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管见

2014-04-17 09:25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

朱 峥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南京210046)

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管见

朱 峥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南京210046)

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了国内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高校;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学分制、主辅修、三学期制、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要清醒看到,由于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改革的长期性,改革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任务依然非常繁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高校有不同分类:按最高学位授权分,可分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四类;按科研规模分,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四类,等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而国内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大一统”问题,统一标准、共性趋同、缺乏个性特色,同一专业出现雷同的培养目标,专科人才培养甚至成了本科“压缩版”。

(二)“以生为本”理念薄弱。现有的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国际社会把“学生满意度”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要求学校一切工作为学生发展服务。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制度设计、日常管理、教学评价、校内服务等方面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准与国外大学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缺乏科学的制度性安排,还没有真正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三)专业设置问题突出。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很小,国家制定统一的专业目录,专业名称过分强调整齐划一。专业划分的过细,有些专业口径狭窄,不同专业之间泾渭分明,不同学科之间知识迁移难以实现,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走上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且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导致社会急需专业学生培养滞后或培养能力不足,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毕业生供远大于求。

(四)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体系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选择性,普遍存在专业课比例过大问题。一些高校片面追求专业课知识深度和难度,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引导,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资源不足,选修课比例小、数量少、类型少,导致选修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目前高校院系越设越多,学科越分越细,分割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文理交融和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特别是交叉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设。实践环节薄弱,主要表现为,实践形式单一、实践比重小、实践内容窄、实践实验设施陈旧,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

(五)社会参与度不高。高校普遍尚未建立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校企合作尚未实现统筹运作,高校和企业表现出“一头热、一头冷”,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两张皮”。因此,“怎样构建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让社会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让社会检验人才培养成果,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1]

二、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办学永恒的主题。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把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追求,坚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二要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强高校之间协作,促进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推动科研与教学结合,把学校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和育人资源,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探索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向学生开放科研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三要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注重知行统一,把实践教育与专业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3]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四要树立中外合作育人的理念,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积极引进先进课程资源,探索推进学生赴海外学习,并认可学生在海外取得的课程学分,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二)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政府部门要简政放权,允许高校依法依规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并加强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高校要拓宽专业面向,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要调整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层楼”模式,构建通识课程平台、大类(学科)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的“三平台”新模式,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要前瞻市场和科技的发展动态,建立课程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之所以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关键还是课程资源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非常有限。要下大力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在坚持本校教师自主开发的同时,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开发、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等多种渠道,增加课程门类和数量。

(三)扩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要建立开放有序的学生转专业机制,在教学资源和教育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尊重学生意愿,努力满足学生合理的专业选择要求。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扭转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美国大学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Syllabus、Project、Presentation等等,充分体现了生动活泼、民主互动的特点。要加强对学生学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美国大学注重对学生学业的服务,安排专门的学生顾问为学生提供辅导,学生可和顾问一起探讨自己的学习规划,顾问会根据学生具体条件制订个性化方案。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范围较大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在美国,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被视为大学教育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社团如同选课一样重要,学生十分重视课外锻炼和积累。

(四)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大学之大,在于大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高校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集聚业务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杰出人才。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使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选派更多的教师赴国外深造,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提高教师国际化程度。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坚持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把承担本专业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建好教学发展中心,整合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科前沿技术等的培训[4]。通过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项目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1]《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Z].2010-10-09.

[2]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11-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03-16.

[4]陆小兵,钱小龙,汪 霞.试论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3,(4):73.

(责任编辑朱旗)

G647

A

1003-8418(2014)05-0104-02

朱 峥(1973—),女,江苏武进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