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模式演进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2014-04-17 11:54唐建忠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岗位院校职业

唐建忠

在当前经济转型背景下,中职教育主要承担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以及面向社会人员的岗位能力培训工作;高职教育则被纳入高等教育范畴,其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为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以下以高职教育为考察对象。在职业教育模式演进过程中,高职教育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两大路径:一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升格而成;二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和其他职业教育学校合并而成,但无论哪种形成路径,都体现出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心和信心。随着从模仿国外阶段转换到国内自主创新阶段,诸多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暴露出来,笔者将针对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职业教育模式演进中若干问题的解构

结合高职教育现状,分析职业教育模式演进中的若干问题如下:

1.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分为专业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巨大差异,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来说,岗位对其在专业理论素养方面的要求明显高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所培养的是服务于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岗位对高职教师在技能素养方面的要求又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成,进入高职教育阶段,随着学生技能教育的不断完善,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却不够重视,特别是工科专业的许多教师仍停留在过去中专阶段教好一门课程的层面,未能及时更新知识。由中等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转型而来的高职院校,其部分教师遵循“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缺乏相关岗位的锻炼,在课堂教学上经常出现理论过多而技能训练不足的问题。

2.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都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教学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体例创新、评价指标优化等多方面展开。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办成了“三年制”本科,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第二,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不能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呈现理论过多而实践不足的特点,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控制仍然多采用静态的试卷考核的评价方法。第三,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适用性专业教材匮乏。目前,高职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使用的专业教材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二是新专业增加的速度迅猛,而与新专业相匹配的教材编写、出版明显滞后;三是教材的编写仍然不能摆脱本科教育教材体系的固有模式,缺乏职业性、技术先进性、技术指导性、技术工序性等高职教育教材应有的特性,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3.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在模仿阶段主要借鉴了德国模式,但德国模式植根于德国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自成体系的职业系统中,因此,想通过模仿来使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是一厢情愿。尽管目前企业也参与高职教学改革,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但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还是以岗位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仍然强调学生专业技能与未来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最终导致静态的教学模式与动态的岗位需求不能匹配。实际上,客观存在的就业市场化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要求学生必须树立对岗位变化、职业转换的适应性和接受继续教育可能性的意识;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宽教学口径,才能提高教学的稳定性和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人才培养的理念问题也将影响职业教育的效果。

4.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属于二类专科,生源质量不太好。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和政府的支持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学校形象和校园设备设施建设方面也比较落后,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会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就读高职院校是无奈的选择,这有可能导致学生入学后的自我放弃、教师任意降低教学标准,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制约了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目前高职学院在校风、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这也导致职业教育模式演进过程中出现问题。

二、对高职教育现状的反思

对现状反思的目的在于为对策构建提供切入点,以下将在这一思路上展开阐述。

1.对师资方面的现状反思。以公立高职院校为例,专职教师队伍大部分都具有事业编制,仍习惯于从高校、研究院所招聘应届研究生和本科生,另外,许多教师也没有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经历。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借助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做好兼职教师的选择和培训工作。

2.对教学改革的现状反思。当前的教学改革多重形式要件、轻实践效果,主要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长此以往,不仅无法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还将严重消耗学校的教育资源。因此,应通过强化绩效考核,促进教学改革实效性的提升。

3.对教育理念方面的现状反思。高职院校存在高校系统的通病,即习惯于闭门造车,这样必然使职业教育难以真正落地。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系的同时,还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深化人才培养理念的内涵。

4.对学生方面的现状反思。高职学院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既要培养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情,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也要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因此,需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和对学生的引导。

三、反思引导的对策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对策构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深化对职业教育模式演进趋势的把握。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需要深化对职业教育模式演化趋势的把握,包括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以及职业教育的目标导向问题。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对高职教育的模式建构影响较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产业整体环境、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行业环境、高职院校的就业环境等,只有从整体层面对其进行把握,才能确保职业教育模式优化的实效性。就政策面而言,高职院校应正确理解教育部、各地教育厅开展职业教育的意图。

2.强化对专兼职师资的在职培养和引进。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如何对专职教师进行在职培养,以及如何根据学院需要引进兼职教师。从目前所开展的工作来看,各高职院校都积极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并根据需要安排教师参加各种教研会议。笔者认为,这些方法都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不能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不能使这种在职培训流于形式,要及时开展考核工作。引进兼职教师参与实训教学,应使他们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训目标,并进行一定的培训,掌握相应的教师技能。

3.夯实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基础和评价。教学改革的初衷应追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为此,需要夯实高职院校教改的实践基础。这就要求企业方应全程参与学校的教改工作,并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体例构建、实训教学内容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之所以强调“评价”二字,在于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考察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教学改革参与人员从实际出发,从校本要求出发来开展工作。

4.逐渐调整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理念。尽管人才培养理念属于思想意识层面,但它却深刻影响了高职教育模式的建构方向。前文已经指出,不应过分强调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这也不应成为高职教育追求的教学目标。为此,应在构建学生的基本岗位素养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使他们能在岗位工作中快速融入职场环境,并能动态地适应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

5.综合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优化校园环境。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是引导学生重建自信、敢于拼搏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教育手段来优化校园环境,如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就业形势教育、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等活动来为学生提供正能量。

四、实证分析

2013年12月29日,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出任该联盟理事长。在联盟成立大会上,周铁农特别提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上,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快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周铁农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支撑体系、创新模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会议围绕“搭建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平台,培育新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从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的成立和其内部组织结构中可以看出,未来在解决职教存在的问题时,还应在强化校企合作关系和意愿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建未来。

五、总结与展望

当前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对现状的反思,应从深化对职业教育模式演进趋势的把握,强化对专兼职师资的在职培养和引进,夯实高职院校的教改实践基础和评价,逐渐调整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及综合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优化校园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对策构建。具体而言,要从总体层面对职教模式演进趋势进行把握,确保职业教育模式优化的实效性;应增强专职教师的培养效果和完善兼职教师的教学技能;企业应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应在构建学生基本的岗位素养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重建自信。

猜你喜欢
岗位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