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路径分析
——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例

2014-04-17 07:41:5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

王 铁

(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区域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路径分析
——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例

王 铁

(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区域;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

江苏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规模强大,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配置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江苏境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与江苏开放型经济有密切联系的发达国家地区以及江苏省内三大区域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为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应坚持走市场化路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各类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有效整合,促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稀缺的资源。江苏是一个高等教育和科技大省,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十分丰富且规模强大,但是在2013年3月,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公司却因缺乏核心技术、政府干预太多等因素宣告破产,并出现光伏全行业产能过剩和严重亏损等现象[1],引发人们不得不深刻思考在加快发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产出等配置效率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推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思维来配置创新资源,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省2011年12月制定《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根据江苏经济基础、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规划》实施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6%[3]。2013年上半年,江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9. 4%[4],总量位列全国前列。但总体上仍处于规模化水平不高、关键技术缺乏、高端化程度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发展阶段[5]。笔者认为,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很大,但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市场规模还不大

十大新兴产业都还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严重不足。部分新能源汽车和关键技术等在国内领先,但还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本土企业对高端产业的配套率也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的技术标准、产品检测、认证等体系不完善,大多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规范和标准。因此,对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还不强。

2.市场竞争力还不强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以通用、常规技术产品为主,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缺乏,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以仿制和组装为主,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要。很多产品是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并受到打压和排斥,典型的就是无锡尚德等企业的光伏产品。

3.市场主体成长不快

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原创动力不足,重大知识创新成果偏少,尤其是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远低于外资企业,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新产品贡献率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较少。电子信息产业、光伏产业、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链上游的关键技术都是从国外进口,高端芯片、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

4.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高端人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流动不畅,条块分割严重,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分散重复,形不成应有的合力,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仍十分紧缺,尤其是严重缺乏既懂科技又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6]。

5.市场布局结构不平衡,“南重北轻”

2012年江苏高新技术产值,苏、锡、常、宁分别为11888亿元、5665亿元、3555亿元、4739亿元;徐、淮、连、盐、宿则分别为3016亿元、956亿元、1144亿元、956亿元、389亿元。苏北5市的总和仅占苏州一个市的54%,南北体量悬殊很大[7]。而且在区域之间还突出存在着盲目布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现象。如光伏产业基地在全国有100多个,但90%以上的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国内需求不足3%[8],从而使有限的创新资源更加分散。

6.资本市场支持服务不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还缺乏金融、投资、财税等资金和政策支持,科技型的中小微企业普遍感到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高。

7.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机制还未能有效形成

现行的产学研用等管理体制机制还存在着壁垒和障碍,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还不能按照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自由流动,产学研用之间、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与配套程度和水平都不高。

8.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建设还不完善,对创新的市场需求提供不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还急需拓展,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企业承载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政府引导成果转化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急待引导、推动和强化,一些重大的应用示范工程和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还未能组织实施到位。

二、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对高端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

1.江苏境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

江苏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十分丰富且规模强大,普通高校128所,各类独立的科研机构148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1.4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52.22万人,两院院士9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9]。但是由于现有高校、科研机构内部以及与企业等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体制机制壁垒,条块分割,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缺乏有效率的利益互动和多赢机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企业对知识、技术创新的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同时并存。2012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达1.6万多件,但全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让只有1573项[10]。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先进成果与企业较弱的吸收转化能力之间的“知识势差”和“技术差距”日趋扩大,一方面阻碍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向企业转化,另一方面严重制约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质量和水平[11],江苏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活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与有效利用。

2.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

江苏最大的一个区位优势就是紧邻上海。上海是长三角的区域金融、贸易、信息、航运中心和经济发展的龙头,现在又是第一个国家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江苏经济走向世界的主要窗口。上海不仅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开放的先机和政策红利,而且科技智力优势发达,是国家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高度集聚区。但是由于长三角的经济与科技等合作始终受到跨省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壁垒和地方利益制约,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上海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对接度并不高,高水平、多层面的科技创新合作与互动不多,尤其是在“水平式”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缺乏深度与广度。此外,在新兴产业布局和研发资源配置方面与沪、浙等长三角地区还存在同构化和重复建设现象。

