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新疆班”在皖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分析
——以安徽省属援疆高校为例

2014-04-17 19:49:22唐建兵张雪霞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疆民族文化

唐建兵,张雪霞

(1.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河南科技学院 园林与园艺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内地高校“新疆班”在皖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分析
——以安徽省属援疆高校为例

唐建兵1,张雪霞2

(1.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河南科技学院 园林与园艺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与内地“新疆高中班”迥异的是,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数量相对偏少,但思想却异常活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疆俗楼兰文化”的浸润和牵引下,构建起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交际圈”,族群“自我辨识”意识凸显。如何才能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增强“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内地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是值得慎思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安徽高校“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从加强教学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内地高校;“新疆班”;文化适应

“民族班是国家实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公平‘补偿’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1]。在30余年民族班办学实践经验积淀的基础上,具有边疆民族特定称谓的“西藏班”、“新疆班”亦如雨后春笋般在高校勃兴。以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始端,内地高校“新疆班”推展至更为广阔的区域。安徽作为教育部指定为新疆跨越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省份,精心布置、积极落实着这项艰巨而光荣的战略任务。

一、安徽高校“新疆班”的基本情况概览

为了切实推进新疆地区的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疆域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政治发展的人才需求,2011年根据教育部、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口支援新疆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所驻皖部属高校和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6所省属本科院校被指定为全省对口支援新疆的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并适当地承接民族预科班学生,担负起为新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就安徽高校而言,除了本科院校举办“新疆班”开展得有声有色以外,高职高专院校也不甘落后,甚至有的高职院校(譬如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疆班”还具相当规模,这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事。

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2011年秋,安徽相关高校开始招收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及民族预科班学生。2011年省属院校计划招收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48名,即安徽工业大学17人、安徽医科大学5人、安徽师范大学6人、淮北师范大学5人、安徽财经大学7人、淮南师范学院8人;2012年招收76名,即安徽工业大学21人、安徽医科大学10人、安徽师范大学13人、淮北师范大学14人、安徽财经大学8人、淮南师范学院10人;2013年招收76名,即安徽工业大学21人、安徽师范大学13人、淮北师范大学14人、淮南师范学院10人、安徽医科大学10人、安徽财经大学8人,其中后面两所高校在招录时挂靠一本分数线。不仅如此,根据高等教育援疆的实际需要,相关高校还从民族预科班中招收了少量学生。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2011、2012两年共招收新疆生源地少数民族学生73名,其中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18人、民族预科班学生55人,组建成一个称谓较为特殊的组织实体——“新疆班”。

尚需论及的是,与高校其他学生相比,“新疆班”学生有着自己的民族个性及鲜明特点:其一,“新疆班”学生均是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从民族成分来看,维吾尔族是“新疆班”学生的主体,其他少数民族数量明显偏低;其二,“新疆班”学生普通话水平总体不高。“新疆高中班”学生中,虽然有部分学生在内地接受高中教育,教师也基本上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但由于新疆学生普通话基础普遍较差(注:除了“民考汉”外,“民考民”亦是内地中学招收新疆少数民族的方式之一),加之受高考指挥棒的潜在影响,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多数倾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提高相对迟缓;其三,对“新疆班”实行混合编班是高校组织教学的最主要方式。就内地高校而言,每年招收的“新疆班”学生多则近百人,少则三、五人,数量明显偏低,难以按学生的专业选择独立编班教学,只能依据专业方向将他们编入相应教学班当中,从而增添了“新疆班”教育教学的难度;其四,异域文化对“新疆班”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到内地求学之前,“新疆班”学生居于西北边塞,特定区域的民俗风情影响远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剧烈。他们在进入文化荟萃的高校以后,面临着“多元文化”争相竞放、异族文化互动碰撞的特殊环境,因而普遍存在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可以说,“新疆班”学生远离故地,他们能否很快适应异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安徽高校“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现状调查

文化适应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John Berry,Colleen Ward, Ype Poortinga,Floyd W. Rudmin等西方学者就此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1936年,美国学者RedField,RalfLinton和MelvilleHerskovites等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研究报告中指出:跨文化适应是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两种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发生的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过程中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2]。就其本质而言,是个体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在此论及的文化适应是指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从“疆俗楼兰文化”环境中转移到与原初文化迥异的文化环境以后,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发生变化的现象。为了切实了解安徽高校“新疆班”学生在皖的学习生活状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课题组采取走访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了以文化适应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及研究方法

