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2”学制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

2014-04-17 08:42李高芬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0期
关键词:学分中职院校

李高芬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范围内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日益加快,由此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切实需求。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办学层级普遍较低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宏观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所提出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要求,中职院校急需通过建立中高职“3+2”学制的方式来推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接轨战略的落实。中高职“3+2”学制是在传统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3+2”学制具有如下功效:一是以区域经济体内人才市场的切实人才需求为导向来实施办学战略,有助于提升中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有助于降低中高职学生及其家庭的教育成本投入并提升其教育收益率;三是有助于整合中高职教育资源,提升中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基于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3+2”学制改革是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分别举办的传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大突破。但是,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由于中职院校生源质量的先天不足以及中高职对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影响了“3+2”学制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中职教育的办学起点较低、生源质量较差,中高职院校在实施基于“3+2”学制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高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入探讨基于“3+2”学制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理论支持依据和政策支持依据,并据此提出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具体路径。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依据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理论依据

1.中高职院校应当在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路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符合认知能力的层级性规律和认知水平的累积性规律。认知的层级性规律揭示了中高职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中高职院校生源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能力不同,即中职学生在个人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显著低于高职学生;认知水平的累积性规律认为中职学生已掌握的低级知识和据此所提升的素质和能力是其获取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中职学生可通过教育工作者设计的教育路线来持续累积知识以求在认知能力上与高职学生趋同。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中高职教育工作者不应当将中职学生的内在心理因素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的重心,而应当立足于“3+2”学制的制度基础,在承认诸如信仰、欲望和动机等学生内在心理状态的前提下,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来探究从中职教育阶段向高职教育阶段转型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课堂注意力及其对知识的感知能力的变化趋势,并依据知识表征特点来评估学生在推理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深刻认知学生上述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中高职院校可以基于“3+2”学制来安排各阶段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心,中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重心应是为高职教育阶段进行充分的理论教学准备,以确保高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工作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2.中高职院校应当在准确把握学生技能习得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路径安排。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核心特色是技能教育。中高职院校应当深入探讨处于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专业技能教学方案。中高职教育的专业技能习得包含专业知识技能习得和专业动作技能习得两部分,二者之间互为补充。中高职院校可以以“3+2”学制为制度平台来促进其专业知识技能习得能力和专业动作技能习得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从专业技能的习得过程来分析,中职阶段若过于强调专业动手技能的教育,其教学效果将受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积累水平不足的影响。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专业动作技能习得方面存在兴趣有余而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在教学中安排偏重于专业知识技能习得的教育活动;高职教育阶段应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奠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习得能力的基础上开设更多的专业动手技能习得类课程,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政策依据

1.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产业政策依据。中高职院校应当依据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来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工作。中高职的发展战略选择需要遵循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式,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和区域产业经济体内生产经营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势互补,进而实现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正由传统的高资源耗费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向资源集约利用的精细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领域也存在教育资源集约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在诸多中高职院校中,使得部分职业院校的优势学科因教育资源匮乏而难以获得长足发展。中高职院校急需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战略的方式从校际层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区域范围内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供应。

2.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专业建设政策依据。中高职院校应当从专业建设相关政策的微观层面探索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有效路径。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职业教育应当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按照文件的要求,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应当从专业结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高职专业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度,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对中高职不同人才类型的需求,从而合理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还应从专业内涵视角来确定专业建设的主导方向、专业建设的合格标准、专业课程设置方法、专业技能训练模式及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模式等内容。理想的中高职专业衔接体系应是以专业为基轴,既有明确的专业层次规格、专业布局,又与产业体系对接、与区域经济互动,既在各自定位上办出特色,又能整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上下贯通、左右融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职业教育专业成长体系。

3.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职教功能政策依据。对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式选择、规模控制及愿景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既可满足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需求,又可适应学生为提升其职场地位而继续学习的要求。为此,中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学生对学业生涯的具体需求特点来定位其职业教育功能。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应当摒弃传统的以就业率为唯一考核指标的做法,在兼顾中职教育就业率考核的基础上,转而重视提升以接续高职教育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水平。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当与中职院校在专业名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学习绩效评定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有效强化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衔接

人才培养的理念衔接是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首要工作。中高职院校要在充分协调各自办学优势的基础上达成对建构知识素养与技术能力同步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在以下两个方面统一人才培养理念。

1.中高职教育应当树立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来评判中高职衔接的工作水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正处于由山寨式产业发展模式向创新式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从传统应试教育向有助于培养独立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式教育转型。中高职衔接工作的优劣应当以能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标准,中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规律来设计相应的创新教育实施方式。中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理念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条块化管理模式,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基于“3+2”学制制订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统一的学籍管理制度,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我国实施创新立国战略提供宝贵的技术人才支持。

