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探讨*

2014-04-17 08:46田联进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晏阳初博爱哲学思想

田联进

(1.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2.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宜宾 644000)

晏阳初(1890-1990)是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理论和实践的卓越领袖人物,是中国现当代极负盛名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和哲学家。1918年晏阳初赴法国援助在欧洲战场上服役的华工的经历成为了他终生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的“酵母”,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催生了定县实验,最后推广到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其教育影响力也就从影响中国转向影响世界,而晏阳初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活力正是源于其超拔的教育哲学思想。先哲已逝,哲思永存。晏阳初教育实践中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对当今教育理论,或是对当今高校去行政化的有效解决,还是对当今大众教育、推进高校强国战略、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一、晏阳初的教育哲学思想论析

一切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起源于教育哲学思想的萌动,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也正是基于其超拔的教育哲学思想而拥有巨大的生命力。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包括自由教育哲学思想、博爱教育哲学思想和民本教育哲学思想。

(一)自由教育哲学思想

晏阳初自由教育哲学思想受到古希腊自由哲学流派、人文主义哲学流派、进步主义哲学流派、激进主义哲学流派有关自由思想的影响而形成。古希腊自由哲学流派认为自由取决于对世间的绝对真理的掌握,自由能力是人的最高属性。人文主义哲学流派认为自由和自治、真实、积极合作和参与以及自学是教育的关键。进步主义哲学流派认为,自由是通过学习、教育而获得,二者是通过经验的连续改造过程来进行的,并取决于学习者的兴趣。激进主义哲学流派与进步主义哲学流派都认为自由通过教育实现,但是后者更强调教育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教育应以社会改革为旨归。

晏阳初平民教育自由哲学思想并非是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自由哲学思想。在对待“古典”自由哲学思想方面,晏阳初认为“古典”并不能包含人类所有智慧,它只能是思想教育的基本材料,因此,他使用民歌、戏剧和科学知识等不同的材料,但又不局限于人类的思想材料。在对待人文主义哲学关于自由方面,晏阳初与伊莱亚斯(Elias)和梅里亚姆(Merriam)(1980)具有相同的观点:人类的尊严和自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基于人文哲学自由观,晏阳初从发展个人潜能目标出发扩展教育目标:人民并不缺乏智能,只是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人民并不需要救济,但是需要能释放自己潜能、智力和创造性的机会;人民应从无知、疾病、贫穷和自私中解放出来。基于进步主义哲学自由观,晏阳初以高度的使命感竭力帮助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而实现自由。晏阳初认为,教育是中国人民自强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改革是帮助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一种力。晏阳初于1948年指出,乡村改造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一个健康、强大和充满希望的中国,为世界和平提供基础。晏阳初早期把改造的重点放在中国,而后来转向世界。激进主义哲学流派在政治方面是激进的,主张教育带动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晏阳初将人民的觉醒、获知和解放作为乡村改造的重要目标,所以在这方面他的思想与激进主义教育流派异曲同工。农民只有觉醒起来才能寻求改善自己现状的方法,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晏阳初认为教育是为了开发并发展人的潜力,提高经济生产率和增强社会与政治责任感,而教育的实质是在于知识分子的觉醒,尤其在于那些享有特权或是教育特权人的觉醒,然后唤起人民的觉醒。知识是动力,教育的重要影响在于经过基础训练以后,农民就知道怎么对付困难,在面对灾难时不再深陷无助之中而是走向强大。“当人民学会阅读以后,就想学习如何生活得更好。这种由我们准备和提供给他们的材料工具似乎已经生效,使他们变得不满足,这种神圣的不满足感开始从他们心中喷发出来,激发他们不会甘愿受穷。”[1]通过乡村改造,人民可以武装自己,并因此达到改变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目的。

晏阳初吸收了自由哲学流派的多家观点并加以改造形成了其教育实践中的自由教育哲学思想,其核心观点是追求教育自由、教育解放,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人民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并带动社会的解放与进步。晏阳初自由教育哲学思想的自由是通过获得“力”去实现,因为“世界仍然是个‘唯力是视’的世界”[2]。中国的“力”正如晏阳初认为蕴藏在“广大的占有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老百姓当中”,而开发这种“力”的教育被他称为平民教育。晏阳初把自己铸造为“一个为免除人类的愚昧和贫困而终生奋斗的‘真正的人’”[3](P353)。就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灭绝人性的法西斯主义提出的“四大自由”(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晏阳初提出了第五种自由,即要“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而在实践中晏阳初更是坚持办学者的自由和独立精神,抵制外界的干预,这都是基于其平民教育的自由哲学思想。

