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机制研究

2014-04-17 16:10:33徐黎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双师素质双师素质

徐黎明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技术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只有构建有效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向科学化和常态化,才能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职教理论”与“专业理论”双理论培养机制

(一)高职教师要强化对职业教育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必须加强教师对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学校可统一征订职业教育类的优秀期刊,给每位教师发放一些职业教育类的书籍;可通过学校的信息化平台专辟职业教育理论专栏,定期添加有关职业教育政策、方针和职教理念的文章,供教师浏览学习;可通过教学论坛、讲座等形式邀请职教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职教理念的引领;可制定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制度,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促使每个人都能随时学习到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丰富职业教育理念。

(二)高职教师要构建动态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必须随时适应职业工作的不断变化,及时吸纳本专业及职业领域中出现的最新知识。学校要制定培养在职硕(博)士研究生的相关规定,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通过半脱产或全脱产的方式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行业任职资格考试,将专业理论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相关高校去学习深造,或作为访问工程师到研究院所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制定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选送教师参加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师资培训,进行继续教育;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聘请大学教授、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做讲座,邀请兄弟院校“双师素质”的名师进行交流和指导;可鼓励和推荐教师加入相关专业和行业协会,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年会,更新和充实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教学实践”与“职业实践”双实践培养机制

职业学校是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系统。因此,高职教育不仅承担着学历教育的任务,而且承担着职业培训的任务,要充分体现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整合。

(一)通过教学实践,培养教师驾驭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学校可通过教研论文评比、教学观摩、示范课教师经验交流会、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等形式,引导教师思索“如何教”的问题,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策略;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五课”(上课、听课、备课、说课、评课)教研和“两课”(示范课、研究课)评比为形式,培养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通过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有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可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教师对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的制定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能力;可以组织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网站评比等形式,培养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可组织教师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参与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建设,通过实训任务的设计和实训场景的布置,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将典型、关键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及其流程作为教学的重点,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教学行动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职业实践,培养教师驾驭有关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

学校可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由已获取相关证书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发放高温补贴费;可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家或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学习,并要求参加完培训的教师,将培训习得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分享和传授给相应专业的教师,缩减培训费用,起到辐射作用;可通过校办设计院、咨询公司、工程管理公司,让教师参与项目,并将实际工作任务带入课堂进行项目化教学,从而让职业过程融入教学过程;可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典型设备布置情况、操作顺序及操作规程,了解社会、用人部门对本专业、工种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掌握最新的实践技能。

三、“自主发展”与“团队协作”双形式培养机制

践行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发教师内在的潜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关键,同时,“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也离不开教师团体的力量。

(一)学校要制定各种政策机制,激励教师的自我培养意识

学校可要求各个教师制定个人成长五年规划书,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优秀的“双师素质”发展,帮助教师准确定位成长目标,科学建构成长条件,提供适合个体专长的、独立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遇,把教师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可建立自我培训机制,通过自学自培,借助书本和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平时能寻求有特长、有成就的同行、名师、企业工程人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的帮助,通过教学论坛、网络平台和问题讨论会等形式促进自身的个体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积极参与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和实习、实训的教学工作等。

(二)学校可发挥名师引领、教学团队的作用

工作任务的不可分是知识急剧密集化的副产品,需要一个具有“团队导向”的教师群体来完成,通过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学团队的领衔人和中青年团队成员的结合,并吸纳企业人员,内部可进行互帮互学活动,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深化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实现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名师出高徒,一个名师可以凝聚、带动一个“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可通过三创导师、青蓝工程、省市各级名师评选等形式在学校范围内遴选出一批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或科研方面业绩显著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内培”与“外引”双方式培养机制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内部培养和校外引进的方式进行,根据专业特点和师资特点,充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一)学校内部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

要营造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氛围,出台与之相匹配的各类激励机制;可通过校报、宣传窗、校园网等媒介定期报道“双师素质”教师的典型个人和典型事例,营造一种同事高度尊重的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把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培训的经常化和长期化;可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工厂,挑选有实践经验、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可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由教师担任考评员,可深入系统地研究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对其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时有更切合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创造条件,发挥校内建设工程对教师的锻炼作用,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校园网上专辟网页公布新校区建设的时间节点,安排教师跟踪参与新校区的各项工程建设,组织教师参与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和大型复杂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的选择、安装、调试工作等。

(二)校外可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可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学生企业实践的指导老师;校内实训工厂可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施工工艺、技巧的指导;可引入“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到校讲课,成为兼职教师,丰富“双师素质”队伍;可从企业引进有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职称的技术人员和主管作为专职教师,通过教师资格认定及相应的职教理论的培训,培养他们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评聘教师系列的职称,使其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五、“社会服务”与“科研”双渠道培养机制

开展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体现,而通过社会服务,又能促进教师产学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双师素质”的培养。

(一)学校可根据专业特色为社会提供多种服务

学校可与企业共建培训中心,根据教学、培训、考工的实际需求,着力建设专业实训室,既可作为学校师生的校内实训基地,又可作为企业的培训中心;可承担行业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由获得相应继续教育培训授课资格的教师担任培训,让教师通过教学培训,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更新自己的知识;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可根据专业特色,成立多个工程技术中心,与企业合作进行社会服务;可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紧紧围绕行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服务。

(二)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学校可每年春秋两学期组织校级课题的申报工作,引导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使得教师探寻到职业教育自身特定的规律,并能将相关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可鼓励和帮助教师申报校企横向课题,为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革项目牵线搭桥;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引导并支持教师总结教育教学成果并努力上升为指导性的经验或理论;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实践,并提炼为专业技术成果;可鼓励教师结合创新作品,申报国家专利总局的专利,并报销申报费用;可结合校区建设,提供教师参与的机会;可要求挂职锻炼的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提炼挂职成果,使专业实践与教学充分融合。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结合新校区建设,根据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申报了江苏省建设厅的“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现已立项研究。通过社会服务和科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所应具有的社会服务和科研辐射效应。

六、“评价”与“激励”双制度培养机制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应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通过科学的评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评价应从激励的视角出发,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校要重视分级评价,梯度发展

学校可按照不同的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将教师划分为新上岗教师、教学型教师、教研型教师和自主型教师四个层次,制定各层次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制定相应的“双师素质”教师评价考核标准,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针对性的“双师素质”教师考核,使得各层次教师的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使各个阶段的教师都有奋斗目标,不会仅仅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

(二)学校可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

学校可根据考核结果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奖励和书报费,在名师评选、专业带头人选拔、科研项目申报、外出培训、学术交流、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薪酬发放等方面给予倾斜,创造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环境;可制定高技能教师奖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教师,给予上浮一级工资的奖励,使得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动力和压力并存,营造一种竞争态势,使“双师素质”标准成为教师努力工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向,激发教师的潜能,激励更多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自己。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机制,充分发挥“双师素质”教师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

猜你喜欢
双师素质双师素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五年制高职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及对策的研究
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求知导刊(2016年12期)2016-06-20 18:37:57
探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双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9:11:00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高职计算机专业加强企业锻炼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分析与探索
大学教育(2016年2期)2016-03-08 23: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