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繁荣,为广东省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创意产业既面临发展机遇也困难重重。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我国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探究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查找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构建了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模式,以期为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近年来,广东省创意产业发展态势喜人,一大批创意园区、设计园区成为政府、行业企业聚集高素质、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的“新领地”,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广东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推动广东省不断向着“文化大省”“文化强省”迈进。据统计,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比2006年增长154%,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6%,占全国文化产业的比重超过1/4,已连续8年位居各省(区、市)首位,创意产业拉动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广东省依托珠三角独有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目前,广东省已经打造了除深圳特区外的18个创意产业园,主要包括广州开发区、从化、珠海、东莞等创意产业园。这些创意产业园对于建立新的文化生产力集聚方式、形成新的产业链、聚集先进企业、孵化后生企业以及辐射周边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在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创意产业“核心”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文化部规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广东省与文化相关的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约占70%的产值,但完全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仍较低。创意产业的核心层产业如出版业、电影业、设计等发展不够理想,创意产业的核心层产业的地方特色不明显,电视、演出、古董、出版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二,创意产业自主创新乏力。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消费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总在不断变化且丰富多样,因此,创新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命脉。但就总体而言,广东省创意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太少,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与方法也不多。目前广东省生产的创意作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原创数量太少,质量不高。广东省创意产业亟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采取多样化手段与方法,将现代高科技融入创意产品研发、生产中,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1.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纵观国内创意产业人才现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创意人才匮乏。广东省的创意产业发展同样受到这一因素的制约,表现在既缺乏创意作品的原创者和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力的高端设计者,也缺乏创意产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导致广东省创意产业规模和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培养大批优秀创意产业人才,破解创意产业发展瓶颈,刻不容缓。
2.培养模式难以契合创意产业的需要。目前,广东省高校及相关教育培训机构设置了与创意产业高度关联的专业,为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开发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由于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具有特殊的要求,受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制约,现有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充分满足创意产业飞速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总体而言,目前广东省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打破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禁锢,基本沿袭传统的学院式教学体系,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忽视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校外实践和实习;重视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学校的教学,忽视社会用人单位的参与。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制定主体单一,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由教师、学科专家根据教育法、教育部层面规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主体单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基本是教育法、教育部层面培养目标的简单复制,“千校一面”,导致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专业设置模仿综合性大学,追求“多”“全”,未能体现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导致专业设置难以契合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结构的需要,造成结构性失业。三是课程体系结构不够科学合理,注重理论课程而忽视实践课程,导致毕业生的产业适应能力欠缺。四是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被动记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也难以调动和激发出来,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可见,广东省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意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仍未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融合,仍未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位一体,培养的人才难以契合创意产业的需要。
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充分满足创意产业飞速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因此,尽快探寻“超越型”的创意人才培养路径,是实现广东省创意经济战略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构建院校与行业企业“双主体”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这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未来创意产业职业岗位的新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上,需要行业企业与院校双方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合作,构建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体,才能实现互利互赢。
1.“双主体”协商,重构培养目标。“双主体”培养模式,主要强调高校和行业企业这两个主体,必须通力合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参与创意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便是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应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创意产业人才,必须投入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为社会服务。高校要紧跟时代和社会需求,使培养出的创意产业人才契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做到“产销对路”,否则,高校培养出的创意产业人才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让创意产业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相符合,行业企业作为创意产业人才的主战场,必须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实际培养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应选派相关专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工作,提出行业企业对创意人才规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学校应将行业企业对创意人才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而切实有效地指导高校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创意产业人才强调“创意”,就应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人的创新能力、技能、天赋等对文化艺术和其他知识产品、智能产品的一种智慧运用。笔者认为,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从过去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重点突出两种能力:一是关键能力,即所有创意产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等;二是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是各专业应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
2.“双主体”合作,探寻培养机制。“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高校与行业企业双方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为共同目标而奋斗。一方面,创意产业行业企业应对自身经营业务的特点和行业发展前景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高校。高校必须以开放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进而带动高校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企业在保证独立完成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为学校老师提供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进而提高高校实践实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此外,校企双方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为行业企业培养和输送优秀创意产业人才,企业在节省费用的同时获得高技能创意人才,最终创造互利双赢,联手开创生产经营与人才培养共赢的局面。
3.“双主体”互动,打造交流平台。“双主体”互动,要求高等院校和创意产业、企业两个主体以共同的价值导向、观念进行协同创新,共同打造交流平台。一方面,创意产业、企业通过平台为高等学校提供科研课题与经费、实验条件、教师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机会,同时,也可以让高校了解创意人才需求、国内外发展动态等信息。另一方面,高等学校也可以通过平台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科学研究、创业产业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服务,为产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双主体”联合,共筑培养体系。要加强创意人才类培训,注重高校创意专业和创意产业企业建设。一方面,通过政府扶持政策,扶持有条件的高校与龙头创意企业之间实施高效的关联互动战略,实现强强联合,如共建设计室、共建实习基地等;另一方面,鼓励创意企业进校园,即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专门的创意产业学院如艺术创意学院,建立工作坊、设计室等。
5.“双主体”融合,营造文化氛围。以高等院校和创意产业企业两个主体为主,并邀请行业专家、社会人士和学生等举办多种多样的创意设计大赛,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创意企业提供一个挑选创业人才的平台。总之,“双主体”融合,旨在促进“企业与高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种尊重创意人才的氛围。
发展创意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创意人才也成为广东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技能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提出了以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双主体”的高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相关实践基地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