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光 宋晓丽 吴丽红
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最突出的是从2008年高考人数见拐点以后招生出现困难,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因为生源不足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生源危机让风头正劲的高职院校瞬间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将其无情地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风口浪尖。
1.出生人口下降的逐级传导。1990年我国出生人口达到最高峰2408万,随后开始下降,2004年达到低点1593万。1990年后出生人口的快速下降导致随之而来小学、初中、高中人数逐级大幅度减少,近几年已经传导到了高考,全国高考人数从2008年的1050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912万人,5年期间减少了138万人。可见,目前的高考人数下降,实际是由于我国出生人口下降逐级传导造成的,高考人数的大幅下降很快将形成对目前高校规模的强烈挑战。由于我国高职实力较弱,且目前高职的经费和发展对生源数量要求很高,依赖性大,因此,高职在今后面对的困难将会更加突出。
2.高职院校自身的劣势。高职教育进入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我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加上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在高考人数见拐点这个时代背景下要想获得发展困难重重。此外,许多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从中专升格上来,办学历史相对短暂,文化积淀少,师资力量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院校甚至还没有完全实现中专向高职的变轨,急功近利,没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一些热门专业不根据自己院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便一哄而上,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等。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教育很难培育出“能工巧匠”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的劣势使家长和学生在选择高职教育时难免要深思熟虑一番。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夸大宣传,以虚假承诺欺骗家长和学生,影响了整个高职教育的信誉,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和误解。
3.本科院校门槛的降低,考生更无暇顾及略逊一筹的高职院校。随着国家对教育资源的资金投入比例的加重,本科的办学条件日益得到提升,办学特色日渐凸显,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等都得到优化,从而吸引了众多考生的目光。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及未来越来越重视,加上如今社会高学历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本科教育已成为众多家长的不二选择,从而影响了报考高职的生源。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4.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压缩了高职的发展空间。随着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大量增加,以及在职教育的学习方式的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参加在职培训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多,目前规模已达七百余万。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参加高考,选择一边工作,一边不脱产学习。由于能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同时快速学到一门有用的技术,各类培训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职生源。因为学习时间灵活、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传统的电大、夜大也分享了不少高职教育的生源。甚至部分学生放弃已经被职业院校的录取资格而转向成人教育,通过成人教育来获得文凭。在目前的成人教育系统中,学生年龄结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5.用人政策的变化和用工荒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的要求逐年提升,高职学历已经无法满足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高职与本科相比劣势明显,在求职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冷遇和歧视,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大打折扣,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受到学历要求的严重打击。另外,用工荒也是导致高职院严峻生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危机过后,经济逐步复苏,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人才市场出现大量的劳动力缺口导致了严重的用工荒,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些高职毕业生跟农民工“同职同薪”的现象,使社会上的人形成“花钱读高职,最后照样拿农民工的工资”的错误认识,使得部分家长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价值。
6.考生对高职院校的报考意愿随着升学价值取向的改变而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生涯遭遇瓶颈,“高职无用论”已取代旧式的“读书无用论”一举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和办学资源都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且学习费用日益拔高,引起众多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日益分化的现实,打破了当初学生和家长继续教育的初衷,背离了学生获得高职学历找到好工作的意愿,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7.高校招生多元化和海外留学热,分流了高职生源。随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接受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已成为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出国留学甚至从小在国外生活并且学习已经是中国家长特别是高收入家庭的重要选择。另外,随着国家出台的越来越多的学习成绩优异者保送一流大学或者作为交换生接受更好的文化熏陶等教育政策,高分考生与低分考生分化日益明显,这在刺激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更多的是严重打击了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使之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选择了更早地走入社会。
综上所述,众多的教育政策及不可避免的内外因素,使得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处于不容忽视的风险和威胁中。而与此同时,生源危机亦是一把“双刃剑”,既有风险,也有可供高职院校发展的机遇:一方面,生源危机的出现,会促使更多的教育者及教育机构扩大招生规模,关注中西部的招生名额,放宽招生要求,缩小地方间的招生指标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减少,也能促使院校更新自身设备,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淘汰劣势学科等。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自愿接受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充分优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锻炼和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扩大毕业生就业率,竭力在这个教育资源优胜劣汰的竞争舞台抢占一席之地。然而,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口,许多高职院校还是没有看到竞争的核心问题,只是采取片面的高优惠的宣传手段,如“保证拿到人生所需的证书”“免费配送手提电脑”“住宿费全免”等,以此吸引学生的填报目光。但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的成长和发展,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改变当今高职院校的“本质形象”,那么高职院校将会失去在这个社会舞台的影响力。
1.明确办学层次,调研市场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首先,教育部门要明确相关的教育政策和办学政策,明确各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区分各个学校的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方向,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明确地选择院校。其次,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根据相关的用人需要为企业输送需要的人才,进行专业无缝对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就业困境。
2.打造自身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当前,高职院校不该仅仅拘泥于如何扩大招生规模,而是应该从自身建设入手,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教育,从内涵上吸引学生,带给学生本质上的优惠和利益。比如,院校可以根据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精简弱学科,引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优化教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根据学生的自身潜能,合理调整适合自身的专业岗位,以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办学核心,致力于输送有用人才,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生源问题。
3.严格监控高职院校的办学,适时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招生质量。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适时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优化和整合,提升教学和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禁止某些高职院校为提升生源,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降低招生标准,招收一些完全无心向学的学生,以免破坏学习氛围,影响学校的教学进程和办学质量。
4.优化教学资源环境和实地实践环境,建立就业基地,促使校企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和本科学校的最大区别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更为密切,能与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为充分体现这一优点,企业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建设就业基地,优化实践资源环境,让学生提前接触有关企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同时,企业也应为学生请来资深的技术专家,对学生进行零距离就业指导,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和自主创业,理解企业的先进文化,通过对企业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企业也能因此而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
5.利用各色的现代化宣传手段,创新招生宣传长效机制。
虽然宣传并不能充分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但高效的宣传手段却是拓宽生源渠道有效的催化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宣传手段和媒体设备,如微薄、QQ、报刊、展板、横幅、广告灯手段,精心策划极具特色的高职院校宣传手册和标语,深入大街小巷,赢得大众的信赖和肯定。另外,相关的教育监督机构要严格规范教育市场,禁止那些欺瞒考生、哗众取宠的噱头,保障高职院校的利益不受侵害,在一定程度上还大众一个绿色的接受教育的空间,保障招生工作能够高效、顺利地进行。
6.完善高考报名体系和学历教育体系。为有效扩大高职生源,在升学考试中,要取消高职报名门槛,无论是何等职位或何种职业的人们,只要愿意接受更高的教育,都应赋予他们一次证明自己或者改变命运的机会。要科学地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家庭条件等进行选择,避免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过早辍学走入社会,造成生源流失。同时,对学历教育进行合理归位,将有实力、有自身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升为本科层次,将一些相对较弱的三本并入高职,完善学历教育体系,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