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平 唐晓英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生活的常态。但不是人人都能正确面对,人人都具备抗挫折的能力。大学生相对来说,容易遭遇挫折而且抗挫折能力差。那么,什么是挫折教育呢?简单地说,所谓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并且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困难或障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抗挫折素质。所谓抗挫折素质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承受和排解挫折的总体水平,即个体适应挫折、排解挫折的一种能力。而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经受得起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挫折排解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适,积极改善挫折情境,摆脱挫折心态的能力。
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大学生挫折教育再次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各高校不得不强化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高校在以往实施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不太专业的心理咨询以及学管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来实现,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挫折教育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由于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刚刚起步,对挫折教育的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导致挫折教育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对挫折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方法与途径、效果评价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尚未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挫折教育体系。加上对各有关部门在实施挫折教育工作中的职责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在挫折教育的实践中,教学部门、学管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往往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形成挫折教育的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挫折教育的效果。
2.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尽合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里,缺乏充分调查后在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的不同层次的教育方案,导致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的效果也很难让人满意;同时,各高校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手段一般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在社会实践以及各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全面渗透挫折教育,使得挫折教育不能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巩固,很难达到挫折教育的预期目标。
3.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必须是挫折教育的主体,但由于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重智力、能力,轻德育、心理健康及人文教育的现状导致了大学生对自身挫折教育的习惯性忽视。他们总是处于被挫折的地位,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挫折教育中来;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等教育者在挫折教育中想当然地成为领导主体,往往忽视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而产生的特殊性,在内容和形式上仅就挫折教育的普遍性开展工作,势必影响挫折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只能是挫折教育的主导,只有这样挫折教育才会产生实效。
1.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备受诟病,国家也一直倡导推行素质教育,但从现实情况看,家长、社会、甚至教育行政部门仍然还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也是评定学生、教师、班级工作的主要标准,势必导致学校教育仍然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和人格培养,没有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师而言,由于把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也势必导致他们只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中学阶段以学习、考试为唯一任务,在学业和考试的沉重负担下,心理十分脆弱,承受、应对挫折的能力十分欠缺,进入大学以后,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要应对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失当。当前,绝大多数家庭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且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最重要的位置上,但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一种情形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好学校就是好孩子,因此,家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关心、帮助孩子的学习。同时,家长千方百计地要为孩子的顺利成长铺平道路:让孩子上好学校、进好班级、考上好的大学,甚至在进入大学以后,家长也是通过各种关系进好的工作单位,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接受竞争、挑战,从而锻炼、提高的机会。另一种情形是“再苦不能苦孩子”,不给孩子吃苦受挫的机会,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如众星拱月一般,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会导致孩子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的缺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没有父母、家庭在身边的呵护,在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由于他们缺乏应对挫折的经历和训练,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3.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就业的背景下,就业便成了高等教育的指挥棒。高等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而市场经济追求短期行为的属性导致高等学校更多地重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正如本文前面所述,高等学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系统顶层设计,没有系统化、科学化的挫折教育体系,没有对有关部门在挫折教育工作中职责的明确界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计不尽合理,经费、师资等挫折教育的要素保障不到位,甚至有些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对挫折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为了应付评估和检查。重视程度不够、职责不明确、保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必然会削弱挫折教育的效果。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因此在校期间,他们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还必须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以获取各种各样的证书,而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较少,对挫折教育知识的了解更少,不注重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没有大学生主体自身的积极参与,挫折教育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面对中国高校挫折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确实迫在眉睫,但关键是要寻找到提高大学生耐挫折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为此,我们在开展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1.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石。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果途径之一。2011年10月,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挫折教育课题组对11级2000名新生做了有关挫折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据调查,大约有54%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提高耐挫折力有巨大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确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独特的功能,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抗挫折力的大小。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了挫折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白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不是挫折的存在而是怎样战胜挫折。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发现效果很好,帮助许多学生克服了经济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能力压力和人际困境,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了作为高职生的自信。因此,我们认为,高校的“两课”教师必须把挫折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专业课渗透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中坚力量。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所占的比重和分量是最重的,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最高。但是,专业课不只是承担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任务,教书育人也是其职责。据调查,大约有63%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效果会更好。因为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完成实验项目的过程都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往往容易遭遇学习压力和障碍。此刻,如果有专业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会更有信心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而在专业上的每一步成功都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耐挫折力。
3.注重心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创新形式。过去,我们常说校园是一片净土,而今天,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大学生也面临很多的心理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危机。为什么大学生会有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因为他们遭遇挫折而无法克服。据调查,大约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遭遇挫折会想到轻生,有27%的学生表示很关注大学生自杀的新闻,有33%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克服挫折的心理辅导或教育。其实,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是密不可分的,挫折教育本身就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抗挫折能力的过程,如果把挫折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心理教育中,其效果会更好。
4.各种层次的挫折教育讲座是当代大学生挫折预防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我院大约有46%的学生从来没听过有关挫折教育的讲座。一方面,自身对挫折教育不重视,缺乏提升抗挫折能力的自觉性,当挫折来临则反应过度;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重视不够,往往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很吃惊,总问为什么?不出问题的时候则不以为然。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关于挫折教育的讲座也不多,高校的挫折教育远未普遍化和正常化,因此,在现有条件下,经常性地面对全校学生开设挫折教育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做好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5.耐挫折训练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不可缺的内容。据调查,大约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耐挫折力训练。而在现实的高校教育中,既没有开设挫折教育课程,更没有专业的耐挫折训练。我们正在独辟蹊径,寻求既便于教师操作又适合大学生抗挫折训练的内容和方式,而且力求特色和效果。在我们学院的大学生耐挫折训练中,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设置了情景模拟和野外抗挫折训练两大模块。例如在情景模拟这一块,我们设计了高考失利的瞬间、假如我是贫困生、竞选学生干部失败、意外补考、未能如愿入党、遭遇情感危机、就业受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情景,让学生在挫折情景中去体验、去面对,从中学会坚强,学会成长;在野外抗挫折训练这一块,根据学院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军训、蹲马步、攀岩、长跑、室内冬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范围的野外生存训练等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提高耐挫折力。
6.激励与自我激励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强大的心理支持。首先,激励是克服挫折情绪的外因。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当学生遭遇挫折时,家长、老师以及同学的激励对其渡过难关很重要。当然,激励的方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而同舟共济、走出困境才是唯一目的。因此,在高校中建立完善的学生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Motivation System)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学生激励机制与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相比,无论在方法、措施和内涵上有其特殊性,而在高校建立学生激励机制的最大作用是及时有序地对受挫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干预,避免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强受挫学生的信心和抗挫能力。其次,自我激励是克服挫折情绪的内因。积极的心理暗示是自我激励的优选方法。大学生经历挫折时多做积极的心理暗示,它会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瓦解斗志,削弱人的意志力。诵读名人名言也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良好方法。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名人名言,然后在每次情景模拟或面临挫折时诵读。美国著名作家马尔腾说“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的自信心的大小”。遇到挫折时,不断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相信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一生的成功或失败与环境无关,而与自己的态度有关。总之,个体内心对挫折的战胜才是真正的战胜。
挫折是必然会发生的,而且也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存在挫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是必需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乐活、乐学、乐事,享受幸福人生,其实施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知行并重原则、层次性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