想资源。
(2)以水喻情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水的柔和、灵动、波澜壮阔、虚幻变化,创造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精神愉悦。自古至今,许多才子佳人、文人雅士,以水为题、以水为景,吟诗作画、著书立说,赞美自然、抒发情怀、发表感慨。他们无论是放歌大浪滔天的黄河、长江,还是吟咏洞庭、西子湖水,都是对水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的向往。
水,悠远而绵长,与人的多愁善感不谋而合,自然成了表达感伤、离别等愁绪的最好载体。当伤感、愁苦袭上心头时,人们常常很自然地想到水,常以水喻愁、借水感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将忧愁与水完美结合,形象化了愁,视觉化了忧。水又是柔和的、清美的、悠长的,就有人“用悠长清美之水,寄天上人间之情”。将友情似如流水,深远长存;爱情如水,缥缈朦胧,浪漫美好。无论是友情、爱情、乡情还是豪情、愁情,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择水而居、临水而咏、踏水而歌,鲜活灵动,多姿多彩,绚丽迷人之水无不寄托了人们各种的情感,折射出人们多样的情怀与情谊[5]。
中华文化中的水是多样化的,就像人类的情感一样变化多端。人们因人生际遇不同而发出不同的人生感叹,可作丝竹弦音,或低吟浅唱,或豪放歌啸,似涓涓细流,又像汹汹波涛,人们赋予水不同的含义,使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水承载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情感,承载了中国的文化,形成水文化的独特魅力。用这些喻意来剖析人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类矛盾,科学协调各种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水之善德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水,孕育文明、浸润生命、滋养历史、点化自然,激发人的热情,催引人的哲思。人们喜欢从水的自然状态中提取善、柔弱与坚强、谦让与海涵的德行,并上升到道的高度[6],将水之德比君子之德。人们对水德的赞颂实际上是对人类道德、仁爱、理义、坚贞、明察、智慧、勇气、善化、度量、意志等美德的赞颂。《尸子·君治》中记载:“水有四德:沐浴群生,通流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知也”。水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健全大学生人格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鉴于水文化在水利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作为水利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水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与路径。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把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教师的水文化素养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文化素养,而且教师的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水文化的理解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水利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研究水文化,丰富自己的水文化底蕴,充分认识水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意识到加强水利大学生水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增强开展水文化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将水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水文化精髓融会贯通其中,用水之德、义、勇、道、法、正、善、志的品质,引导学生做人做事,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1.传承“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文化精髓。思政课教师要秉承“上善若水”的水文化精髓,像水滋养万物一样,以高尚的师德,率先垂范,为水电教育事业“献了青春,再献终生”;以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精神,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水之柔德,起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效果;以传承水文化之精髓为己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们“识水、乐水、爱水”,并像水一样造福万物,长期坚守岗位,以“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气概,去做人做事。
2.宣扬“大音稀声,大爱无痕”水之品质。水电行业是艰苦行业,既是与水打交道的行业,又是服务大众的行业,需要具备有水之德、义、勇、道、法、正、善、志等品质的人才,水利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水的优秀品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形式,将“润物无声”之德、“不逆成形”之义教育学生。以水之德、水之义,教育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水的“汹涌澎湃”之勇、“一往无前”之志,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以水的“洗濯必洁”之善,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以“奔流不息”之道、“至量必平”之法、“无私无畏”之正,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抛弃、不放弃,办事公道、乐于奉献。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影响、同化着校园人,特别是能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选择。水利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延伸教学空间,将水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演讲、歌唱、展览、讲座、水文化艺术节和水利科技节等形式开展水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能力,感受水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传承先进治水理念、节水意识和优秀水品质。如通过“优秀校友报告会”,让学生感悟奉献的光荣;通过“3.2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大型宣传活动,让学生践行水之品格等。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国情、体察民情,用所学知识观察和思考社会,实现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水利院校应通过建设水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水利单位,考察水利工程。通过参观水利工程、开展水利调查、节水调查、采访水利名人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今中国水问题、水利的现状及发展成就,感悟水利事业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增强献身水利事业的决心和勇气,思考治水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水文化的认识,使“兴水利、治水患”和“要水利于人,先要人利于水”的文化意识和人文情怀自觉转化为行动。这有利于大学生加深了解行业现状,提高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消除部分学生就业前的职业迷茫感,为大学生将来踏实地、顺利地投入水利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华水文化是中华儿女在从事水事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从古代开掘九川的大禹、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到近代水利报国的李仪祉,再到现代的抗洪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行业精神。在水利院校,将这些灿烂的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水文化资源培育、塑造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内涵,提升精神境界,能有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充分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力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水利院校是培养水利水电人才的重要基地,水利行业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院校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因而,要培养适应社会和水利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水利院校就要以水理论为基点,发扬水精神,研究水文化,开展水文化教育。将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水文化素养和品质,以及对水的审美情趣和治水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水利情怀和“献身、求实、负责”的现代水利精神,培养学生“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行业思想、“科教兴水”的行业职责,进一步增强对水利事业接班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养成“爱水、惜水”的情怀和“亲水、乐水”的情操,树立水利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于现代水利建设,推进“人水和谐”格局的实现。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升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作为化人之思想,益人之心灵的水文化,其价值指向是真、善、美,反映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取向和切合时代脉搏的新的价值内涵。将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之水喻人、喻性、喻德、喻道,宣扬“拯救黎民于水火”的为政之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之道,水流不息的敬业精神,水滴石穿的进取精神,水清如镜的廉洁精神,水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为人之道,不仅传承与发展了优秀水文化,还积极构建校园水文化价值体系,彰显了水利院校的水文化特色,营造了一种水文化育人氛围,有力地增添校园文化活力与特色。
[1]杨芳.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2):140-143.
[2]李春华.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38-144.
[3]李宗新.建设水文化弘扬水精神构建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J].水利发展研究,2008,(2):77-81.
[4]陈晶晶.毛泽东诗词水意象的英译[J].怀化学院学报,2009,(9):100-101.
[5]姜本红.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赏析[J].现代语文,2005,(5):33-34.
[6]李素平.先秦水文化蠡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3):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