基于问题的复杂性。问卷设计以“新疆班”一、二、三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经统筹策划以后,经过先期走访、预调查等程序,反复斟酌、多方论证,最后由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设计调研问卷,包括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和具体调研内容两个主要方面,其中调研具体内容涉及调研对象来皖求学前的生活学习情况、来皖初期的相关情况以及在皖的文化适应情况等三个方面。2013年6月初,课题组在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安徽省属6所援疆高等院校各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226份,包括无效问卷4份,有效率为97.8%。研究中,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SPSS15.0和AMOS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调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要想在一个特定时刻预测个体的情感世界,把握其心理体验,需要考虑文化传统、现实情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因此,就“新疆班”学生来在皖的文化适应问题,亦不能“就事而论”,而要需从多个视角切入。

1.“新疆班”学生到内地高校求学前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虽然说“新疆班”学生都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但他们所面临的人文环境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北疆地区民族杂居程度高、聚居程度低,且汉族在其间占有较大的比例,当地少数民族除了传承着本民族文化以外,不仅受到中原文化(主体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对汉族的民风民俗颇有了解;南疆地区却与此大相径庭,一方面民族杂居程度低、聚居程度高,另一方面地域相对封闭,人口流动缓慢,当地少数民族主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浸润,民风民情纯朴、浓厚,“异族”文化对其影响相当微弱。以喀什、和田为例,在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伊斯兰文化始终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文化,异域文化存之,也不过其间的点缀品。所以说,来自北疆、南疆的学生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基础不同,认同度亦有较大区别,尽管都进入内地中学接受中学教育,但对文化的适应情况是有明显差异的。

对于“新疆班”学生来内地中学求学,80%学生家长持理解和支持态度,但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尚未成年,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不希望孩子离开故乡到异地接受高中教育。选择到内地求学,基于:第一,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国家政策的使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异域交流日益频繁,不能适应主体文化终将成为时代的“弃儿”,到内地接受教育,既可享受到政府财政补贴,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知识面。第二,内地学校校舍等教育硬件、师资等教育软件远比新疆好得多,能够为孩子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第三,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民族预科班学生则是知识、能力等相对欠缺的“准大学生”。对他们而言,预科班的学习生活是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过程,是适应高校环境的前奏曲,是为迈入大学校门奠定基础的必经阶段。

2.“新疆班”学生来皖初期的相关情况

在回答“初到安徽,您认为现实中的安徽与您想象中的中东部地区存在多大差距?”时,有近90%的调查对象认为,安徽与自己想象中的中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毗邻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淮北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两所高校的“新疆班”学生,认为日常生活是最大的不方便,新疆的烤包子、烤羊肉串、馕饼等特色美食很难发现市场,要吃到此类美食,需要到徐州、合肥等周边稍微发达的城市。同时,他们也普遍认为,就人们的思想意识而言,又比想象中的开放、自由。

就“您认为,安徽与新疆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的回答,除了个别调查对象回答不甚了解或仅就自然地理状况回答以外,大部分调查对象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等多个视角切入,各抒己见。普遍认为,即便安徽不是想象中的经济发达地区,但工业文明程度、现代化发展程度等方面与新疆比起来,则要略胜一筹,突出地表现在人们的时间观念强、生活节奏快、工作效率高,等等方面。

就“安徽的气候环境,高校的饮食起居,您是否适应?”的回答,50%左右的学生认为,基本上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和饮食起居,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经较长时间,他们亦能适应,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适应高校生活,尚有较大的难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能较快适应的学生或是从内地“新疆高中班”招录的;适应环境较缓的学生大多数是民族预科班招录的学生。而从生源地来看,南疆学生适应能力远不如北疆学生。这表明,“新疆班”学生适应能力强弱与成长环境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3.“新疆班”学生在皖的文化适应情况

亦如唐朝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言“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远在古代,“不度玉门”者又何止春风呢?中原文化亦与此相似。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疆俗楼兰文化”的潜在影响力依然如固,受此文化浸染和熏陶的“新疆班”学生来到安徽等相对开放的“异质”文化区域,必然面临着心理调适和行为选择的挑战。

(1)心理过程的调适问题

当问及“新疆班”学生“对就读高校学习、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时,约86%的学生回答是“满意”的,其中回答“非常满意”的约占45%,仅有近2%的学生回答“非常不满意”。调查资料亦显示,“新疆班”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满意程度远高于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学习环境的满意度高达95%以上,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仅为60%左右。