2.中高职教育应当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过程中贯彻开放式培养技术人才的理念。开放式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理念要求中高职院校摒弃行业界限,积极面向地方社会各经济体,开放其职业教育资源,并且大胆吸收、引进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资源。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展开深入交流,确立高效的政行企校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可以有效解决因自身办学资源短缺而造成的资源约束问题,从而集中资源打造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实现中高职教育质量的迅速跃升。在实施职业教育衔接战略的过程中,中高职院校还应将其开放式合作办学理念贯彻到国际化合作交流中,通过学者进修与访问、学术度假等形式来共同促进中外职业院校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可通过三年国内中职教育和二年国外高职教育的方式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二)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衔接

1.中高职院校应当成立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并邀请当地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战略合作机构参与其中。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应由地方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设立,并负责在中高职“3+2”学制框架下对其所衔接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控制。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首先要负责统一规划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目标,以有效避免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倒挂;其次要清晰界定中高职课程衔接框架下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以有效避免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出现不必要的冲突。中高职院校可以以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为平台来强化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络,以增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战效果。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内设若干专家顾问小组,从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及中高职教学秩序磨合等各个角度来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专业建议,以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要结合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后的人才培养新计划来审定配套教材,并且确保教材内容的逻辑连贯性符合中高职“3+2”学制的要求。

2.中高职院校应当在明确界定中高职教育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模式。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坦诚交流和深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中高职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模式,并据此清晰界定某一专业课程框架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具体授课任务分工。中职教育应当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适当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中职教育阶段处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关键点,中职院校应当审慎安排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力求学生平稳适应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高职教育阶段则应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时安排力求质量而非数量,并对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法给予个性化的安排,积极探索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授课模式。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衔接

1.中高职院校应当设计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中职学生沿袭了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中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其尽快适应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特点。通常而言,中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题设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开展异质化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中职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可以考虑通过设计问题陷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突破常规和惯性思维路径的勇气,并积极引领学生通过给出特定问题多种解答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职业教育对宽基础、厚专业的要求。高职教师应当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偏重于对高职教学内容的发生过程给予深度解读,以帮助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进而为其今后进入职场展开创新和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及知识习得规律,并根据学生的知识习得规律来设计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励方案,以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在中职阶段所掌握的突破常规思维模式的异质性思维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其在自助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能。

2.中高职院校应当基于各自办学优势来建立合作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要求中高职教师在中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师交流平台上以自愿形式结成教学团队,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心得交流的方式实现中高职教育在“3+2”学制框架下的互联互通和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并非空洞的教学理论创新,而是基于具体的中高职专业层面的务实性教学工作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应当将教学方法衔接落实到专业层面,让相同或类同的中高职专业教师组成统一的教学团队。中高职院校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特色化教学技能和教学资源,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效能提升和就业能力增进提供一贯制的系统化教育服务。具体而言,以专业为单位的中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可以根据授课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针对中高职理论课程的互补式教学方法,使得中职教育阶段的基础理论教学和高职教育阶段的理论课程深化教学相统一;通过实施针对中高职实践课程的分级式教学方法,使得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学习绩效评估衔接

1.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基于学分银行制的统一学习绩效评价体系。贯彻实施“3+2”学制改革要求中高职院校建立互通与互认的统一学分制度体系,所以将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建设纳入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整合中高职院校校内课程考试成绩和校外技能鉴定成绩的新型学习绩效评估制度,它将校内理论课程与校外培训课程的学习绩效有机整合为一体,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学习绩效统一在同一学分评估尺度下,从而为中高职院校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系统奠定基础。学分银行制度的有效构建要求中高职院校变革各自系统的传统学习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基于共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分管理制度体系。学分银行制度有助于促进中高职院校优化配置各方有限的教育资源,促使中高职院校重新建构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优化中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学生知识技能评估等方面的水平。同时,通过实施学分银行制,中高职院校可以拓展学生的个性成长空间,学生可以在专业选修课范围内依据自我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性格和学习爱好特征的选修课程,从而掌握更强的学习自行规划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牢固确立学习主体地位。中高职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我认知感的基础上实施更为灵活的素质教育式教学方法,摆脱应试教育对学生自由个性发展的限制,为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奠定基础。

2.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跨平台式学分互认机制。中高职院校可通过坦诚协商的方式来建立评定标准统一的学分体系,使得学生在中高职“3+2”学制架构下所取得的学分可以在校际间被广泛认同。为提升学分银行制的校际间互认水平,中高职院校可搭建跨区域的学分银行网络平台,使得学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所获取的学分能及时迅捷地寄存于统一的学分银行网络平台中,并且其在高职“3+2”学制条件下的全部学习成果都可即时计入总学分。这一制度安排不仅增强中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学分管理工作的便捷性,而且为激发中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实现学分的校际间共享,而且应建立职业教育学分的跨平台式社会化评定和互认机制。中高职院校可与各类社会化考试机构展开深入协商,将诸如会计证、焊工证等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纳入中高职学分互认机制中。建立对社会化考试成绩给予认定的学分银行制度,可以降低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社会化学习内容之间的重复性,大幅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效保障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终身化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学分中职院校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