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

2014-04-17 06:20:49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译作

刘 静

(安徽外国语学院外事办公室 安徽合肥 231201)

国内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

刘 静

(安徽外国语学院外事办公室 安徽合肥 231201)

艾丽丝·门罗,加拿大女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首位加拿大籍获此殊荣的作家。近年来,国内掀起了门罗研究热潮。论文对国内门罗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力求呈现关于门罗研究的范围和趋势,为拓宽和加深门罗研究找到更大的空间。

艾丽丝·门罗;国内研究;述评

一、艾丽丝·门罗简介

艾丽丝·门罗,1931年7月10日生于安大略省温格姆镇。她一生创作了13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赞誉她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科夫”。1968年,她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一举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获奖无数,如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文学奖、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笔会马拉穆德奖、首届玛丽安·恩格尔文学奖、莱南文学奖和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二、国内艾丽丝·门罗作品研究现状

《当代外国文学》刊发过奚雅贤和陆乃圣合作翻译的《办公室》(1990)(出自门罗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黄志钢翻译的《乞食女》(1992),陈小慰的译作《爱的进步》(2000),范文美的译作《丐女》(2002),刘玉红的译作《家当》(2004)。《外国文学》上有张德中翻译的《克罗斯太太和基德太太》(1991)、冯春波和臧红宝合译的《弗莱茨路》(2011)。肖铁译在《上海文学》发表过译作(儿戏)(2009)。袁霞翻译了门罗的新作《太多快乐》,刊登在《外国文学动态》(2010)。2007年第1期《世界文学》对《逃离》一书作了介绍,并发表了对门罗的一篇访谈录。此文对了解作家和《逃离》这本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李文俊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行的《逃离》(2009),是在中国第一部翻译出版的门罗作品。李文俊曾选译《熊从山那边来》,发表在《世界文学》杂志上(2010)。译林上刊载了谭敏的译作《乞女》(2011)和高凤萍的译作《到达日本》(2013)。2013年11月,译林出版社同时推出艾丽丝·门罗的七部代表作品的中文译本:《快乐影子之舞》和《幸福过了头》( 译者:张小意)、《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和《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译者:马永波 杨于军)、《爱的进程》和《好女人的爱情》(译者:殷杲)、《公开的秘密》(译者:邢楠、陈笑黎等)。1981年6月-7月,门罗随首批加拿大作家代表团共七人,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来华访问,她将此次中国之行写成一组题为《透过玉帘》的散文收录在回国后他们合写的《加华大:七人帮中国游记》(Chinada: Memoirs of the Gang of Seven,1982),这篇文章的译作刊登在《国家人文历史》(赵庆庆,2013)。查尔斯·E.梅(美)文、金敏娜(中国)译的发表在《叙事(中国版)》的《短篇小说的意义产生方式:以爱丽丝·芒罗的《激情》为例》(2013),是国外有关门罗研究成果的第一次翻译引进。

根据中国知网查询记录,截止2013年12月,研究门罗的文章有60余篇,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13篇,论文多是研究门罗的《逃离》(约占论文总数33%)、《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约占论文总数13%)、《荨麻》(约占论文总数12%)和《快乐影子之舞》(约占论文总数7%)。还有一些是对门罗作品主题和写作风格的整体性对比和研究,约占论文总数的30%。剩余的5%是针对门罗的其他作品如《善良女人的爱》、《爱的进步》、《石城远望》、《我是怎样遇上我丈夫的》的研究。硕士论文5篇:《身份问题对艾丽丝·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宫萍,2009)、《艾丽丝·蒙罗〈一个好女子的爱〉中的阴性书写》(周晓玲,2009)、《艾丽丝·蒙罗短篇小说集〈出走〉中的不在场话语》(王艳芳,2009)、《〈逃离〉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罗素容,2013)和《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分析》(朱佳,2013)。博士论文仅1篇:《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加拿大性研究》(周怡,2013)。

纵观国内文学评论界对门罗作品的研究,批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女性主义文学为基础,关注门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命运分析。赵慧珍的《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蒙罗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2002)简单介绍了艾丽丝·蒙罗和她的作品,选其代表作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呈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强者不强, 弱者不弱”的女性形象。陈凤在《无法逃离的人生境遇—艾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命运探析》(2010)中叙述了《逃离》中女性人物的经历,分析了作品中平凡女性的命运,反映了女性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挣扎,想要逃脱的心理。

2.研究视角集中在门罗作品的叙事手法。郝明星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荨麻〉叙事策略分析》(2009)中探讨叙事结构创新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故事结构复杂化,人物形象在内聚焦的叙事手法中更加饱满。傅琼的《叙事文体学视阈下〈逃离〉 中的叙述视角与人物话语分析》(2011)利用叙事文体学批评理论分析《逃离》中由空间视角、心理视角及意识形态视角建构的多元叙述视角,从叙事学角度表达了作品中受家庭生活压抑的女性的复杂心理活动。

三、总结

门罗的作品国内目前仅八部作品有中文译本出版,还有更多作品包括国外研究门罗的评论集和专著亟待翻译,以丰富研究资料。国内门罗研究成果趋向于整体印象式批评,目前研究的门罗作品较集中,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门罗创作后期的巅峰之作《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有八个短篇,但国内只研究了其中一篇《荨麻》。对于门罗的叙事手法研究有很多篇,但都是针对一部作品进行研究,还未有文章分析门罗创作过程中叙事技巧的改变和创新。女性主义分析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的探讨,并未深入挖掘女性视角对小说创作的影响。门罗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领域,也尚未有人涉及。2009年后,国内研究门罗的论文数量增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为了推进门罗研究在国内的系统化,领略门罗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学意义,我们还应该拓宽视野,尝试多种批评方法。

[1] Thacker, Robert. Alice Munro: writing her lives: a biography [M]. Toronto: McClelland & Stewart,2005.

[2]陈凤.无法逃离的人生境遇—艾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命运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7).

[3]傅琼.叙事文体学视阈下〈逃离〉中的叙述视角与人物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郝明星.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荨麻》叙事策略分析[J].才智,2009(26).

[5]赵慧珍.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2002(6):115-120.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Alice Monroe

Liu Jing

(Foreign Affairs Office of Anhu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efei Anhui, 231201, China)

Alice Monroe, Canadian writer, 2013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s the first Canadian award of the writer.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raised a research upsurge of Monro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Monroe, to show the scope of Monroe research and trend, find more space for the widening and deepening of Monroe.

Alice Monroe; research; review

I106

A

1000-9795(2014)04-0082-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2-11

刘 静(1986-),女,安徽滁州人,助教,从事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艾丽丝门罗译作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what用法大搜索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野草(2018年2期)2018-04-23 16:54:12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海峡姐妹(2014年2期)2014-02-27 15:08:46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2
Chinese Television Fan
SOME汉译初探
职业技术(2012年2期)2012-08-15 00:44:25