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载体创新

2014-04-17 19:43:04陈来仪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载体素质教育素质

陈来仪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浙江杭州 310015)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载体创新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技能型的定位已经让高职院校已经朝着教学做一体、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方向去了,但是在素质教育方面却做得比较含糊,不见其效。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素质教育一开始就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学生的考试能力如何并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性的培养,既不能一味追求专业能力培养,也不是纯人文性的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推向一种针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面向社会,面向自我,在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人格品德、社会交往、自我发展以及健康素质上都有所发展而实施的教育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主要在于依托的载体是否契合其素质教育基本需要。素质教育从1980年代初开始提出,基本依托第一课堂教育作为其基本载体,在课堂教育的架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功夫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智力与非智力方面都有所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对素质教育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素质教育的载体不得不进一步拓宽加深。2002年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这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有了新的发展[1],此计划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了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开拓,通过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些第二课堂建设的核心力量主要是高校团组织。高职院校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出到现在十年的时间里,与其他高校一样也在努力摸索如何借用载体有效确立素质教育,但是现实的状况是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载体创新应把握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国家层面提出对素质教育的战略发展要求,并给“素质”增加了一个新的内涵要求,那就是素质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或是创新素质。创新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社会发展和产业革命都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应该要审视内在结构和培养载体,尤其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载体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突破创新,既能扩大培养目标的内涵,又可承载素质教育的精髓要义。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更好地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就高职院校来说,载体创新应该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非正式评价要多于正式评价。一般来说,正式评价都是基于严格的程序、测试以及量化指标的检验等方法来明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非正式评价则是开放式的,目的性并不是很明确的,是互动交流反馈式的,是一种灵活且个性化的评价。通过升学考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事实已证明,他们在面对正式评价的过程中其应对能力并不具有多少优势,但是他们的自我提升愿望和意识是普遍存在的,非正式评价既能提升高职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的兴趣和自信,也能发现他们的长处,挖掘他们的潜能。

2.隐性教育要多于显性教育。一个人的素质包含众多内涵,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显性教育,只能确立其一部分的内容,更多的时候,个体的素质是在无意识的发展、经历、融合、接纳以及改变中获得提升和丰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至关重要。“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种隐性教育的发生与他的某些心理需要直接相关。主要表现为好奇、兴趣需要,安全、归属、从众需要,尊重、认可、成就需要等。在这些需要的驱使下,人会寻找各种有利于满足他这些需要的途径,当然会促使他去接受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信息。虽然某些信息在显性教育中是没有的、不被重视的或是不被认可的,但出于这些需要,人会主动地注意、关心某些事物,以便从中获取信息”[2]。

3.保证规范,鼓励创新。高职学生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而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3],因此在选择素质教育载体时,必须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从流程到结果,从教育、管理到集体生活,都需要强化主体行为活动的规范性,以弥补其普遍不足,并为发展其他素养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强调行为规范性,并不是约束创新。相反,从思想上,要鼓励学生突破自我,突破环境,突破基础,打破常规教条思维,重新定位自我并实现全面发展。

4.精简形式,丰富内涵。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尽管是关于形式选择的一种探讨,但是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为了突出主体性,必须做到精简形式,扩充和丰富内涵。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载体创新要避免两个误区

1.过于强调适应社会。高职院校要避免单调的适应,应该要追求对现实感的超越。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上往往强调对岗位的适应,但是这种思维并不适用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对于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而是要培养高于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的功能才算发挥出来。因此,素质教育不可强调单调的适应,而应该追求对现实感的超越,无论是道德品格、文化素养,还是人文精神都要尽可能地优于社会现状,才能净化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2.整体目标主导一切。高职院校要注意把整体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正如教育学家加塞特在《大学的任务》里所分析的那样,素质教育不能一味追求“应该教什么”,而是要挖掘“能够被学生学习的东西”[4]有哪些,要适当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有限的,当学习压力过大的时候,就说明教育已明显超出应有的限度。这一点是高职学校时刻要注意并加以避免的。素质教育载体创新,要切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成效,切实做到贴近性、亲和性以及发展性。

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载体创新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短、频、快”的特点

1.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高职或大专的学制是三年,一般在校学习两年,进入社会实践实习一年,因此,这个阶段创造的素质教育经历只能是短期的,融入三年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经历,而非另起炉灶的加班加码的安排。

2.专业安排实习、实践的频率高。考虑到专业培养的一些特殊需要,院校或系部往往更侧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尽可能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相应岗位观察、实践与锻炼。当教育的目的过于专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时,素质教育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教育的过程,要把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两方面结合,注意方法的创新,并做到及时给予学生有关素质发展的剖析与反馈,才能提高培养质量。

