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

2014-04-17 08:57高美娟郑荣伟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7期
关键词:贫困生关怀救助

高美娟 郑荣伟

制度与伦理是社会问题治理的基本路径,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问题,需要从制度与伦理的双重维度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的应对路径。

一、系统成因: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何以贫困?

贫困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与伦理现象。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问题是困扰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安定、和谐。“贫困”是社会系统运转出现的系统性“病症”。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之所以贫困存在多维原因,最基本的原因主要有:

第二,家庭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贫困生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经济收入依赖于家庭,家庭状况成为贫困最为直接的原因。从调查来看,家庭致困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缺少经济来源、家庭突发变故以及单亲或孤儿家庭。

第三,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排斥理论认为,贫困作为一项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排斥的结果,社会通过规则的设定、文化情境、习惯以及交往方式的限制将一部分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让一部分人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第四,个人方面的原因。当前,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着金融银行企业办理不积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鉴定弄虚作假、奖学金请客吃饭、受助人不愿意参与公益服务、拖欠贷款、受助不感恩、出资人提出资助回报要求等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是多因所致,对其救助也需要通过多途径合力完成。笔者以为,制度设计与伦理关怀是现代社会问题治理的重要路径。制度是硬性的规范化的路径,强调对于普遍群体的原则性的规定,它通过外在的强制力约束保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伦理主要是强调人的内在内心约束,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帮助人们成为好人以及过上好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制度与伦理是两种不同且能够相互配合的治理手段。高职院校贫困生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经济体制、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以及个人原因,其基本的治理主体包括了政府、社会(包括了高校)以及个人等,其治理的基本路径主要包含了制度与伦理两个维度。

二、制度设计: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救助的制度之维

制度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体现现代社会理性化的重要标志。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哈米尔顿认为:“制度意味着一些普遍的永久的思想行为方式。”①可见,“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②通过对个体偏好和行为的分析,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制度就是用来指一个已建立的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行为模式,是所有信仰和所有由集合体建立起来的行为方式。

(一)建构资助政策的多元化与立体化

即系统地建构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制度的策略与政策,对之进行合理规划与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学问题,除了受制于经济基础外,它在宏观上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极其紧密,而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则与社会及资助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全国上下建立了“奖、贷、补、助、减”等多种资助政策。从全世界来看,对于学生资助政策总的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从以助学金、奖学金为主向以学生贷款为主转变。就我国而言,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多、结构复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致贫因素存在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需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救助制度。

(二)建立公正的高职贫困大学生救助制度与机制

经济救助仅仅是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脱贫的经济责任,根本上是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当整个社会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的机制与社会氛围,高职院校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贫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品性,法律和制度,无论它多么有效率和有条理,如果是不公正的,则必须改革或废除。”③公正的大学生贫困生救助制度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平衡各方社会主体的价值趋向,在经济上保障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利益,提供合理的经济救助,同时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心理满足感与认同感。

(三)建立高职院校贫困生发展型救助制度

所谓发展型制度主要建立以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契合自身专业特征的基础上的制度规范。立足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是制度“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年龄、技能以及心态上都存在广阔的可塑的空间。建立发展型贫困救助机制的目的,一是要充分开发贫困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发展潜能,着眼于贫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即时性地经济脱贫;二是在最终发展导向上要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经济、心态、能力等全方位实现能力与技能上的突破。建立高职院校贫困生发展型救助制度就是要将这些内蕴的价值容易其中,“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④一时的经济救助不能代替长远的能力建设,一次的经济补给也无法形成规模化的救助效应。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永恒的价值追求,在全面发展中壮大自身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脱贫”的目标。

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生物炭的施加量存在非线性变化的规律,炭土比为6%时出现最大体积含水率,炭土比为8%时出现最小体积含水率。因此,可以推断在土壤水吸力一定时,存在着一个最优炭土比,其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大。因此,寻找最优炭土比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内容,深入探究适宜该地区的最优生物炭施加量,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三、伦理关怀: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救助的伦理救赎

制度呈现的总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抽象的规则体系,还需要辅之以情感、德性、心理上的关心与关怀,才能够“内外结合”地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制度设计与伦理关怀是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原则无品德是空的,品质无原则是盲目的”,“好的德性没有法律是脆弱的;但只有正义也不能指导人生,好的法律必须要有好的品性来提供支撑”。制度与德性是相互配合的,共同服务高职贫困生的脱贫。也就说,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在制度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伦理关怀。

(一)平等地尊重与关怀

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各方主体的伦理责任、伦理义务,以培育伦理情感。伦理关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⑤康德的伦理学曾将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表达出对人的尊重,让人真正成为人。对人的关怀根源于内心中把他人视为同类人,视他人为“己”。可以说,伦理关怀真正地将他人作为“真正的生命”予以尊重。贫困生尽管存在经济上的贫困,但它们在人格上依旧是独立的、自主的,不能因经济地位而影响他们的尊严。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伦理关怀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重在对于大学生“富足”心性的培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学校的眷顾、社会的爱心以及国家的关爱。

(二)团结互助,共同“脱贫”

社会是个互助的合作体系,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阿伦特说过,“一切人类活动都受到如下事实的制约,即人必须共同生活在一起。”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⑥,团结互助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美德。“我们不仅从自己得到发展的倾向的完善本性得益,而且从相互的活动中得到快乐。仿佛是,我们自己的未能培养的部分是由他人来发展的。”⑦贫困大学生相互之间既有贫困成因上的差异性,更多的是在心态以及“脱贫”意愿上的一致性与共合性。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脱贫”的路上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合作,做到信息上的交换与共享,心态上的相互抚慰,经济上的互相支持,以顽强的意志与团结的状态一起摆脱“贫困”。

(三)增进社会宽容,摒弃社会排斥

社会不应当通过各种规则设定、文化习俗、社会心态等各种形式对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资源与规则上的限制。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能够为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提供良性的社会氛围与社会条件。宽容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美德,它意味着对于社会群体的广泛接纳与尊重,而不去考虑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高低。宽容的社会氛围并不是一朝一夕地实现的,而是需要社会成员拥有宽和的心态,平等地对待高职院校的贫困生群体,接纳贫困并解决贫困。同时,社会大众也需要认识到高校贫困生贫困问题背后的形成机制以及诊治的社会系统性,杜绝以“排斥”的社会心态去共治贫困。

四、结语:制度与伦理的“双轮”驱动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将日渐困扰着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在现代条件下,制度与伦理是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摆脱贫困的基本路径,从外在与内在、行为与内心、硬性与软性、理性与情感等维度为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脱贫”提供“双轮”驱动。

[注释]

①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6):3.

②(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8.

③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3.

④(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85.

⑤孟凡平.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现代视角[J].社会科学论坛,2008(7):103.

⑥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⑦(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9.

猜你喜欢
贫困生关怀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水下救助抢险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