(二)博爱教育哲学思想

晏阳初的博爱教育哲学思想源于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基督教博爱的精神。儒家仁爱思想是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灵魂,儒家仁爱思想包括家庭体系之爱、社会体系之爱、宇宙体系之爱三个不同的层次,且这种爱由此及彼、由内及外而延伸,其核心思想即“仁者爱人”。基督教博爱的实质在于爱是宇宙的基本原则、基础是爱,而这种爱“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害羞,不求己利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之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且这种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以使爱永不止息。基督教博爱的基本内涵就是“爱天下所有人,爱上帝,包括爱你的友人甚至爱你的仇人,要做到爱人如己”[4]。

晏阳初通过他所吸收的儒家仁爱思想、基督教博爱精神和他经历法国战场后对华工苦力的了解以及对世界各国工人苦力的发现等所获得的感悟与体验,构成了他的博爱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个非洲、中美洲、亚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苦力的发现激发了其博爱之心以开发这个人体中的“脑矿”。这种博爱教育哲学思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的平等性。晏阳初主张平民教育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仅仅局限于农民。晏阳初所倡导的教育平等尤其体现在他长期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平等问题、长期关注女性教育公平问题所作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晏阳初积极倡导和推行教育的民主与平等,在平民教育概念“平民信条”中指出:“人的人格本来平等,原无上下高低之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惟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那么,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5]在平民教育的原则中,晏阳初先生认为平民教育即全民的教育,“不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有领受平民教育的必要,都应机会均等的享受全民教育。”[6]二是教育的无阶级性。正如晏阳初所言,平民教育亦非阶级教育,而中国阶级观念从来就远不如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那样严重。从考究中国历史而论,中国许多创造伟业者大多出身于平民,且并未曾受贵族阶级的压迫而不能发展。而如果认为中国存在阶级的话,那便只能归于“智识”阶级或“士”阶级,也如人们常言的“士农工商”中把“士”列于其首,“士”的阶级稍为贵、稍为高。平民教育就在于铲除这种“士”的队级,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以使人人可以士农、士工、士商、士兵的目的,以实现“均学”主义[7]。

儒家仁爱思想、基督教博爱精神以及晏阳初对苦力认识的升华促使其博爱教育哲学思想的生长与成熟。博爱教育哲学思想旨在人们用爱心、用慈善心对待人,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正是晏阳初的博爱教育哲学思想促使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把他的爱播种给了整个世界,把他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的贫苦人民。

(三)民本教育哲学思想

晏阳初民本教育哲学思想来源于儒家人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传统,道家的天人合一和兵家所讲究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人本哲学思想的源头,隐含着一定程度的人的重要性。而管子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其名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便是对人本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孔子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坚持“民贵君轻”,唐太宗的“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等都是源于人本哲学思想。西方民主思想认为权力产生于人民、通过契约产生,因此主张“民有、民治、民享”,权力理应为人民负责。虽然二者存在许多差别,但是尊敬人民、强调人民的地位和作用是二者的相同之处。晏阳初在教育中吸收了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的合理特质,形成了民本教育哲学思想。

“民为邦国”,全民有知识与全民受教育的程度乃共和国稳固的基础,构成晏阳初民本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晏阳初民本哲学思想反映了他的人本理念的关怀,“今日我国的问题,这样地复杂,非从根本上求一个解决方法,……所谓根本的解决方法,在将欲从各种问题的事上去求的时节,先从发生问题的‘人’上去求,因为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是‘人’。”[2]晏阳初民本教育哲学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观念在晏阳初幼小的心里埋下的一粒微妙的火种[2],使其结合了西方民主思想而不断燃烧,不论在中国或是在海外,晏阳初所实践的民本教育哲学思想都一直在升华。“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2]晏阳初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建国需要先建民,强国需要先强民,富国需要先富民;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弱人民贫困的[2]。晏阳初以人口约为1亿的美国为例佐证其论断:虽然美国立国到当时不到200年,但是却人才辈出,而人才又大多数是平民,某年美国某报发表的关于选举的报道证实了这一结论:以投票者从300万人中选出的50位名人中有32人为平民,占总数的64%[7](P37)。晏阳初把中国社会最根本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中国教育不能普及”,特别是广大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针对这四大“病症”,晏阳初以“四大教育”之法克服之:以文艺教育克服“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制服“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战胜“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克“私”,培养团结力。为使四大教育顺利进行,晏阳初赋予了平民教育五种特质:超然的特质,无宗教、无党派、无主义之色彩的民众教育;义务的特质,须具牺牲精神的义务教育;地方自治的特质,出地方财力,办地方事业可持久的教育;机会之均等的特质,人人皆有机会接受的教育;民为主的特质,民众自动、民治精神的教育[7](P9-19)。

