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锋、实验文学中的意识流手法*

2014-04-17 06:04斌,王
关键词:意识流堂弟余华

陈 斌,王 琴

(安徽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它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内容上力图挖掘人物的“前意识”、“潜意识”,在形式上力求真实地再现意识流动的随意性和跳跃性,扩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法。

中国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接受主要停留在理论和作品的译介层面。意识流小说在中国接受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新感觉派对意识流小说的一次集体尝试。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具有先锋性质的艺术实验,它形成了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第一次高潮,推动了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发展。意识流小说在中国接受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对意识流小说进行积极实践的代表人物是王蒙,他的创作重新开启并加速了已中断多年的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商品规律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杠杆。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也使原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学观念反省、调整的步伐也同时加速,作家、读者对文学成为政治意图和观念载体的方式不再持普遍赞赏的态度。“回到文学本身”的口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来。一批思想敏锐的作家急于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争取文学自身的自由,他们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突破传统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的约束,采用能符合现代读者个性品质和心理需求并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全新理念来创作小说。这些作家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先锋、实验小说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如未来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的艺术观念和手法,在艺术表现上,将象征、隐喻、反讽、魔幻、荒诞、变形等艺术手法进行综合运用。意识流手法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加娴熟的运用。

先锋、实验小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残雪、徐星、刘索拉、莫言等人为代表,他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特质,避开时代政治主题,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展示人的精神危机所带来的意识流程。以残雪为例,残雪多以梦幻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角来写小说,在她的小说中,常以支离破碎的语言、离奇的意象对人物心理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小说中的事件已经完全不同于客观生活中的事件,而是由叙述者独特的臆想和变态心理所形成的“心灵事件”。如在其代表作《山上的小屋》中,残雪从一个精神变异者的眼光和感觉出发,将现实和梦幻加以混淆,营造出一个精神怪异的世界,比如“(妈妈)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我看见她(妈妈)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地惊跳”、“小妹告诉我,目光直勾勾的,左边的那只眼变成了绿色”、“他们全都埋着头稀哩呼噜地喝汤,大概谁也没听到我话”、“父亲用一只眼迅速地盯了我一下,我感觉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但是灯泡忽然坏了,母亲在隔壁房里冷笑”,这些都是对小说主人公变态心理的活灵活现的展示。又如在《黄泥街》中,主人公“我”逢人就诉说家中无处不在的恐惧:婆婆写条子警告“我”时刻注意密探;父亲的眼光像饿狼一样,每到夜里就变成一只狼眼一只人眼地加入门外的狼群围住屋子彻夜嗥叫;“我”在行将倒塌的房子里缩成一团躲在被子一角,上面加盖上一个箱子,这时丈夫的声音却从自己的膝盖里冒了出来;空气里充满“咝咝”的锐利叫声,阴沟里永远浮着死猫死老鼠,臭气熏天。这种惊恐和不断地自我折磨及互相折磨的内心紧张,正是遭受“文革”伤害过的心灵对那段历史的恐怖的回忆。

再以同时期的莫言为例,他的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感官印象描写,这是其运用意识流笔法进行创作的重要特征。莫言曾多次提及感官印象描写的重要性:“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听觉、你的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觉。这样,你的小说也许就会具有生命的气息。”[1]4“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所调动的不仅仅是对于气味的回忆和想象,而且还应该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全部的感受以及与此相关的全部想象力。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色彩和画面、声音与旋律、苦辣与酸甜、软硬与凉热等等丰富的可感受的描写。”[1]109他在评价自己时说:“作家应该扬长避短。我的长处就是对大自然和动植物的敏感,对生命的丰富的感受。比如我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发现比别人更加丰富的色彩……”[2]诚如莫言所言,对感官印象的关注成为莫言在作品中透视灵魂、感悟生命、发掘潜意识的重要手段。

洁白丰满的渔女或是村姑,一丝不挂的渔女或是村姑,走到了他的面前。他的心怦怦猛跳两下,便再也不跳了。他听到血液在体内发疯般地循环着,遍体肌肤像被无数根通电的银针刺激着。……他听到了她的呼吸,嗅到了她的青春气息,看到了血液在她洁白如雪的肌肤内流动着,看到了热情和欲念在她年轻的躯体内骚动着……[3]257-258

这是《金发婴儿》中紫荆的丈夫——某连队指导员孙天球在用望远镜窥视湖边女塑像时的感官印象描写。这段描写揭示了孙天球潜意识深层由塑像触发起的对性的渴望以及对妻子的想念。

