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升本愿景下高职学科建设的探讨

2014-04-17 09:00陈军民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愿景院校高职

陈军民

学科建设是高职院校践行办学理念的关键,是承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性平台,是体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支撑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促使部分生源较优的高职院校提出立足高职、着眼升本的学科建设新目标。在升本愿景的激励下,高职院校需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内部教学管理水平,提升高职办学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从供需市场层面分析,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主要受到来自两个层面的冲击。一是我国宏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规模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有限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二是大量适龄的求学学生对升本的迫切诉求与高等职业院校升本数量有限之间的冲突;三是我国经济产业转型与沿袭传统学科建设模式的高职教育体系之间的冲突。上述三类冲突具体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方向、质量、类型、层次与结构等诸多方面,其矛盾具有动态变化性和长期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基于升本意愿来深入剖析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内在特点和外在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来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指导。

一、基于升本愿景下高职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1.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系统问题。第一,人才培养文化的差异是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系统满足学生升本意愿的关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在于满足实业界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引领性和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后者更为重视通过非功利性的通识课程来重塑学生的精神世界。传统的高职教育与高度功利化导向的商业文化更为接近,这种学风与崇尚学术传统的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相背离,隐匿在商业文化背后的浮躁学习心态将伴随升本学生一同冲击本科院校的主流学术传统,从而威胁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第二,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本科教育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冲突。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分属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其人才培养计划是依据本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特质来制定与实施的。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深度上与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冲突,导致部分学生重复学习同类或类似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没有从专升本学生的学业生涯全程角度来思考并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2.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的升学考试问题。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的升学考试问题涉及如下内容。第一,高职学生升本考试制度与以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相背离。当前的专升本考试大纲主要以满足本科教育的理论教学所需的人才类型为考核要点,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偏重于考核高职学生的理论修养而忽视对其从业技能训练水平的考核,这使得部分具有较强升本愿景的高职学生在入学之后,将全部精力投放到专升本考试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上,忽视了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实践性职业技术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精髓,掌握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实践技能是确立升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在职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但部分高职院校为满足部分学生的升本意愿,削减实践技能型教学内容,将人才培养重点放在课程教学上,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有效建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权限,体现为通过设置达到指定专业毕业标准所需的学分分值及相关学分管理制度,并同步赋予学生以更多的课程自主选择权,从而充分满足高职学生包括升本和就业在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偏离以学生为本的学科建设理念,为节约生均教学成本而限制学生的选课范围,从而使高职学分制建设偏离了初衷,弱化了学生的升本能力。

3.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问题。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具有较强升本愿望的高职学生的学习效能。第一,高职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忽视对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生源质量与本科生源有着显著差异,高职教师通常运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来促成高职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基于外部强力的填鸭式教学法固然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成其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却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高职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忽视对高职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的最终教育效果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但这种教育目标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参加升本考试的高职学生既缺乏较深的理论功底,又缺乏将其实践能力与相应理论知识联系的能力。

4.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问题。第一,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界定模糊,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尺度难以测定。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阶段课程标准要阐述高职阶段教学工作对具有升本愿景的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其重点在于明晰高职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和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当前高职阶段的课程学习目标制定随意性较大,没有从高职教育与本科阶段教育衔接的战略层面考量高职课程内涵与外延设置的恰当性,导致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脱节。第二,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循规蹈矩,与本科教学目标相背离。高职的主流课程结构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训课程等内容,其中,实训课程是高职课程设置的特色所在。但在升本教学指挥棒下的高职院校,将升本考试的相关课程作为其课程教学中心,从而忽视了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导致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理论素养下滑,降低了在就业市场上的有效竞争力。

二、基于升本愿景下高职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

1.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系统衔接。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系统的衔接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其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学科体制衔接的要点,在于达成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层面的共识,这一共识指两者对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的认同。高职与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应当以升本愿景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为基石,以建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为理念,推动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学科建设一体化进程。这要求高职院校应强化与对口本科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并形成具有实质内容和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以有效确保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满足本科院校的生源需求。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层面,强化与本科院校的衔接,夯实学科建设基础。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并凸显其办学特色,在满足行业用人需求的前提下,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建设整体优化的目标;在充分促进学生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的前提下,满足部分学生的升本诉求。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与本科同类专业的特点,在确保课程相对完整的前提下,以课程为设计单元来衔接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应建构涵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的课程框架,并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桥梁式专业课程和高职特色专业课程,其中,桥梁式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设应考核高职升本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的关键。高职院校可通过桥梁式专业课程来推动本科学历课程下移和高职学历课程的拔高,以强化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职业性、连贯性与纵向深度性。