3.与江苏开放型经济有密切联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

江苏开放性经济高度发达,经济结构中外资比例已占40%。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481亿美元,总量达全国七分之一。对欧盟、美国出口额超过600亿美元,对日本、香港、东盟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对韩国、台湾等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12]。但是,多年来江苏偏重强化开放市场与提高外资比例,未能将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引进高端装备等技术产品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先进装备、知识和技术引进、扩散、转移过程中所获得的技术外溢效益不显著,引进的大多是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中,江苏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低端和外围层次,江苏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

4.江苏省内三大区域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

由于地理区位、基础条件、资源禀赋、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江苏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非常明显。2012年,人均GDP水平,苏南101370元,苏中62208元,苏北40914元,苏北是苏南的五分之二、苏中的五分之三[13]。但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随着江苏沿海发展战略的大推进,经济指标增幅出现“南慢北快”。2012年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总量贡献达43.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沿海地区GDP增长12. 3%,对全省经济总量贡献达17.9%[14]。在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分布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总体上是“南高北低”,梯度差距大、不平衡,区域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创新的“洼地”,但又呈现出互有比较优势和各有特色。苏中、苏北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目前都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科研平台和研究基地。但是由于现有地方政府、单位、部门之间产学研管理体制机制壁垒,三大区域的科技规划和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充分的开放性与信息沟通交流的通畅性,彼此互动和合作缺乏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协调,再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南轻北”的科技资源配置偏好与区域利益的日益扩张和固化,三大区域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与有效整合,苏中尤其是苏北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处于自求生存、发展和离散化状态。

三、在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提升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市场化路径

充分发挥市场对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区域、单位和部门利益固化格局,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各类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选择江苏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着力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有效利用和整合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攻关和突破,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增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有效利用和整合江苏境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推进江苏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效率。一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将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到创新型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以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为导向,以江苏省规划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领域,以正在立项建设的3个国家级和39个(其中培育建设10个)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示范,加快缩小产学研用之间的“知识势差”和“技术差距”,构建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创新要坚持自愿合作的原则。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反复强调的,“只要协作是完全自愿的,那么交易双方就都能获益;除非交易双方都能获益,否则交易就不会发生”[15]。而目前江苏的不少协同创新活动往往不是自愿的,而是政府部门和单位“拉郎配”,协同创新缺乏实质性的科研基础。有的则出于机会主义考虑,为了申报项目和政绩考核的需要而临时搭建的合作关系;有的则受科技界拜金主义的影响,过分看重协同创新项目的资金利益,撇开已有的科研积累和专业特长,匆忙调整和转换研究领域,将学术动机完全受制于物质利益。由于不是真正为了市场需求和效益寻求合作,致使江苏不少产学研合作项目不仅获益不多,水平不高,而且不可持续。三是要坚持互利多赢的原则。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既要追求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也要充分兼顾到合作各方的个体利益。利益分配不平等,不能实现互利多赢的协同创新也是不可持续的。四是要完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真正按照知识创新和市场贡献而不是按照地位身份,明晰和保护职务发明人与单位、牵头主持人与协同参与者在名、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职务发明人转化成果的积极性。五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真正建立起激励创新的“思想市场”,倡导和坚持学术自由和独立研究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变革中国》一文中曾指出,“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一样,思想市场也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在思想市场里,知识能得到开拓、分享、积累和运用。新企业成立的速度、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新行业创立的速度,都依赖于一个思想市场的运作”[16]。而江苏现有的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是缺乏这种“思想市场”的。创新最需要给予思想的空间和自由,如果没有一个宽容、包容、鼓励和培育多样性的“思想市场”,就难以激发创新和试验的活力。总之,只有充分激活江苏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才能真正把江苏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