为什么“新疆班”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高,深入分析获知:一是教学基础、教学条件较新疆相对优越;二是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既表现在对基础差的学生的关心与帮助,又表现“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中。但是,问及“对目前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时,满意度下降,不满意度明显上升。就其间的原因,普遍认为:饮食习惯与新疆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新疆饮食特色的食品种类较少;物价水平偏高,同类商品的价格要比新疆高出许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大难度,基于习俗信仰等差异,“异族”学生之间交往接触的机会较少,交流互动的频次也较低。

对“每次过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譬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时,您有怎样的心情?”,选择“想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很开心却有些惆怅”、“心情开朗、内心自豪”的比例分别约占54%、26%和15%,余之部分未能给予正面回答。当然,视调查对象的差异,结果也不太一样。譬如,大一新生“想家的感觉”相对强烈些,而大三“心情开朗、内心自豪”的比例则相对高些。其实,“新疆班”学生存在“特别想家”的感觉正是“异质”文化冲突的最突出表现,来到陌生的社会环境当中,使他们感受到了适应“异质”文化的强大压力。客观论之,在进入高校的初期,有困惑、孤独和无助的心理感受也是正常的。其实,远离家乡的学生均有此感觉,只不过持续时间、强烈程度不同罢了。

在回答“你偏爱于哪些歌曲和舞蹈”时,有近一半的“新疆班”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本民族特色的歌曲和舞蹈”,亦有一半左右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认为“本民族歌舞和大众歌舞都一样”。

(2)行为选择的适应性问题

作为高校学生,勤学习、谋进步乃是最主要的目的。就学习行为的选择,40%的学生认为有较大难度,仅有约30%的学生认为学习不如高中压力大,各课程学起来也容易多了。在回答“您认为难度最大的课程是什么?”时,理科班学生与文科班学生有显著差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课程理科生普遍认为较难,而文科学生选择英语的比例较高。

就“普通话的掌握程度”问题,“民考汉”学生听、说、读、写问题不大,基本上能掌握词义、把握句意,因而普通话水平较高,但是“民考民”的学生(主要是民族预科班学生转移过来的)则认为掌握程度不高,尚需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回答“课外与他人交流时,您选择哪种语言为主?”时,绝大多数学生回答“视交流对象而定,本民族成员则用本民族语言,异族成员则使用普通话”,仅有2位调查对象回答“用本民族语言与他人交流”,无法做到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是根本的制约因素;就“学习方式”的选择时,普遍认为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当适当地给予“新疆班”学生以辅导,以尽快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就“学习伙伴的选择”问题时,仅有23%的“新疆班”学生存在民族倾向性,而更多的愿意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就“交友的行为选择”问题时,普遍认为,本民族成员是自己择友考虑的最主要因素,但并不排除与“异族”成员的交往,甚至成为知己的朋友。调查中发现,除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外,堪称“异族”知己朋友也有三个、五个,而能称为朋友的泛论者更是比比皆是。而就“入高校后,朋友选择意愿”的考察,90%的调查对象有着积极的意愿,且愿意与本民族以外的成员交往并成为知己朋友。在此尚需提及的是,“新疆班”学生“异族”朋友的选择面较为狭窄,往往局限于自己所在的班级,而于班级之外的“异族”朋友,比例仅占2%左右。在回答“遇到困难的求助行为选择”时,选择“异族”朋友或老师帮助的比例偏低,选择自己想办法克服或请“本民族”朋友帮助者比例较高,但却希望其他朋友或老师给予支持,这或许多少反映了“新疆班”学生的矛盾心理。

(3)职业规划及人生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采取行动的动力,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调查对象在回答“自己的人生规划或职业理想”时,选择“回新疆就业或创业,为家乡争光添彩”的约占90%,而退一步论及“回乡有何职业规划”时,则有近半的学生回答“立足新疆、着眼实际”,这里指的实际是学生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和学习专业等多因素的综合体,有6%左右的学生选择留在相对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谋业发展。另外,也有约4%的学生选择“不清楚,走一步看一步”,反映出人生理想的模糊性,尚需老师、他人的正面引导。

(三)“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不适的主要表现及深层原因

与来自内地省(市)学生不同的是,“新疆班”学生无论生存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招录到安徽等内地高校,必然会表现出文化上的不适应。