奶奶躺着,沐浴着高粱地里清丽的温暖,她感到自己轻捷如燕,贴着高粱穗子潇洒地滑行。……奶奶正向上飞奔,她看到了从天国射下来的一束五彩的强光,她听到了来自天国的,用唢呐、大喇叭、小喇叭合奏出的庄严的音乐。……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注视着红高粱,在她朦胧的眼睛里,高粱们奇谲瑰丽,奇形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4]150-151

这是《红高粱》中奶奶临终前的意识流动,它从各种感官传达着奶奶对生的热爱和渴望。

先锋、实验小说后期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孙甘露、北村和吕新等人。他们将现代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使意识流融入到很多现代和后现代技巧之中,成为中国作家挖掘人物内心奥秘的常用手法。马原小说中的意识流特征体现在马原对小说叙述方式的实验,他的小说特点在于局部很讲逻辑性,但总体上却很凌乱,时间上也不连贯,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偶尔逻辑局部逻辑大势不逻辑”。其实,马原的叙事结构是以意识流的结构将统一的事件撕碎后进行拼贴,给读者造成“陌生化”的印象,故事的讲述不是遵照由起因到结局的次序,而是按照叙述者意识流动的回忆与体验的顺序来结构文本。《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包括三个主体故事和穿插其中的若干个小故事:一是陆高、姚亮探险的故事,包括观看天葬和寻找野人两次探险,其中穿插央金的故事;二是穷布猎熊的故事,其中穿插老作家与神秘“羊头”的故事;三是顿珠、顿月、尼姆的故事,其中穿插顿珠神奇失踪成为说唱艺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故事发生的时间错乱无序、相互纠缠,各个故事本身也是断裂的,大都以没有结果而告结束。

与马原同时期的作家余华,以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阴暗。在《现实一种》中,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亲人间骨肉相残的血腥场面。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循环残杀的故事。哥哥山岗一家三口与弟弟山峰一家三口与老母亲住在一起,过着简单平淡的生活。一天,当兄弟两人和他们的妻子都出门上班之后,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将摇篮中的堂弟抱出门外,摔在了水泥地上。失去了儿子的母亲逼着丈夫山峰杀死了皮皮,而同样失去了儿子的山岗又设计杀了自己的弟弟,最后,山冈被自己的弟媳设计从刑场送上了手术台,她要让医生去“瓜分”这个杀死自己丈夫的凶手。我们来看一段孩子的“性本恶”的描写:

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朝堂弟惊喜地看了一会,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一个耳光。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亲。挨了一记耳光后堂弟突然窒息了起来,嘴巴无声地张了好一会,接着一种像是暴风将玻璃窗打开似的声音冲击而出。这声音嘹亮悦耳,使孩子异常激动。然而不久之后这哭声便跌落下去,因此他又给了他一个耳光。堂弟为了自卫而乱抓的手在他手背上留下了两道血痕,他一点也没觉察。他只是感到这一次耳光下去那哭声并没窒息,不过是响亮一点的继续,远没有刚才那么动人。所以他使足劲又打去一个,可是情况依然如此,那哭声无非是拖得长一点而已。于是他就放弃了这种办法,他伸手去卡堂弟的喉管,堂弟的双手便在他手背上乱抓起来。当他松开时,那如愿以偿的哭声又响了起来。他就这样不断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后来当他再松开手时,堂弟已经没有那种充满激情的哭声了,只不过是张着嘴一颤一颤地吐气,于是他开始感到索然无味,便走开了。[5]166-167

余华的小说把笔力集中于人的存在状态,企图构建一个暴力、血腥和死亡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封闭的小说世界,并以发掘“人性恶”为己任,专注于揭示人的兽性,向读者直接展示人的生存中最丑陋、最残酷、最肮脏的内心和精神。

先锋、实验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上都表现出很强的迷恋和推崇,但由于其对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很难满足读者观照生活、观照自身的审美要求,从而在中国丧失了普遍的读者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所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在先锋、实验文学阶段,意识流技巧融入到很多现代和后现代技法之中,为中国当代作家所借鉴和运用。意识流已然成为中国作家挖掘人物内心奥秘的常用手法,且由于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和作家文化素质的制约而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征。

参考文献:

[1] 莫言.小说的气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2] 莫言.文学应该给人光明[N].南方周末,2002-02-28(7).

[3] 莫言.金发婴儿[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4] 莫言.红高粱[M]//雷达.近30年中国中篇小说精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5] 余华.余华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意识流堂弟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一颗假糖的温暖
方言趣事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小小机灵鬼
我的聋哑堂弟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