3.专业知识被社会淘汰得快。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在高职培养层次出现,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当他们进入社会遭遇此种情况后,容易产生茫然感,不知所措,因此更需要重视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开发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创新学习的意识。

五、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载体创新的基本思路

1.以自主经营生活为载体: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化的交往为基础,尝试打破常规的行政分班,以真实项目、学生兴趣、管理任务或学习目标为主导来组建团队(即划分班集体),让学生自主体验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不同交往,为参与团体(团队)合作和互动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初级群体一词,“用来指称群体间相互依存、亲密与共的小型团体”[5],次级群体是指“那些正式、事务性的团体,其成员较少私下往来,彼此之间没有太多了解”[6]。内群体则指“使人们有归属感的团体或类型”[7],“外群体就是无法令人产生归属感的团体或类别”[8]。这四种类型的群体有交叉性,但区分也很明显。学生通过自己组织、外部影响以及大学需要来获得一些团体生活,是能够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认识,以及尽可能更深入地学习团体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意识的。

2.以组织管理模式为载体:以独立性为目标,以真实性为基础,扩大学生自主管理权限,实现更全方位的除教学科研以外的自主生活管理模式,集经营性、公益性与一体,走向社会化、组织化。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自主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存在,但是大部分的校园活动与社会实际相脱离,更多的是内循环、模拟式、游戏化、表演性的,预先社会化并不完全和彻底。教育学家克伯屈提出:“教学方法就是社会生活本身,学生必须参与生活,使学习成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参与生活既与教育相伴相随,又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学生只有亲自参与生活,亲自参加活动,才能真正学到与那一活动和生活相关的知识技能。”[9]高职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但是这些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最终并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寝室管理,到食堂、超市、商铺以及各种生活服务机构的管理与经营,可以大胆启用有兴趣、有想法、有思路并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来主导管理。学生的自组织,如学生会、团总支、社团组织等要有严密的架构和良好的运营机制,并且不仅是对学校开放,在与社会交往上也是相对开放式的,教师可适当参与,给予指导,但是绝大部分的任务和事务都应交由学生处理,有内部运营机制,自负盈亏。同时,设立外部的监督机制,只有学生在独立性获得尊重时,才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战演练中,其综合素养才有全面提升的可能。

3.以课程教育和评价体系为载体:以培养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行课程结构和课程教育方式改革为手段,拓宽基础知识学习的宽厚度,精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职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的薄弱和过于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往往导向一种功利主义教学风气的兴盛,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偏于浮躁和粗浅,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文化素养都会因此而出现各种问题。课程结构的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思路与经验,比如近年来,国外有学者提出:“在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中,为了解决传统高职教育职业针对面狭窄和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要拓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劳动力的流动性,使学生不仅具有职业的入口水平,而且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继续发展的能力。”[10]除了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设计得尽可能多元化。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把评价的工具和程序、评价的过程都做出合理的规定。传统的封闭式课堂和单向度的教学方式以及以试卷考试作为成绩的核定标准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基于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能实现良好的互动循环,教师和评定小组(可让学生参与)共同评定学习效果。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特点,可以做出相关的设计与改革,惟其如此,才能打破培养方式脱离或总是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的僵局。

4.以社会活动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实行社会活动项目申请制和竞选制,深化社会互动与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社会效益和社会评价来考核大学生的能力与发展水平。由于当前专业知识的输出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的学习有很大局限性,这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决定高职学校必须让学生随时建立与社会的对接,尽快投入社会互动和社会化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主体内部的东西”[11]。高职院校可以部分借鉴科研项目申请制的特点,实行社会活动项目申请制和竞选制,由学生申报或竞选申报来完成。社会活动项目申请制以建立一些活动基金为前提,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项目,具有清晰的思路,有合理的团队结构,有实际操作性和社会价值,基金可提供支持与援助,项目完成给予考核与评价。社会活动项目竞选制则是学校联谊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各个团体等,发现社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或缓解问题压力等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由学生团队参与竞选申报,选拔有实际社会活动能力的团队来实施一些可行性的方案,以较长一段时间投入为前提,方案实施过程及完成后都要跟踪指导与评价,最终考核学生的成绩。社会活动项目的参与以及评价应列入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评价指标体系之内,从而提高学生的重视度与参与度。

[1]张旭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2004(9):134.

[2]沈嘉祺 .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5.

[3]李 丽.对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再认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9):12.

[4][9]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433,400.

[5][6][7][8][美]理查德·谢弗 . 社会学与生活[M].刘鹤群,房智慧,译.赵旭东,译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21-122.

[10]陈小波,等.国外高职教学改革对我国高职二年制教学设计的启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60.

[11]张 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08.

猜你喜欢
载体素质教育素质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