2.改革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对口升学考试模式。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相互衔接的主渠道是升本考试。改革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口升学考试模式,有助于增进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水平。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与本科院校合作建立统一的考试平台。高职教育的重点偏向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而本科院校则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与知识素质。高职院校应当与本科院校携手建立统一的考试平台,以有效弥合二者在人才培养重点方面的差异。高职与本科院校统考平台建设的内容与方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教学内容,故应当在省级乃至全国层面实现统一规划,并由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来统一建设。高职与本科院校的统一考试平台应当设计专业综合理论大纲,并据此分列知识考试准则和技能考试准则,细化各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考试的比重分配。高职与本科院校的统一考试平台设计应当在重视对考生专业理论素质考核的基础上,适当契合高职教育特色,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所占分值的比重,弱化以考试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激励掌握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第二,高职院校应建立与本科院校相贯通的学分互认机制。这要求高职院校以综合从业技能素质培养为根本,以项目课程建设为主体,强化面向升本愿景的高职与本科相衔接的课程建设,为推动高职与本科学分互认机制的有效执行提供课程贯通基础。高职学生的毕业方向呈现直接就业与升本的分流状态,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发选修课程体系并强化选修课程学分占毕业总学分比例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高职与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联合数据库,具有对高职及本科学生的学分数据信息进行管理的权限,从而为高职与本科学分互认制度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考虑到学分制度难以有效衡量考试过关学生的学习绩效的差异,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与学分制度相配套的绩点制度体系,以准确衡量同等学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能力,提升本科院校对预备升本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考核的准确度。

3.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高职教育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升本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其教法,以适应本科教育的教学要求。第一,高职教育应发掘和建构适应学生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教学论,提升高职教法的有效性。传统高职教育的教法偏重于技术导向。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亦存在理论教学层面相对薄弱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在摒弃传统的缺乏深度的职业教育教学法的同时,探寻从大量直接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概括出抽象理论的教学法,从而为具有升本意愿的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第二,高职教育应破除传统的学科分类式教学模式,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应当面向有着较强升本意愿的学生来设计具有扩宽基础课程、创设灵活教学模块特色的模块化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法要求高职院校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实现高职教学内容按功能特性的重新整合与优化,以充分满足学生升本及就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的要求。模块化教学法对各教学模块的内容进行分层设置,并依据各个专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交互关系来将各教学模块细分为若干子模块,并通过各子模块间的功能组合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模块化教学法,有助于弥合不同理论知识背景与实践技能基础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不同高职院校根据其个性化学习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避免因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叠所造成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4.基于升本愿景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课程衔接。整合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有助于厘清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不对口的问题,有效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潜力。第一,以课程标准化建设为切入口,强化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的衔接。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一千余所,各高职院校通常依据学校驻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来设置课程设置结构及课程内容,其课程建设从教学大纲到教学计划再到课程标准都不尽相同,这导致不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使得高职毕业生需额外支付更多的学习代价来达成其升本愿景。通过建立横跨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统一课程标准平台,推动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课程衔接,可有效降低学生的额外学习成本,提升其升本概率。第二,高职院校需要以就业与升本双目标为基石来展开课程建设。考虑到直接就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流毕业去向,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设计应当在充分考虑学生直接就业需求的前提下,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升本愿景。因此,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统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在邀请高校教师的同时,力邀行业专家与资深人士,共同设置高职与本科课程衔接委员会,专职制定统一的专业门类与课程标准,有助于确保高职与本科课程衔接工作的课程设置层次鲜明,课程内容普适性强。第三,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基于高职与本科课程标准体系平台的课程二次开发工作。高职院校在课程标准体系建设领域与本科院校达成共识后,应当将精力转向课程的二次开发建设,形成与之配套的且具有较强执行力的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并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

猜你喜欢
愿景院校高职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