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4-04-17 09:00鲁叶滔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估院校

鲁叶滔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厘清了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内涵及外延。高职院校应积极促成学校办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优化高职教育相关政策环境,强化高职办学基础能力建设和特色化办学模式建设,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体系。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存在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及其实施路径模糊、高职办学资源相对短缺、掌握高技术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需求相脱节等问题。产学合作模式是系统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思路,但各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制的具体实施路径上缺乏清晰思路,继而产生了产学合作形式化、合作效能较低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演化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

我国产业结构演化的新进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产业经济学理论揭示,随着一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发展,其产业结构通常由低阶产业向高阶产业方向演化。以第二产业为例,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化向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基础型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互联网与电信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逐层递进;从市场导向而言,我国产业结构向自给自足型经济、进口替代型经济、出口加工型经济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的演化路径要求高职院校与时俱进,以适应宏观经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正朝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和出口加工型经济模式方向演化,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与我国宏观产业结构演化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特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第一,现代学徒制契合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生产场地的方式,为高职学生创设学习职业技能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调动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第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特点以工作本位培训为核心。企业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对口的工作岗位,并安排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来担任学生的现场实训师傅。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安排,实现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够得到经验丰富的技师的亲手指导,从而获得其他种实训方式难以得到的实践工作经验与能力。第三,现代学徒制具有高职教育学业资历认证证书与企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相对接的特点。以加拿大为例,该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仅获取高职学历证书而无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士无权进入专业技术人才市场。该项制度从制度层面对高职院校施加压力,促成其与行业协会及企业界展开深度合作。行业协会具体负责制定各类职业岗位的具体职业技能要求及职业发展方向的各项制度规范,并掌握学徒在企业实训工作期间的工作绩效考评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高职院校对其学习绩效做出评估。学习成绩与工作绩效评分综合的总成绩,决定学生是否满足独立从业的知识与能力,行业协会据此授予学生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现代学徒制是对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学徒制的革新。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发展现代产业经济提供大批掌握精湛技艺并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动力。现代学徒制既保留传统学徒制在职业技能训练领域的优点,又凸显现代高职院校知识教育体系的优势。高职院校应正视当前高职教育体系的缺点并积极挖掘现代学徒制的优点,将学徒制有效融入当代高职教育体系。

二、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如下现实困境,急需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来进行改造。

1.受传统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束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理念相对滞后。高职教育体系改革未能适应企业利益最优化目标的现实需求,弱化了企业参与高职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此外,高职院校未充分肯定来自企业的师傅与来自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的僵化式教学制度安排对师徒之间的互动性学习模式缺乏宽容,从而导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的问题。

2.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力量不足。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从业技能水平较高的双证型教师而未能充分发挥其功效。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办学经费来吸引来自企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3.传统高职人才培养的办学资源组织不力。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导致企业出现周期性产能过剩的问题。受办学体制的制约,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深入协商方面成效甚微,未能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设施与设备来补充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资源,导致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资源不足与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存。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与企业的日常运作规律相冲突,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间难以实现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之间的无缝连接。

4.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管理效能较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力度建设不足,重理论知识教学轻能力素质培养、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新、重课堂教学评估轻实践环节评价。究其根源,在于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效能评估指标设计难、客观测评难、评估数据科学化处理难等问题。高职院校对外聘企业员工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缺失,难以对外聘企业员工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监控与评估,导致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估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使得实训教学质量管理者难以根据失真评估结果对教员实施有效管理。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路径探析

1.激发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创新活力。

我国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创新体系,应当形成包括政府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完备的制度创新体系,以充分激活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第一,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变革并创新与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宏微观制度环境。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可从政策层面引导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可制定全国统一架构的学徒制教学大纲,并据此开发各具特色的系列课程标准,以供各地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办学特点来制订特色化课程教学方案。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试办公室与行业协会,应当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框架下建构对口合作机制,通过共同制定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来为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化教学模式奠定坚实的教学与考试制度基础。现代学徒制在师资来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对传统高职教育模式有着颠覆性创新,教学主管部门应从制度层面规范高职的教学行为,以有效降低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的制度成本。第二,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高职院校与对口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制定被行业协会认可的从业技能培养实施细则。高职教育的分行业从业技能培养实施细则,应当包括职业从业技能标准、职业从业技能教育标准与职业从业技能考评标准等三项模块,以便于从制度细节层面确保教学质量。第三,高职的现代学徒制建设应当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核心、以政府支持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杠杆效应,采用财政配套资金的方式,支持面向高职教育学徒制建设的社会化投资。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具体运作模式,地方政府可以放手由企业制定标准的高职学徒制教育模块,以企业化运营的方式来评估考核学徒制教学质量,确保高职学徒制建设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

