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及优化策略

2014-04-17 08:57纪慧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7期
关键词:院校区域人才

纪慧蓉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已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匮乏,从而导致实用技术型人才资源供给相对不足,进而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一是实用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一线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情况较为严重。区域产业中的低端人才富余而高端人才匮乏的劳动力结构,影响了新技术成果在区域产业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二是地方政府在短期政绩的压力下,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不足,使得高职院校更新教学设施、设备的时间延长,影响了高职院校将新技术、新知识引入高职教育体系的进程,导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高职教育低投资的现状,使企业招聘的技术工人难以适应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从而影响了整个区域经济体的产业技术升级进程,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被长期禁锢在高耗能与低产出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中。脱离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教育功能定位,使得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短板,抑制了区域经济的活力。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重新定位高职教育功能,并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高职教育功能解析

(一)优化高职人才结构功能,缓解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缺口

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目标来重构其功能定位,将核心教学资源投放于产业升级所需的紧缺型专业人才培养上。

1.高职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之根源在于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高职教育系统为我国实体产业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被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粗放式工业化发展阶段向集约化后工业发展阶段升级的历史关键期,在人才供给总量平衡的基础上,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高职人才供给出现结构化矛盾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管理层和决策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失误,为此,高职院校应当从传统的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意志为导向的教育决策模式向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所需人才为导向的教育资源投放决策模式转变。激发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放决策新模式的内在活力,既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也有助于将大量接受良好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输送到企业,迅速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平均素质和企业的整体劳动生产效率,最终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推动区域产业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为区域产业的持续性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呈现波浪式升级态势。当前社会化大分工体系的劳动分工类型趋于细致,各类新型岗位和职业随之产生,墨守成规的传统专业设置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化大分工体系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设置新专业的方式,确保新专业与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高职院校可立足“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专业建设的工学一体化,使得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保持一致。

(二)优化高职技术供给功能,增强区域经济的技术升级动力

1.高职院校可增强技术供给功能,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产业向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第三次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根据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来适当进行调整,并针对新兴职业来设置新专业,以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劳动与资本流动速率的加快,并促进传统农业与工业部门生成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高职院校应当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新专业门类,逐步取代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专业创新空间,对此,高职教育应加强科研实力,通过增强自身的技术供给能力来适应全球化与信息化革新对人才的新需求。

2.高职教育应增强技术供给能力,为我国宏观社会与经济转型提供实用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过度耗费不可再生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随着不可再生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日渐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为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弊端,教育界有必要将传统的精英型高教模式转变为面向大众的社会化高职教育模式,并以就业为导向来重构高职院校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结构,从而普遍提高普通工人的技术水平,为我国区域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奠定基础。为适应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型,高职教育应加强实训设备投资,并通过开拓产学合作新路径的方式将企业新型设备和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为提升人才培养的技术含量提供技术保障。

(三)优化高职教育创新功能,强化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升级能力

1.高职院校应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激励学生积极创新,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的,在于彻底改变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依附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而依靠科技创新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各地区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之间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重要渠道,主要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先进技术在生产力方面的转化。高职教育不仅应当承担继承、传播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功能,还应当担负起启发创意思想、激励创新活动的功能。作为国家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纳入其工作中心,通过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形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2.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创新型教育制度的建设。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当前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将教育制度创新的工作重心放在对既有职教体系和制度的修补、完善上。立法机关应当积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推动与我国职教事业相适应的本土化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教制度体系的创新奠定法律基础。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与先进职教法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以职教服务为本,以学生就业为纲”的职教制度生态体系。高职教育创新型制度建设工作要结合省情、县情来推进,确保高职教育制度的制定过程科学化、制度执行规范化、制度运行高效化。高职院校应在制度的落实环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高效的制度实践来保障制度的价值实现,这要求高职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善于协调组织间的冲突问题,积极化解组织内各利益团体的矛盾,实现监督制度、激励制度和惩处制度的“三位一体”。

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化策略探析

(一)重塑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促进区域产业的持续升级

1.重塑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强化协同办学理念。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相衔接的桥梁,应当回归到依托企事业单位来开展基于生产实践的务实教育的道路,并吸纳热心职教事业的私人资本参与职教事业。这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寻找企事业合作伙伴,依靠企业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来开展实训教学,并基于企业的技术与操作规范准则来制订教学方案;企业则应根据生产状况来有序安排高职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当以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建构坚实的合作平台,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献计献策。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重点体现教育合作、育人合作及就业合作等方面,通过系统设计校企合作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各层次合作组织相互交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

