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

2014-04-17 07:38徐伟琴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舆情高校学生机制

徐伟琴

高校校园网络的稳定发展是和谐、平安的校园的重要支撑。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合理的处置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中之重,构建应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机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提高高校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加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1.高校校园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在学生生活普遍网络化的今天,在网上传播的网络舆情热点话题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高校管理部门如若对其引导不善,很有可能酿成汹涌的网络舆论,进而演变成有组织和策划的群体罢餐、罢课、静坐等高校群体性事件,这会给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带来极大的挑战。

2.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的迫切要求。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对于高校网络道德尚未规范,自身价值观、道德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讲,自身独立地分辨信息的对错是非、抵御不良信息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网络技术无法控制不良信息的当下,由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网络舆情一旦不加引导就会引起学生过激的群体性事件,甚至形成危机。

3.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所决定。大学生喜欢借助高校BBS的交流平台发表困惑、宣泄情感、释放压力,相同经历的学生极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食堂的饭菜质量和价格、后勤管理及服务等方面不满的高校网络舆情,在得不到校方的解决和回应时,往往会激化矛盾。

4.高校网络舆情客体的复杂性的实际需求。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把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及校园突发的新闻事件在校园网络空间上无限放大,成为校园网络中的焦点,从而引起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各类有关学生的网络事件都在高校网络论坛中引发热烈的讨论,并引起社会的关注。

5.高校网络舆情介体的虚拟性的客观要求。众多学生在现实压力面前,将自己置身于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避免现实的尴尬,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尽管他们的观点和想法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充满着个人主观判断,但想法和观点一旦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认同,就会迅速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扩散,形成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而网络技术手段跟不上,必须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的源头上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6.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高校的网络舆情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积极的作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强了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1.管理主体不清晰。目前,各高校的网络舆情均分化在学生工作部、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宣传部、团委、保卫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很显然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究竟应该是由谁来承担,对于管理主体的认识都不明确,呈现出诸多部门牵头、诸多部门彼此各司其职的现状,必然导致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真空地带出现,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引导。

2.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高校学生都是在匿名的状态下参与网络事件的评论,学校在校园网的注册、发布信息、审核监控、错误言论的处置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约束及管理制度,致使学生在极度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不能认识到自己错误言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3.管理手段不先进。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人盯人战术,已经无法及时把控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学生可以随时收集和看到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一些不满情绪和不实信息也可以在匿名情况下随心所欲地发表。为此,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奏效,必须创新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手段。

4.管理时效不突显。高校学生仍习惯于由辅导员通知、班长通知、学校网站、校园宣传栏与海报、网上话题讨论(班级QQ群、BBS论坛等)等形式,主要依托辅导员与班委进行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监管,通过他们发现、排查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但面对紧急突发事件,引发不可预控的网络舆情危机时辅导员与班委的力量就显得极为有限,管理总是比网络舆情速度慢一拍,错过有利时机,增加解决网络舆情危机的难度。

三、高校对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足,投入有待增加。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够重视,技术、人员、资金等投入少,网络舆情管理的软硬件投入不足,既没有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管理软件,也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监测需要,难以屏蔽和删除不当言论。

2.方式被动,限制有待弱化。高校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处理总是从为避免事态扩大、增添麻烦、影响学校的声誉出发,采取回避、封堵、删帖等冷处理,呈现拖、压、被动的处理方式,致使学生的负面情绪不能发泄,激化矛盾,事与愿违。传统的呆板、乏味的引导手段缺乏巧妙性、艺术性。

3.组织欠缺,队伍有待加强。很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机构、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都是由学生兼职参与,缺乏经验丰富和专业人员的核心工作团队和工作体系,各相关工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合作协调,在了解捕捉舆情信息,启动和掌控能力较弱,错失网络舆论引导的良机。

4.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有待完善。在虚拟网络世界的网络行为只能运用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法律法规的运用很难奏效,而高校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较为薄弱,在校园网络社区的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还非常凌乱,偏激的观点大行其道,增加了学生群体事件的风险,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

5.教师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教师对于网络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敏感度低,对大学生网络言论还没有养成网络舆情监控的意识,对不良网络舆情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途径,无法充当学生的“舆论导师”的角色。

四、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机制

1.建立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制度性。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工作研究等制度建设,完成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的顶层设计。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宣传部或网管中心牵头开展日常工作,建立校新闻发布职能部门规范网络舆情引导程序,保证常态协调运转,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可以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建立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新闻发言人、日常值班等制度,形成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还可以通过对以指导实践工作为原则的实证研究,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对象、内容、特点、成因、对策,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思路,提升高校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2.建立队伍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性。发挥在网络舆情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好引导评论员工作队伍、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人员构成均应具备高政治素质、强专业能力、经验丰富的较强综合素质。

3.建立教育引领机制,增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见性。高校要发挥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网站建设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人。同时对学生主体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

4.建立干预引导机制,增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可控性。发挥网络舆情管理三支队伍的作用,影响和引导舆论走向。对于正确的网络舆论给予肯定支持,对于错误的网络舆论给予真诚、客观公正的解释;对于恶意造谣、攻击国家制度的信息坚决给予回应,主动阐明正确的观点,可以删帖。并要在事后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从思想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发生网络突发事件后积极采取措施,掌控发展态势。高校应以情动人、平等协商、感同身受,消解对抗情绪,通过建立温和、人性化的柔性引导方式,化解和平息事件发展。

5.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预防性。对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要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要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组织在舆情信息收集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借助学生骨干、辅导员以及学生社团、学生宿舍、二级学院的职能管理实现对师生运用网络媒体的信息采集、并作出发展趋势预判。同时要在网络舆情发生前制定出有效的监测机制,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6.建立应急和处置机制,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性。各高校应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情况,确保信息畅通等应急和处置机制。通过突发事件指挥中心的建立大大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一旦爆发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就能够形成快速响应、部门联动、集中资源、正面引导、有效化解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体系。通过制订应急预案,高校在网络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就能迅速制订出包括总体要求、职责分工、处理方法、实施步骤等内容的详尽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加强网络管理引导。各高校要转变观念,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维护师生的知情权,防止简单、粗暴封堵致使事态恶化。

7.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性。高校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切实关注师生反映的不合理和合理但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敢于和乐于接受网络平台的监督,探索校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多渠道,及时帮助师生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处置结束后,应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今后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实,避免重复错误。

总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随着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时代的特点而更加复杂多变。高校学生舆情的引导和处置策略还有更深、更广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探求。

猜你喜欢
舆情高校学生机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舆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舆情
舆情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