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李玉兰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快速制造、智能制造等相关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和柔性化。鉴于数控技术在现实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高校陆续设置了数控专业和数控课程,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数控专业大学生,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的数控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异于其他课程的、独具特色的数控教学模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的数控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并落后于当今数控技术发展的需要,这种局面亟待进一步改进。从长期的数控教学实践和科研探索出发,本文拟就新条件、新时代下的数控教学模式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就教于方家。
顾名思义,数控技术,是一种依托于数控理论的“技术”。所谓技术,其中彰显出来的对实践性的重视自然不用多言,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数控技术作为高校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现了当今知识发展的一种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向,即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得异常紧密。也就是说,数控技术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极强的、极为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仅仅懂得理论,不懂得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化成具体的操作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真正学会、学好数控技术。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数控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实践操作,由此,数控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也理应以提高学生对于数控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形成围绕社会实践来设置有关专业课程,传授有关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与实践操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才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一方面将理论结合实际,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丰富、深化所学知识,进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新条件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数控技术现实需要的数控教学模式,都应体现上述所论。以此出发,我们研究认为,一整套比较成熟的高校数控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应该体现出数控教学的实践性特征):(1)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规划。数控技术是一门内含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设定该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时候,必须重视并将实践性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规划中,以保证实践性内容和实践性学习方式在数控教学中的比重,进而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保证,这是根本的前提。(2)具体的教学程序。一般而言,数控教学主要传授两类专业知识和技能:一类是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类是基于专业的解决实践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能力,这些统称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中,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和培养,并逐步开展基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创新,是数控教学模式实践性要求的重中之重。(3)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与教学效果的评价。一个合理、科学的数控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不但要有包括本专业理论知识、跨专业理论知识和交叉专业理论知识等方面在内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其专业能力方面,更要有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有关调研显示,尽管数控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已经为各专业人士所认可,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或者是由于思想观念上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或者是由于其操作复杂,难以贯彻执行,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数控教学常常将其实践性要求让位于纯理论教学。更有甚者,部分高职院校只采取课堂讲授的模式,忽视、避而不管数控专业、数控行业的实践性特征,在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方面,臆想通过口传言教来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应对试卷考试时,可以游刃有余,但在走向社会实践、面对机床操作的时候却手足无措,“高分数人才”一下子成了“低能力人才”。现阶段不少高职院校还在常常使用的这种忽视数控专业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将数控专业这种实践性要求特别高的课程,混同于其他理论性强的课程,在授课方式上落伍而单调。数控教学方面的专家早就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不能“一刀切”地用于数控技术这类实践性强的教学上。这是因为,“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述为主要方式、以试卷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突出理论性的专业比较有效,但是对于实践性的课程和专业往往捉襟见肘,费力不讨好。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过于凸显教师的指挥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结果教师所教并非学生所想,教与学相隔离,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数控专业是一个与现实生产力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以“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为主来完成数控教学,势必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教师水平不够,不能关注数控专业方面的最前沿知识,并将之传授给学生,那么这种模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显而易见。
2.实践教学途径比较单一、落后。有学者指出,数控教学的实践性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其供学生实践中应用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类型比较单一,大大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部分费用支出比较高,以至于得不到及时更新,致使多年来,学生长期使用落后于企业、落后于生产实践水平的数控机床和系统。也就是说,即使学生在相关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恐怕这种实践能力也是一种落后的、“见光死”的能力,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这种能力根本派不上用场。
3.适应现代化数控教学的教师队伍亟待建设,现有数控技术教育专业的教材亟待更新完善。纵观国内多数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但数量不足,而且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同时具有高水平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更是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整体来说,数控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之相对应,数控技术专业的教材在内容上仍然沿袭以前陈旧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说教性的理论多,操作性的、实践性的指导比较弱,更别说那些紧跟现实生产需要的教材,诸如数控机床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维修等更是非常有限。总体上说,数控专业教材落后数控技术发展,脱离生产实际,亟须更新完善。
在尊重数控技术及其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是当今数控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怎样来构建这一实践性模式呢?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课程设置上,要紧紧围绕数控技术的发展来开设有关课程。作为数控的专业课程,在课程的结构设置上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专业理论类,这类以理论传授为主;二是专业技能类,这类以提升实际工作技能为主。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数控专业课程。一般来说,数控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比例。对于其中专业理论的传授,应该以“实用、能用、够用”为原则。所谓“实用”,就是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不可空洞无物,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所谓“能用”,就是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不可落伍于数控技术的发展步伐,要有时效性、前沿性、主流性;所谓“够用”,就是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可单一,要体系化、完整化、精准化。而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应该以实践操作为重心。
2.在教学方法上,加大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方式的研发和改进。这部分内容是构建数控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1)改善和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实践环境。数控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生产实践是将专业知识转化、升华为专业素质的根本条件。有鉴于此,学校应该尽可能购置合适的、合宜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2)完善实验教学。由于数控设备价格昂贵,所以高职院校很难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机床实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有些高职院校和数控专业教师已经另寻他途,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他们通过计算机引入科学合理的数控模拟软件,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在计算机上制定加工工艺,进行手工编程、自动编程等,通过模拟场景实现操作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这种实验教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实践教学,但是也可以引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他们的工艺创新能力、数控编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3)拓宽实践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在强调数控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不可将之狭隘化。通常来说,学生可以参与的生产实践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参与相关的数控技能大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具有很大的帮助。比如,随着国家对于数控人才的重视,我国先后举办了多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不少学生通过技能大赛,学会了正确运用激光干涉仪来对不同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给予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掌握了根据实际需要快速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操作过程出现的故障现象进行合理判断、逐步排查,并最终顺藤摸瓜锁定故障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技能大赛,在全校形成学习技术、钻研技能和综合成才的良好氛围。第二类是参与各类大学生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到车间或工厂进行生产技能的练习和培训,在了解具体实践程序的同时,亲身实地操作一回。这样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丰富、知识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以增强。第三类是加入生产实践中。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通过打工、实训等形式,走向相关企业的生产车间,去获得实践能力;学校也可采取对外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及承接加工任务等多种形式,把数控专业的学生放到车间中、培训环节中,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4)通过各种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数控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最终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如何规范操作,如何增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如何同团队其他成员相互沟通、加强合作,并最终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心态,面对困难积极应对、认真解决问题的心态,以及数控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其他人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