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洁 王群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对作为高等教育平台和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进一步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已是大势所趋。
1.高校资源重组是发展规律使然。我国高等教育随着近年来“扩招”和“普及”的不断深入,出现了院校的扩张速度远远赶不上生源发展速度的结构性矛盾。事实证明,打造一所高等院校并确保其具有好的教育质量,绝对不是资金、物质等到位就能实现的。为了更好地应对“扩招”与“普及”给院校数量带来的挑战,当务之急就是对现有高校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现有高校的最大潜能,积极推动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的资源重组,这一途径是世界范围内高校发展的共同规律,同样对我国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高校资源重组是市场化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归根到底,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的结果;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毕业生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教育质量与人才市场不完全对接,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或者是无法充分就业。对现有高校进行资源重组,进一步整合现有高校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高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的资源重组就是以市场的手段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胜劣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高校资源重组可以更好地节约办学资源。当下及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高校教育资源仍然紧张,优质教育资源更是稀缺,在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对现有高校资源进行重组,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以精细化的管理深挖内部潜力,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盘活资源存量,可以更好地节约宝贵的高等教育资源。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已经启动了重组步伐并有持续加快的态势。2008~2012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始终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而高等院校数量自2009年开始数量上大幅度下降,这种“一增一降”是教育资源大幅整合的结果,尽管整合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高校的竞争力,但也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一些综合实力更好的高校,占有更多的资源。而一些综合实力较弱,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极度缺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对学校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2.高等教育资源运营机制不灵活和教育不均衡。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规律证明,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增长点。长期以来,政府支持民办高校的机制创新不够,对民办教育扶持不够到位,导致公办高校集中了最好的资源,垄断了优质生源,使得民办高校的发展后劲不足。2009~2012年,民办高校数分别为2677所、2805所、2533所、1726所;2009~2011年没有民办研究生培养机构,2012年才有5所民办研究生培养机构。可见,民办高校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特别是研究生以上的高端教育机构刚刚起步。民办高校的发展迟缓弱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导致资源配置僵化。
3.高等教育资源资金来源渠道不通畅。由于公办教育始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导致政府财政投入依然是主渠道,社会、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热情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特别是在资源整合中,民办高校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政策制约导致整合与重组只能是公办高校占主导,民办高校处于配属地位,使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制约和影响了高校的资源整合进度。
4.高等教育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现象严重。在高校资源重组过程中,一些高校缺乏统一规划,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扩张,重硬件,轻软件,重有形,轻无形。如有的高校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加之不同的教育资源分属不同的主体和社会组织占有、使用和支配,彼此间整合不足也造成了浪费。
5.区域竞争力发展不平衡,规模效应有待深化。从全国范围看,高校资源整合并没有完全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全国范围内高校布局还不尽合理,“211”工程和省部共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基地更多地集中在东部地区,缺乏人才的中西部地区恰恰是高等教育资源薄弱之地。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成了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高校管理者纷纷将眼光转向企业界,力图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并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
1.资源理论概述。资源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将企业当作资源的集合体,其内容包括进程、组织结构、知识、资本等多个方面,作为企业,可以控制以上所有内容,企业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而不是产品作为企业参与外部竞争的优势。
在众多的资源理论中,詹姆斯·钱皮和迈克尔·哈默提出的企业流程重组与再造理论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该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对企业流程彻底进行再设计和反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确保企业做大做强。该理论的主要思想不仅适用于企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一些行业和组织。
2.高校的资源特性。高校尽管在性质、管理目标等方面与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同样是一个资源集合体。高校拥有的资源总量和资源的性质在高校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如果对高校进行资源类型的划分,与企业一样,也可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三种类型。
1.创新机制,提高高校有形资源配置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在我国,高等教育封闭式的办学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公办高校教育投入的同时,公办高校要转变传统思维,改变习惯性的“等、靠、要”,加快高校的去行政化和适度的市场化改革,使资源整合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适应。必要时,要与专业化的管理机构进行合作,吸收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参与教育资源整合决策,组织力量对高校有形资产整合配置进行预研,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有形资产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效能。各级高校主管机构要加强高校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相互开放硬件设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避免在资源整合中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
2.优化结构,提高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质量。近年来,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早已全面展开,整合结果是高校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个体规模的不断扩张。这种资源整合已经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而是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学科单一的高校,其危机感日益增强,从而产生的必然行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工科大学和文理科大学进行重组时要形成学科渗透、文理交叉,并坚持互补性合并,这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相当有利的。同时,高校要着眼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在保持专业和课程设置总体稳定的同时,及时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精简和优化,通过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保持专业课程设置的最优化。
3.以人为本,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人才素质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校的资源整合与重组,必须自始至终地坚持以人为本。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力量,重组过程中,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通过资源重组,留住或引进更优秀的专业型人才,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为人才的成长和其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4.统筹兼顾,提高高校资源布局的质量。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增强高校对于区域社会的适应性,形成区域特色,既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又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的做法。在高校的资源重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统筹兼顾,重组要量力而行,遵循规模适度,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个体高校的规模,要实现高校承载的教育资源的规模与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借助高校资源重组的有利时机,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和引导,针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和规划研究生以上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中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要发挥“211”等一批重点高校的重组中的“种子”和“酵母”作用,保持资源重组的高质量与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