晏阳初民本教育哲学思想的目的在于使教育服务于广大民众,促进人民的智力、体力、心理的健康发展,养成具有独立、自由、平等与尊严人格的个体,即成为“完整的人”——有智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人,这样才能“使中国人,尤其是最大多数的农民,人人都富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能自养、自卫、自立而成为‘人’,那中国民族复兴便指日可待”[8](P4)。

二、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超越与局限

晏阳初教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的活力缘于其超拔的教育哲学思想,其教育哲学思想激励着他终生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不仅包括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与西方哲学思想精华的结合,并且这种中西结合的教育哲学思想伴随着晏阳初的实践体验而不断得到升华,其平民教育运动持续获得实效。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超越了那一个时代,成为了那一个时代的引领人物,其践行的平民教育运动由中国走向世界。

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既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其体验的结晶。与晏阳初教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密切联系的教育哲学思想主要有自由教育哲学思想、博爱教育哲学思想和民本教育哲学思想,这三大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活力因子。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自由教育哲学思想,其核心在于教育自由、教育解放,最终通过教育使人民获得自由、获得解放,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解放与进步,并且晏阳初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所提出的四大自由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自由的内涵,提出了第5种自由,倡导摆脱愚昧无知而获得自由,尤其关注普通中国平民的自由。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博爱教育哲学思想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以爱心的教育方式普照众人,消除教育的差别性与阶级性以期盼人人都能享受机会均等的教育。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民本教育哲学思想把儒家的人本思想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结合,形成了“平民教育的程度是国家基础”的民本教育哲学思想:超然特质的教育,无宗教、无党派、无主义之色彩的民众教育;义务特质的教育,倡导义务精神的教育;地方自治特质的教育,办持久性的地方教育事业;均等特质的教育,人人皆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民为主的特质,民众自动、民治精神的教育。显然,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既是对其实践体验的超越,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超越。

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包含着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亦是其教育哲学思想的超越。他提出了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教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彰显其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观,尤其是晏阳初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强国救国,这更加难能可贵。但是,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并没有涉及到最为根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层建筑的改革,而是以农村教育来带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其教育哲学思想的不足与遗憾。显然,在一个社会体系中占垄断地位的经济基础和在上层建筑中起支配地位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整体走向。如果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是以最为根本的社会制度为前提,并与农村教育紧密结合,其平民教育革命就能得到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支持;那么,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便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尽管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略有不足,但是,其中的不足不能掩盖其自由、博爱与民本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中独到的真知灼见,而这些真知灼见已经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三、结语

晏阳初超拔的教育哲学思想决定了他的平民教育理论具有超常的活力,并赋予了其历史使命感和平民教育实践旺盛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源泉的教育哲学思想的持久萌动,使晏阳初在其有生之年一直热忱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与其长期的实践密不可分,他终生以其自由教育哲学思想、博爱教育哲学思想、民本教育哲学思想投身到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中,无论是晏阳初教育哲学思想,还是他为教育所奉献毕生的精神都难能可贵。晏阳初在实践中坚守国际办学所具有的独立、自由精神对应对目前大学行政化问题无疑是良策药方,他的自由、博爱、民本教育哲学思想对当前的大众教育、教育强国战略、化解城乡教育的差别等实际问题及其教育理论无不具有借鉴和启迪价值。

[1]【英】林培乔.晏阳初教育思想与实践在成人教育传统框架中的地位[EB/OL].[2007-10-11].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jierenwu/yangchu/2007-10-11/3595.html.

[2]晏阳初.晏阳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3]里根总统致晏阳初95寿辰贺辞[A].晏阳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4]马唐纳(WilliamMacDonald),范斯德(Dr.ArthurF-arstad).新约圣经注释[M].角石国际出版社,1982.

[5]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1.

[6]晏阳初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马秋帆,熊明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M].商务印书馆,1928.

猜你喜欢
晏阳初博爱哲学思想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博爱之歌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
近十年来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