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东 蒋立松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学术界、新闻界自2009年开始的文理分科大讨论中,“分”“合”两派唇枪舌战:主张“分”的观点认为分科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主张合科者则认为分科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祸端。文理是否分科的讨论看似轰轰烈烈,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出现了诸如概念混淆、理论滥用、语境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往往就问题而谈问题本身,未能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与文理分科相关诸要素的变动情况,未用发展的眼光根据时代背景来分析问题。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因此仿照苏联模式在教学中实行文理分科,以达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的。1977年,高考恢复并采用文理分科命题、分科录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社会经济发展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量加大,良好的就业形势让“重理轻文”的现象愈演愈烈。1983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中特别强调“不要搞文理分科”。但是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通过高中的学习和高考升入大学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的首要选择。高考的文理分科或者合科成为最能牵动国民神经的教育政策之一。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各省市都开始实行“3+x”的高考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以分科为主要特点,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对文科生和理科生采用不同的分数线。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曾就“20大教育问题”公开征求社会意见[1],高中文理分科就是其中之一,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了讨论文理分科存废问题的热潮。纵观高中文理分科的发展历史,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它是和应试教育伴生的,是升学主义教育观的产物。
2013年10月,中共三中全会的会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第四十二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2]“不分文理”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
文理分科与否和招生考试制度紧密相连,因此,解决文理是否分科争论的关键在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高中文理分科”是指高中在高考制度的规范下,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将学生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种各具特色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育方式,文理两科都要学习语数外的同时文科班主要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而理科班主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高考文理分科”指的是在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中文理分开命题,考生根据自己擅长的学科自主选择参加高考文科考试或者理科考试,高校根据专业性质分科招收文理科学生。
这两个概念涉及的主体一个是高中,一个是高校;一个属于基础教育领域,一个属于高等教育领域;一个主要是高中的课程和教学应该如何安排,一个主要是高校如何选拔人才。文理分科的争论中,由于未清晰地界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未在同一领域中讨论问题,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却“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高中文理分科和高考文理分科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即:高中之所以实行文理分科教学是因为高考文理分科考试,不是学什么就考什么,而是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文理分科的问题始于高考文理分科考试。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教育大国,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属于稀缺资源,“考什么就学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观点有其生成的合理基础。文理分科“存在即合理”,但并不一定是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学生培养的政策。
高中文理分科不仅仅是关涉学生全面发展抑或片面发展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个性或者增加学生负担的问题。分科问题和高考密切相关,或者说,高考如何考直接决定了学校系统要不要分科。因此,归根结底,是和千家万户莘莘学子利益攸关的高考应该如何考的问题,即评价体系的问题。而评价体系又体现着我们的教育目的,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高中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文理分科的主张者往往暗含地假定了一个前提:高中生大多都是偏科的,或者是文科优于理科,或者是理科优于文科。然而凡是读过高中的人大都知道,很多学生在面临分科时往往十分纠结。或者是文理都擅长、都喜欢,或者是文科中有一科不擅长,理科中也有一科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等。文理分科的主张者这种简单片面的二元思维模式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用臆想中的假设代替现实从而提出文理应当分科的论点。
现代化的力量带来了国家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反映了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引导着学生在面临文理分科时难免会考虑就业因素而被迫选择理科。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中,具有普适性、标准型的自然科学知识处于霸权的地位,压抑着被误认为是“准科学”或者是“非科学”的哲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知识、教育学知识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在关于文理分科的争论中,较少有学者认识到自然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和这种知识的特权所造成的人才培养的恶果。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标准,改正了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被大多数支持文理分科的学者用来论证分科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兴趣爱好不同,文理分科可以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更好发展。不可否认,各项智能全面发展的学生并不多见,学生的智能发展也未必均衡。但以此来论证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则显得牵强,如果要依据优势智能来选择要学习的科目,分科将会更细化,而不是简单地分为文理。
文理分科虽曾为完成“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任务起过重要作用,但时至今日,它的负面影响却日益突出,不利于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及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痛下决心改变这种情况是完全必要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赞同文理分科者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考上大学、提高升学率,而未把培养人方面的作用放在首位。在高中的教学中实行文理分科,在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尚不太清楚,更谈不上有明晰的职业规划的时候,减少理科生学习政、史、地的时间,甚至剥夺他们学习这些科目的权利,培养“单向度”的理性人是不合理的做法。在高中教学中实行文理合科,能够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文科生逻辑思维混乱的局面。
基础教育的含义是: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3]。“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国的高中教育虽然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但它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功利主义世界观盛行和高考的重压下,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被逐渐忽视,变成了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升学教育”。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面对高中教学中文理分科的现状和高考压力的强迫,本来不偏科的学生也在逐渐的单线“培训”中变得“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了。高中文理分科照顾了一部分偏科的学生,但是置更多的不偏科或者并非“文理偏科”的学生的发展于不顾。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人文精神的人。21世纪是科技、经济和文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对人才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高中教育如果继续坚持提前进行文理分科(在高二,甚至高一就分科)的做法,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更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前进行文理分科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只顾眼前提高升学率,而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置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于不顾。这样做只能使我国在国际科技与经济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高中文理分科的争论中,存在着把高考文理分科考试等同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教学、片面地把学生划分为只擅长文科或只擅长理科、重文轻理等认识上的错误,忽视了教育培养人的目标,过于注重教育的外部功能而忽视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和高考文理分科考试是不同的概念,但是高考作为评价体制,对高中阶段的教学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学校、学生和家长出于对升学、分数这些短期目标的追求,往往极容易在教学实践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因此,破解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难题的关键还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这一改革目标,为从根本上解决高中文理分科争论指明了攻坚方向。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出发,高中阶段不应实行文理分科,不应进行片面教育。而高考主要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途径,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文理科成绩有不同的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并且有天赋的学科也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可以根据自己各科的成绩报考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另外,高中生在报考学校时往往存在名校情结,报考学校和专业时盲目性比较大,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应适当添加对学校特色、优势专业的了解,减少在大学阶段不适应专业学习的现象。
总而言之,解决高中文理分科争论的关键在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也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文理不应分科,应给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各个科目的机会。而高校也要着重打造优势专业,构建特色学科。在高考招生环节,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所需,根据学生的总成绩和专业成绩招生,在此基础上兼顾教育公平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1]冯生尧.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文理分合抑或专业分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
[2]http://news.xinhuannet.com/mrdx/2013-11/16/c.13289294.htm.2014-03-05.
[3]王 晋.基础教育改革话语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4).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刘志军,王振存.取消文理分科: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博弈[J].课程·教材·教法,2009,(9).
[6]赵志毅,程建坤,刘丽娟.高中文理分科何错之有——与取消论者商榷[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7]王中男.高中文理课程应该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8]梁水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