1.“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不适的主要表现

(1)饮食环境的不适应

尽管相关高校为迎接“新疆班”学生的到来,在校舍、食堂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譬如淮北师范大学在饮食用餐方面,投资10万余元新建清真食堂,开辟专门就餐区域,为确保饭菜质量,食品原料也定点采购;在浴宿方面,投资5万元改造宿舍楼,为“新疆班”学生开辟专用洗澡间[4]。然而这仅能使就餐、洗浴等环境有所改观,饮食原料、菜肴风味远不如地道的家乡菜,学生在短时期内仍然难以适应。

(2)对学习氛围的不适应

新疆居于祖国西北,沃野千里、气候特殊,特定的环境养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首先,人们晚起迟归、行为懒散,习惯于慢节奏的生活,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主动性较低,集体观念不强;其次,“新疆班”学生是定向委培生,毕业后不是自主性择业,而是回到新疆就业,就业压力较小,学习动力不足;再次,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并非不受拘束、自由自在,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较大差距,使部分学生有一种被约束的感觉,逆反心理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3)对族群环境的不适应

相较于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内地“新疆班”学生是绝对的少数。在“族群意识”依然存在的社会里,由于族群身份意识作怪,在教学班中,零星的“新疆班”学生犹如落单的孤雁,独来独往;加之有的学生对“新疆班”学生的某些偏见,不愿与之接触,极大地伤害了“新疆班”学生的自尊,从而使彼此心理鸿沟愈拉愈大,距离感也变得愈发强烈。在这种状况下,使“新疆班”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主流文化的异己者,被排斥于大众文化之外。

2.“新疆班”学生文化不适的深层原因

“新疆班”学生在皖表现出的文化不适应,既与文化差异、价值冲突等客观因素有关,亦与心理意识、文化认同等主观因素相关。

(1)文化差异与价值冲突

“新疆班”学生并非第一次离开家乡求学,文化适应能力较中学阶段应当有明显提高。但高校是多元文化并存、多向价值同在的“次生型社会”,“新疆班”学生面临着文化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和选择的问题。譬如,对是否善恶的评价问题,高校更趋多元化,而非中学时期“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论。各民族文化究竟孰优孰劣?怀着深厚民族情感的“有色眼镜”去评价,价值冲突也就愈发强烈。

(2)心理意识与文化认同

由于长期受到“母体文化”(即民族文化)的浸润,每个民族成员对“母体文化”都有一种特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作为潜意识的存在,在“母体文化”面对“异族文化”的冲击时,潜意识就会转化为显性意识。基于对“母体文化”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认同,对其他文化的排斥感会更加强烈。

(3)族群认同与文化适应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民族集合体,各民族在演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承载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交往接触、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但对本民族文化亦是情有独钟的。世居于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习俗信仰,而且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来到相对陌生的环境以后,对“异族”文化的不适应,由此而造成的孤独、寂寞感使拥有共同文化认同的个体聚合成为族群特征鲜明的集合体,族群认同感反而愈加强化了。

三、“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的对策建议

对援疆高校而言,培养“新疆班”学生不仅仅为新疆大发展、大繁荣输送高层次人才,就其本身亦是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的一次有益尝试。用发展的眼光看,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跨洲际、跨族际交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教育部指定部分内地高校举办“新疆班”教育,为高校民族教育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安徽相关高校借助于此,就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可以而且也应当有所作为。

(一)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内地高校面对“新疆班”学生这类特殊的教育群体,一方面主动向民族类高等院校及举办民族班经验丰富的高等院校“取经”,以便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院、校两级需要加强沟通、密切交流,根据“新疆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探寻操作性强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子。在管理规章的制定、实施上,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新疆班”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譬如“新疆班”学生在穿衣打扮时允许体现民族特色但却不能有失大学生的仪表仪态,又需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譬如就不具民族个性特征的时间观念、集体观念和文明规范等问题,其他学生能够做到的,“新疆班”学生亦无例外,以促使“新疆班”学生尽快转变观念,逐渐弱化“管理教育特殊化”的意识,积极主动地融入班级教学组织体这个大家庭当中,更好地适应在皖的学习和生活。

