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04-17 09:00王晓丽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心理健康

王晓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竞争加剧,当代大学生出现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而贫困大学生又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围绕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对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贫困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因嫉妒家庭富裕者而产生的仇富心理

我国的贫富分化很严重,因此出现了一些特别贫困或者特别富裕的家庭。自身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条件更好的学生产生仇恨心理,内心过于敏感,甚至怀疑对方“故意显摆”,严重的还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

(二)因封闭沮丧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普遍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日常社交当中。因为贫困学生经历的挫折比较多,所以经济上和学习上的问题会让他们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即便是有麻烦和困难,也因为自身的封闭意识和自卑心理,不敢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另外,在和其他同学对比的时候,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挫败的心理。

(三)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自闭心理

大部分贫困生的性格都比较内向和封闭,这跟家庭因素、童年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这些贫困生的家庭大多是不幸的,他们的父母忙于维持生计,忽略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对性格的培养,因此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处于压抑和封闭的状态,并且喜欢独来独往。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表现出孤僻、自闭、压抑、过于内向的一面,这也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学习、工作和将来的发展。

(四)因掩饰家庭背景而产生的文饰心理

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贫困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所以想要通过证明自身并不弱小来掩盖贫困。这类学生通常的表现是趾高气扬,对许多的人和事都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他们企图用自己的出类拔萃来掩饰贫穷,但是在显示自己优越感的背后,更体现出他们的脆弱和无助。

(五)因家庭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也是贫困生严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对于一些贫困生来说,经济问题一直是个很严重的困扰,不但基本的生活困难,而且交不起学费,因此,一些贫困学生就会感觉对未来无望,甚至绝望,想到自杀。

(六)因生活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

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还存在焦虑和紧张的心理,认为天生的条件差于别人,后天的能力也不足,因此心理承受能力很弱。一旦遇到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挫折,便用消极、焦虑和紧张的心态来面对,甚至不能形成正确而良好的心态,这种严重的受挫心理会对贫困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看,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贫困人群作为弱势群体,在很多社会参与方面受到歧视。现在很多人都抱有“金钱至上”的态度,做任何事都明码标价,导致这些贫困生很难融入一些团体和人群中,从而形成了他们孤僻、胆小的性格,自闭心理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学校原因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被很多人称为“小社会”。其中人员庞杂,是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前对于人际交往等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地方。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之间的背景差异和生活环境有千差万别,反差一旦明显起来,就会对贫困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甚至他们会认为“抬不起头”来。同时,这种错误而消极的观念也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家庭原因

很多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不好的情绪和心理会如影随形。而且,经济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所造成的影响,会使他们形成一种无形的忧虑和焦灼。贫困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果不正确,就会让他们形成消极而错误的价值观。

(四)个人原因

高职院校贫困生出生贫困,在经济能力和家庭背景方面与很多家庭相比处于劣势,所以导致了他们严重的自卑心理和敏感的心态。他们对人际交往存在心理障碍,觉得别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从而常常独来独往,自闭心理严重。他们对待金钱也有强烈的渴望,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深知赚钱的不容易,所以常常形成不良的金钱观和交友观,对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孩子产生依赖或者敌意等比较极端的态度。

三、高职学院贫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社会的帮助与指引

社会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在社会上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如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这一现象。社会对贫困生的认识和态度需要进一步改善,人们要敞开心扉对待贫困生,他们比起别人更期待认可和支持。同时,社会上应为这些贫困生开些绿色通道,如在一些社会活动中为他们敞开大门或者在就业等方面给他们一些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技能培训机会和解决就业的机会。

(二)学校的教育和引导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总结了几种学校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具体为以下几点: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文艺活动、书法比赛、运动会等,从而使这些贫困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在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接触,学会更加从容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另外,通过这些比赛与活动,可以让贫困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有效咨询和治疗。在学生大一的时候,辅导员要及时了解班上学生的经济状况,对贫困学生多给予一些关照。一些贫困生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说出自己的困难。为此,学校可以聘请有一定经验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者来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鼓励学生们和心理教师进行单独的交谈和沟通,帮助他们理性地面对生活。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建立贫困生保障制度,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学校可以建立贫困大学生保障制度,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以及学习的困难,对于一些学习优异的学生,学校还可以适当减免书学费或者其他费用。

4.建立榜样激励制度,帮助贫困生树立奋斗方向。榜样的力量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人心。为了让贫困生树立信心,并且走出困境,学校可以请来本校或者外校前几届的贫困学生,让他们到学校来举办讲座,讲述自己的奋斗史和摆脱贫困的经历,告诉贫困生们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如何克服困难,早日成才。通过这样的讲座来鼓励贫困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抱负,为社会做出贡献。

5.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为了更好地及时了解这些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及发展状况,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及时地进行跟进,通过与心理医生的沟通和协作,对有心理问题隐患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治疗,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调节心理。

(三)家庭的引导和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父母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很多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造成的。所以,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态度与行为是决定贫困生日后生活状态的一个关键点,家庭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父母言传身教,奠定良好基础。父母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兴趣爱好方面,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位贫困生的父母虽然为了家中经济忙碌、奔波,但是却没有忽略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在平时就告诉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贫困,并且及时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在无形中帮助孩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金钱观。

2.密切联系家长,达成辅导共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校需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多方面关注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关心和支持,树立自信,健康发展。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对孩子的不良心理起到干预作用,将他们的消极心态扼杀在萌芽当中。通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节

学校在帮助贫困生方面,难以起到根本性的效果,真正要让贫困生摆脱贫困的阴影,还必须靠他们自身的调节。

1.树立正确的奋斗观。由于我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贫富分化严重是必然的一个现象。因此,要正确地面对贫困,不必要为此感到困惑或者自卑。要改变贫困这个现状,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古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只有正视自我、努力拼搏才能够摆脱贫困的阴影。在奋斗的过程当中,不但要培养自身的技术和水平,还要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对自身和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2.懂得和别人交流,向别人求助。这是贫困学生应该做到的一点。一些高职院校设立了心理援助部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懂得主动求助,主动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同时,要学会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学会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贫穷,并且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社会对贫困学生进行了帮助,但是贫困学生不能产生依赖的心理,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勤工俭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容而自信地面对生活与学习。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客观地对待差距,从而不断进步,成为健康、向上、积极的社会人才。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