2.强化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力量建设。

支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力量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高职院校应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应当以工作流程为导向,激励高职教师积极自学或参与各类岗位培训,及时更新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促使教师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其从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技能。第二,高职院校应通过优化教师培训平台的方式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平台来强化教师的技能与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可选送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的对口岗位接受训练,针对其任教课程来进行技能训练,以提升其实践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亦可从企业队伍中遴选具有较强授课能力的资深员工来担任学徒制师傅,以强化高职教师的实践课程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应建立基于学徒制的跨校际教师交流机制。高职教师的成长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由于各高职院校内部优秀师资力量有限,制约了高职教师践行知行合一的成长模式。通过建立跨校际教师交流机制,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与各校教学骨干的密切接触和交流,并辅以自我实践的方式,在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行与知的循环转化,促使其教学技能的稳步成长。第三,高职院校应当结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特点,升级其教师评估标准,变革传统评估优秀教师的标准,吸纳符合现代学徒制教学特点的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建立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标准、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中心的教师评价与管理体系,通过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将企业引入高职教师的选聘、评估与管理工作体系,与企业联合建立面向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资格认证制度体系,面向社会各界招聘优秀教师,以确保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资深企业员工顺利进入高职教师队伍,有效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3.优化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资源组织。

第一,高职院校的学徒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教学资源。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放松对高职院校的制度管制,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学徒制度体系,从而激励高职院校围绕现代学徒制进行教学制度创新。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职院校实施行政管辖权和贯彻其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时,应当用市场手段替代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各地政府应建立支撑高职学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法规与制度体系,以法制手段来协调学徒制框架下的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为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而降低学徒制运行的制度成本。第二,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学徒制专项经费制度为核心的办学资源调配新模式。地方政府在根据财力安排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费的同时,应当建立学徒制专项经费制度,并实行对该专项经费的学徒制师傅负责制。财政部门及高职财务部门应充分尊重学徒制师傅对转型经费的自主支配权,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地方政府及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应强化部门间的沟通,通过经费支付审批制度及财务稽核制度来强化对该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提升该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地方政府在制定面向高职院校的优惠政策时,应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高职院校及其优势专业予以税收优惠。第三,高职院校应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高职办学活动,积极筹措社会资源来支持高职学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实训教学环节的办学资源在高职办学总资源中占据较大份额。高职院校可通过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的方式,聘用资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高职学生的师傅,以降低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并减轻学生的学费负担。高职院校可整合企业的专业设施与设备等固定资产资源,用以替代在学生实训设施与设备等领域的投资,以避免校企联合体的资源重复性投入,减少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支出。

4.变革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第一,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学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式相对灵活,其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易受评估者的主观影响。实施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策略,可以有效消除评估体系中个别较为偏激的主观性评价结果的影响。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评估可建立360度评估制度,主张具有师徒关系的师生间展开自评与互评,从而使得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其直接当事人的切身感受保持一致。高职院校应建立面向通识性教学技能的定期评估与面向特定教学技能的随机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法,并制定与之配套的评估激励与惩罚措施,以确保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效能的全方位评估。第二,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需以校级人才培养计划为前提,大力保障师傅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自主权。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应当清晰界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与现代学徒制下师傅的应有职权,以充分保障教学师傅有充裕的教学资源调配权和教学进度控制权。第三,高职院校可引入社会化力量来评估教学效能。高职院校应当在健全传统的学历教育水平认证体系的同时,强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建设。通过引入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建构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可以有效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素质测评体系。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可在接受高职教育期间获得普通国民教育序列证书及职业教育序列证书等双系列证书。国民教育证书可继续维持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考核与颁发的传统;职业教育证书则应变革由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考核与颁发的现行制度,转而建立由行业协会或行业龙头企业负责考核与颁发的制度,以确保高职学徒式人才培养效果与实业界的现实人才需求保持一致。高职学生可在学习期间接受行业协会或企业提供的专业技能训练并获得相应资质证书,以有效增进其职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评估院校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最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