(二)增加情感投注,主动关心学生

1.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多层面引导学生

“新疆班”学生来内地高校求学,遭遇的困难和艰辛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具备耐心、积极应对的心理准备,以便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入学教育是“新疆班”学生能否较快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因此,“新疆班”学生到校稍适调整以后,由学校牵头,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后勤集团及学院系部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开展入学教育、大学生活教育等,让“新疆班”学生体认大学生活,感受学习氛围,熟知学校的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生态气候、民风民俗等。另一方面,还应该成立多民族成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小组,实施“多助一”工程,帮助“新疆班”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排解他们的心理疑虑。譬如“新疆班”学生普通话的提高性学习,离不开其他学生的引导;日常用品的购置,需要熟悉当地环境的学生无私帮助。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新疆班”学生的孤独感,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制定科学方案,实施育人工程

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及民族预科班学生是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的最主要来源,但两者的知识基础却有较大差别,“新疆高中班”学生普通话水平相对较高,阅读短文、理解句意基本上无障碍,而民族预科班学生则与此不同,他们多数是以“民考民”方式进入预科班,普通话水平相对较低,阅读短文、理解句意有一定困难。面临这种情况,高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必须坚持手段多样化原则,在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一方面增设一些民族团结、民族政策类课程,提高他们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对国家的民族政策正确理解;另一方面为普通话水平不高的“新疆班”学生“开小灶”,提高理解能力,逐步缩小差距,以使他们迎头赶上。另外,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诸多活动环节,要求教师以无形的方式将国家主流文化、当地特色文化和学校规章制度渗入其中,使其对“新疆班”学生的思想教化、行为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感受皖风徽韵文化,体验改革创新精神

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最有效的方式即是积极吸纳主流文化、亲近地域文化。就此,一方面,应通过教育灌输,将主流文化、地域文化传授给“新疆班”学生;另一方面亦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新疆班”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感受、体验。担任“新疆班”学生教育任务的高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譬如组织他们参观高新科技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城市建筑群,让他们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游览西递宏村、观赏节日夜景等,让他们感觉徽州文化、皖江民俗;组织马(马鞍山)芜(芜湖)铜(铜陵)间歇游,让他们体验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将封闭式的教育模式转化为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逐渐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的无缝对接,让“新疆班”学生真切感受徽州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从而提高他们融入当地环境、高校生活的主动性。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排除地域文化影响因素,“新疆班”学生与高校其他学生别无二致,同样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好奇心较强、求知欲强烈等共同心理特征。但幼时受到“疆俗楼兰文化”的熏陶,“新疆班”学生又具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个性心理特征,譬如懒散、任性、自傲等。为了完善“新疆班”学生个性心理,学校可以抽调懂教育学、心理学或跨学科的专业人才组建心理健康咨询小组,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以适当引导等多种方式,提高“新疆班”学生在皖的文化适应能力。

(四)尊重文化差异,做好跨文化引导

无容置疑,学校广大师生是促进“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的重要力量,是能对他们产生直接影响力的社会群体。“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说到底是一个跨文化适应的问题,这绝非仅有他们才面临此类问题,而是“异域”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况且,反过来说,学校师生也存在一个对“疆俗楼兰文化”适应的问题。文化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尊崇、敬仰是无可非议的。对于“新疆班”学生而言,尊重他们,就要尊重他们的文化。站在这个角度上说,相关高校举办民风民俗的论坛、民族政策讲座,开展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助于增进此族学生对彼族学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习俗禁忌等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了解和把握异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趋向,才能在交流互动的实践中因人而异、因俗而异,最大限度地减少民族摩擦,增进民族团结。

概而论之,对于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而言,跨文化适应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心理调适过程。除了要面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外,还要面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但只要科学引导,社会、学校及师生等各方面力量携手互助、形成合力,便能够尽快地让“新疆班”学生融入当地生活,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的新环境。

[1] 赵德忠.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7-10.

[2] Redfield R,Linton R,Herskovits,et al.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149-152.

[3] Diener E,Fujita F.Resources,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5):926-935.

[4] 张辉.淮北师范大学多措施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EB/OL].(2013-03-23).http://www.ahedu.gov.cn/newscentre/search_show.jsp?id=MzA3NTE0.

[责任编辑:王乐]

2013-12-12

淮北师范大学2013年教研项目:内地高校“新疆班”混合编班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jy13205)

唐建兵(1975-),男,安徽怀远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 张雪霞(1979-),女,河南商水人,河南科技学院园林与园艺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G640;G75

A

1008-4657(2014)01-0063-07

猜你喜欢
新疆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