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在该教处——《石灰吟》听后记

2014-04-17 16:20:40刘吉才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者石灰诗句

●刘吉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在课堂上究竟该教哪些内容呢?近日,笔者在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听了太仓教师发展中心薛丽芬老师执教的《石灰吟》一课。 薛老师文本解读深刻,整个过程设计精巧。 尤其是薛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预设学习内容,努力做到教在该教处,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在预习困惑处

教在该教处,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者要“吃透两头”,充分把握学情,确定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困惑需要解决。只有做到对这些问题了然于心,上起课来才能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薛老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简短的师生谈话,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了学习的起点,然后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师:今天这节课薛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齐读课题《石灰吟》)。 这首诗意思明白吗?

生:明白。

师:要不要教啊?

生:不要。

师: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生:石灰怎么来的,我想知道。

师:这个问题你不知道,其他同学知不知道?

(大部分学生摇头。 )

师:这个问题许多同学不知道,不知道的倒要教一教。 (课件播放石灰开凿的过程。 )

作为赛课,课前与学生接触不多,对学情不够了解,这对参赛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确定学习的起点? 薛老师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这首诗意思明白吗? ”实际上是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探探学生学习的底子。在交流的过程中,薛老师从学生不知道的内容入手,很自然地转入对诗歌的学习。“不知道的倒要教一教。 ”这是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作为学习的内容,想学生之所想,抓住了学习的关键,真正做到教在该教处。

细细想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表面上看,都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情为皈依,贴近儿童进行语文学习。 实际上,不少课堂还是披着“学生中心”的外衣,行着“教师中心”的实际。尤其是在确定语文学习的起点时, 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中心化”。用教者的童年来想象现在学生的童年,用成人的眼光去设想学生的生活,实质上仍然是以教定学。一些教师出于教学的方便,往往一心想着“我要教什么”和“我要怎么教”,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和“学生最好怎么学”,从而导致教学的核心价值被异化,学习生态被破坏。 可以这么说,找不准语文学习的起点,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无言的痛。

二、教在内容提升处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见到教者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究其原因,教者讲的许多内容,学生已经学会了,教者还在重复、强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耗低效”现象。 语文教学如何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紧扣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度、必要的提升,避免原地打转、繁琐分析。薛老师在帮助学生了解石灰开凿的过程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提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做到教在内容提升处。

师:刚才我们把诗读成一句话,现在要把它读成一个字,你读出哪一个字?

生:清白。

师:一个字就见水平。 清白之间摇摆,说选择的理由。

生:如果读出一个字就是清字。

师:把诗读薄了是一种水平,把诗读厚了更是一种水平。 (出示于谦介绍)这是什么清?

生:廉洁之清。

师:(出示于谦办事不徇私情的故事。)这又是什么清?

生:凛然正气之清。

师:(于谦含冤入狱临刑前的片断。 )这又是什么清?

生1:不畏生死之清。

生2:顽强不屈之清。

生3:浩然正气之清。

师:同学们,一个清字我们读出了廉洁之气、凛然正气、浩然正气。 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把浩然正气留心间。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薛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出了明确答案: 教在内容提升处。 在教学过程中,薛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薄、读厚,在薄厚之间在诗中走了两个来回。为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薛老师用“这是什么清? ”这一主问题,在回顾作者生平、不徇私情的故事、临刑前的片断中,不断走进诗歌,走进作者,把对诗歌的理解、对作者的认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学生从诗歌中读出了作者的廉洁之清、凛然正气之清、不畏生死之清、顽强不屈之清、浩然正气之清,读出了自己眼中的那个于谦,这正是教在内容提升处的必然结果。薛老师教在内容提升处的理念,让我们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解读,用儿童的眼光重新审视,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升点,教在内容提升处。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走出繁琐分析的老路,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也才能品味到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

三、教在拓展延伸处

我们知道,学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与课文相关的情况了解不多,诸如背景资料、作者生平趣事、对课文的评价等,而这些对加深理解课文往往有很大帮助。因此,抓住对理解文本有用的内容进行适度拓展, 能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薛老师在课上引导学生发现诗句的趣味揣摩写法,就是教在拓展延伸处。

师:这首古诗还有一份趣味呢!你发现第三句哪一个字特别有趣味?

生:“不”字。

师:能写成“粉骨碎身算什么”吗?

生:不能。 “不”字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师: 一二句一个意思, 三四句一个意思。 一个“不”字,转出了一个趣味。你还发现哪些诗句藏着这样的趣味?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看来,转出趣味来的诗句还真不少呢!

我们知道,新课标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打破学科本位,实现多学科间的综合,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此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拓展延伸训练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许多语文教学公开课上,拓展延伸环节是作为创造性、发散性的亮点来呈现的。 如何选择拓展延伸点呢? 薛老师用“你发现第三句哪一个字特别有趣味?”启发学生揣摩写法,去发现第三句“转”的写法,并由此帮助学生积累“藏着这样的趣味”的诗句。这样的拓展延伸,立足语文,品味语言,揣摩写法,没有花里胡哨的声光电,没有热闹的探究活动,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悟、积累。薛老师教在拓展延伸处给我们很深的启发。 我们在进行拓展延伸时要注意把握拓展延伸的“度”。 一是延伸的深度。我们知道,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因此,要重在培养学生兴趣,锻炼能力,尤其要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不要一味地钻牛角尖,搞艰深晦涩。 二是延伸的广度。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所以在进行拓展延伸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紧扣课文作适当延伸。在设计题目时,只能略高于学生的知识面,不能漫无边际,远离文本内容。 既要考虑到题目的开放性,又要注意切口要小。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在预习困惑处、内容提升处、拓展延伸处,就一定能提高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属于学生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教者石灰诗句
暮春壁秀映石灰
宝藏(2022年11期)2022-03-07 08:57:48
六一来了
不同有效成分的石灰消毒防病效果的比较试验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2:59:54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高浓度高气压在烧结用石灰气力输送中的应用
现代冶金(2016年6期)2016-02-28 20:53:12
石灰: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在公司的应用
人间(2015年11期)2016-01-09 13:12:58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戏剧之家(2015年13期)2015-08-07 00:36:50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