2.有效利用和整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金融、贸易、信息、航运”四大中心和第一个国家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江苏应发挥与上海紧邻的区位优势,按照借势、优势互补和共赢多赢的合作原则,一是充分利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金融、贸易、信息、航运四大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研究负面清单等新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利用和分享国家对经贸规则进行深度改革的“溢出效应”,学习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与做法,规划和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苏南、苏中地区的创新型企业,主动跟踪和对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和进程,充分发挥区位紧邻、信息化基础设施发达、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知识外溢效应大和各类运输成本低等独特优势,在产业内和产业间二个层面不断加大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专业化合作和分工。二是加强与上海科技教育和人才交流,与上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龙头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科技平台、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和毕业实习基地等,大力吸纳和转化科技成果,积极引进上海的各类优秀人才和智力。通过引进和吸收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坚持跨区合作和错位发展,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3.有效利用和整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要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充分利用江苏经济国际化层次高和对外交流合作广的优势,一是学习借鉴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有关经验和做法,坚持开放市场、引进创新产品与跟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强外资对江苏科技进步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在江苏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物流中心、销售中心、数据中心、采购中心等服务机构,通过引进高端生产环节和服务环节,引进和吸纳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多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二是充分利用江苏市场容量巨大、消费文化领先和多元化的优势,围绕培育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跨国公司在江苏建立与完善“领先消费市场”,通过引进“领先创新产品”带动引进“领先创新技术”和“领先创新开发人才”,培育“领先消费群体”。在动态引进中强化主动学习、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推进江苏各类创新主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跨国公司创新链的重要环节,在更高起点上提升整合利用全球研发创新资源的能力,推动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

4.有效利用和整合江苏省内三大区域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市场机制,优化三大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形成创新合力和内聚力。一是构建和完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体化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打破现有地方政府、单位、部门之间产学研管理体制机制壁垒,突破区域利益固化的藩篱和知识信息封闭循环的边界,以知识创新和市场贡献为主要衡量指标,建立和完善与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相对应的利益链,对三大区域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实行跨区域的利用和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互接互动,创新共享,提升总体创新效率。二是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区域标志性高端产业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协同创新方向,以人才为协同创新的核心,优化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集聚创新能量,构建协同创新的共生机制和组合优势,加快推进各个区域的标志性高端产业发展。三是统筹规划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国家“二横三纵”城市化发展战略格局等国家战略,着力改变“重南轻北”的科技资源配置偏向。苏南的高端化发展和原始创新要主动牵引、提升、辐射、带动苏中、苏北的创新资源和要素;苏中的开放式创新和苏北的引进合作发展要注重引进、吸收苏南的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从而形成具有江苏区域创新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1][8]蒋潇、周红卫、蒋荣华:《尚德破产,中国光伏产业将走向何方》,http://finance.china.co m.cn/roll/20130326/1351170. shtml,2013-03-26.

[2]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通知,http://guoqing.china.co m.cn/gbbg/2012-07/06/content_25837900.htm,2012-07-06.

[3][9][12][14]《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district.ce.cn/zt/zlk/bg/201302/21/t20130221_24132504.shtml,2013-02-21.

[4]佚名:《江苏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http://news.cntv.cn/2013/09/23/VID E1379935085563295. shtml,2013-09-23.

[5][6]本书编委会:《转型升级工程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127页。

[7][10][13]江苏省统计局:《2013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第507、506-509、57页。

[11]宗晓华、洪银兴:《创新范式转型与中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中机制的深化》,《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15][美]弗里德曼:《自由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16][美]科斯:《变革中国》,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页。

Upgrade the Marketization Path of Regional High-Tech Innov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ANG T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00,China)

region;high-tech innovation resources;allocation efficiency;jiangsu st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of Jiangsu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ize of high-tech innovation resources is large but the its allocation efficientcy is low,which presents that high-tech resources haven’t efficiently utilized and integrated in Yangtze Dalta led by Shanghai,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closely relating to the Jiangsu export-oriented industries and three major regions within jiangsu province.In order to upgrade the edfficiency,author puts up solutions of above problems which are to stick to follow the marketization path,fully play the decisive function of market,deepen the reformation of system mechanism,inspire the vitality of the market and inner power,promote the resources and elements to flow freely and integrate,thu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major techology breakthrough and comm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re competitive force.

F127

A

2095-5170(2014)03-0129-05

[责任编辑:石淑华]

2014-01-28

本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项目编号:11 G LB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王铁,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
高端油品怎么卖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河北地质(2017年1期)2017-07-18 11:08:09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生活用纸(2016年5期)2017-01-19 07:36: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6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0
何故高端
机电信息(2014年1期)2014-02-27 15: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