2.高职教育应确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式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体系要求高职教育体系打破体制壁垒和学制约束,建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开放式高职教育体系,以灵活务实的学制安排来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终身教育要求高职教育体系面向区域经济内企事业单位开放其投资与建设资质,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支持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诉求。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设计应能满足具体工作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广泛地适应其生活和职业转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个体和各经济主体提供服务,保障各主体的利益。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不仅应当包含社会个体与组织对高职教育经济领域的教学要求,还应当包含对环境保护、生活体验、精神追求等文化领域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安静祥和的心灵港湾,为其积极进取的行动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灵活的高职教育体系则要求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区域经济特点来改革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以提高高职教育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区域经济环境的能力。

(二)以产业技术演进为导向来变革高职教学方法与技术,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知识更迭速度加快的挑战,这要求高职教育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变革既有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对高职学科体系、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教法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新的高职教育外部环境的要求。

1.高职院校应当探索以项目型职业教育替代专业型职业教育的职教模式升级路径,以有效保障高职教育的教学进程与产业技术演化进程的步调一致。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使得传统单一化、专业型的职业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产业技术快速升级的需求,为此,高职教育部门可以探索项目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强化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项目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以项目为载体,运用工学一体化方式,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知识型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基于项目载体来安排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使高职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综合知识,并提高自己综合、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可引入教学新方法以消弭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系统间的技术代差。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变革,以切实满足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成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服务于区域特色产业,根据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主流企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内容。高职院校应当在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征,形成特色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新方法。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研发领域的创新速度和技术应用领域的更迭速度较快,以课程为教学活动建设单位的传统教育教学变革节奏已不适应新技术的变革节奏,为此,高职教育应主动担当并构架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应用型课程,培养一批能够为高新技术服务的人才,有力促进地方经济转型的进程。我国高职教育系统应当强力推进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教学模式在各地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的落实。MES教学模式对传统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细分化改造,形成以知识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新模式,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严格界限,建立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系列教学单元,并在内容设计上为学生未来接受终身教育提供知识接口,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教育系统的教学效能。高职院校亦可综合比较诸如CDIO模式、CBE模式等教育模式对本土职教活动的适应性,从中选择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的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三)利用政企力量来引导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高职教育系统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关系,充分激活高职院校的内在社会经济功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1.高职教育系统应当优化政府与高职院校的关系。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接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后者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制定高职教育事业远景规划,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指导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活动。政府主管部门要联合制定区域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区域教育目标,努力实现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和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2.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制度激励措施来鼓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展开产学合作活动,并对与高职院校进行产学合作的行业企业提供财政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应当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和隐性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展开产学合作的隐性促进作用体现在高职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高职教育价值将通过金融资金和资源循环系统惠及到区域经济体内的各领域。

3.高职教育系统应当推进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改革,充分激活市场机制的活力,广泛吸纳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社会闲散资金。高职教育系统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可吸纳社会组织的闲置设施与设备来投入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有效提升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高职院校的多元化投资改革可将高职后勤等职教配套服务设施的社会化改革作为试点,并按投资额比例分配收益的原则来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高职教育系统建立市场导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人才需求方的切实需求,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产业各个投资方的收益最优化。

(四)借力国际合作机制来促进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1.高职院校应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与国际组织展开高职教育合作。我国高职教育的封闭式办学理念根深蒂固,缺乏与各类国际组织展开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内在动力。当前世界各国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国际高职教师交流,并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国际型人才,进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欧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别启动“伊拉斯谟计划”和“苏格拉底计划”,试图通过在欧盟体内进行跨国高职教育交流来促使欧盟统一的技术型人才市场的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职业教育战略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世界多所高职院校的普遍支持。获取类似国际性组织对高职教育活动的支持,对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国际组织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精英的汇聚节点,它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与国际化组织携手展开高职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以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把握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获取来自国际组织的支持,贯彻和执行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2.高职院校可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之间建立高职院校战略联盟关系,以高职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合作为平台来促进区域经济间的跨国交流与合作。与核心院校对各成员院校进行产权控制的职教集团模式不同,高职战略联盟内部成员间并无产权控制要求,且成员间以资源整合为纽带来形成高职战略联盟的凝聚力。高职院校国际战略联盟关系是各国高职院校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集中的方式来实现各国高职事业的共同战略利益,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在全球化人才市场中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系统在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操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是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所在,难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轻易获得。我国职业院校应当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展开战略层面的专业化合作,通过长期交流与深层次互动的方式认识并学习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基于高职院校间的国际化战略联盟关系,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深刻认识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体制特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要义,切实掌握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隐性知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猜你喜欢
院校区域人才
人才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分区域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